「虎溪三笑」笑聲傳千古 究竟什麼事這麼好笑?(圖)

發表:2018-11-26 02: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虎溪三笑
「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宋代的《虎溪三笑圖》畫風奇特,畫面上只見落葉繽紛,飄滿地上,正是秋涼之季。在一曲流水旁,還有一僧一道一士,在板橋旁相擁話別,三人都仰著頭,張著大口開懷大笑。看看這畫中的三位主角,已經笑到好像不能喘氣了,彷彿都能聽到他們的笑聲。到底是什麼事情這麼好笑呢?

話說,在東晉時期,江州刺史桓伊在廬山(今江西九江)建造東林寺,讓禪宗法師慧遠在此修行。

慧遠在寺中專注修行三十餘年,潛心修行,「影不出戶,跡不入俗。」即便是送客,也從不越過東林寺前的那條「虎溪」。因為只要一過虎溪上的石板橋,老虎便會大聲吼叫。

一天,詩人陶淵明邀約道士陸修靜上廬山訪慧遠。陶淵明是一位儒學家,陸修靜則是一位道士,這三位釋儒道的高人碰到一起,相談甚歡,話匣子一打開就停不下來。後來,慧遠送他們下山。當到了虎溪,三個人因為談得太投入,竟完全沒聽到老虎的吼叫聲。直到越過虎溪,三人才驚覺,慧遠竟然不經意破了慣例,越過了虎溪!三個人驚訝半天,頓時悟到:原來送客「不過虎溪」就是一種執念啊!

三人隨即大笑,笑聲響徹雲霄。後世的人們因此典故,就在他們三人分手的地方修建了「三笑亭」。「虎溪三笑」自然成為了名垂千古的美談。

這個典故也令許多後世的文人墨客留下美文。比如,李白的《別東林寺僧》:「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

在清代的唐英有一副對聯,題在廬山虎溪三笑亭:「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虎溪三笑」這個典故在唐代就已流傳,但據考證說,慧遠與陶淵明是同一個時代人,但實際陸修靜到廬山時,慧遠已經去世三十多年,陶淵明也已去世二十多年了。因此有人認為「虎溪三笑」這個典故是虛構出來。

即便這是訛傳,但可見在北宋末年此事就已經廣為流傳了,有許多畫家都採取這個典故用在畫中,比如宋代的李唐就畫有「虎溪三笑」,還有畫家石恪也畫了《虎溪三笑圖》。而到了明代,明憲宗朱見深更是根據「虎溪三笑」,親自畫了一副《一團和氣圖》。

雖然虎溪三笑的主人翁不是生活在同一個年代,但對於畫家來說,中國畫作的特點是寫意,所以畫家要表達的就是儒、釋、道三教互不衝突的內涵,和中國文化的包容。

 

參考資料: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責任編輯:唐詩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