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袍暗藏的玄機與龍之九子(組圖)

作者:米雅 整理 發表:2019-05-04 13:2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傳聞龍生九子
傳聞龍生九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國人經常自詡為的傳人,以龍為祖先。龍的形成約始於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的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脫離自然界中的具體動物形象,成為集諸種動物靈性與特長於一身的特殊動物。到隋代之後,皇帝所穿的衣服又稱為龍袍,宋代之後,關於龍的歷史與家族有了更多的傳說。


乾隆帝龍袍(圖片來源:Dr.Meierhofer/CC BY-SA 3.0)

龍除了被視為吉祥物與皇權的象徵外,古時連龍袍也暗藏玄機。乾隆帝龍袍為例,龍在前方三條,後方三條,肩部兩條。無論從前面還是後面看,都是看到五條,暗合「九五之尊」。雖然算起來只有八條龍,有人稱天子也是龍,因此加起來是九龍,也就是最後一條龍是穿著衣服的人,所以數目確實合符「九五」之數。

相傳史載明孝宗朱佑樘曾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當場不好回答,退朝後七拼八湊出一張清單:龍的九子是趴蝮、嘲風、睚眥、贔屓、椒圖、鴟吻、蒲牢、狻猊、囚牛,這些龍子記載於《懷麓堂集》中,可謂「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不過在民間傳說中的龍子卻遠遠不止這幾個,狴犴、貔貅等都被傳說是龍的兒子。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表示極多,九既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後人根據各方資料列出「龍的孩子」如下:


石碑頂部雕刻的負屭(圖片來源:用心閣/CC BY-SA 3.0)

一、斯文者

負屭(音赴系),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二、好煙者

狻猊(音酸泥),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因其好坐,亦作佛座獅子。


椒圖,四合院大門上的鋪首銜環。(圖片來源:用心閣/CC BY-SA 3.0)

三、好靜者

椒圖,形狀像螺蚌,性格好閉、好僻靜,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常飾於大門口,以求安全。

四、擅鬥者

睚眥(音牙自),龍身豺首,性格剛烈,好勇擅鬥,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

五、好吞者

螭吻(音吃吻或稱鴟尾),龍頭魚身,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屋脊上。漢朝時建造宮殿,為防止起火就在屋頂正脊兩端安裝形狀類似鴟的尾的吞脊獸構件。唐代以後這種構件因為其形狀逐漸稱為鴟吻。到了明清時期,大型的鴟吻多用於宮殿建設,又稱為「正吻」、「龍吻」。


垂脊走獸嘲風(圖片來源:用心閣/CC BY-SA 3.0)

六、遠望者

嘲風,有鳳凰的形象,是鳥的化身,平生好險,一般在殿或屋的房頂上,有震懾妖魔,驅災除害的作用。如今殿角走獸即是其形象。

七、貪吃者

饕餮(音滔帖),最貪吃,能吃能喝,常飾於鼎的蓋子上。因它能喝水,幾乎在古代橋樑外側正中都能見到,防止大水將橋淹沒。


馱碑的贔屭(圖片來源:用心閣/CC BY-SA 3.0)

八、好重者

贔屓(音畢戲或稱霸下),最喜歡背負重物,所以背上馱一塊石碑。貌似龜而好負重,有齒,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嶽。傳說贔屭在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裡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

九、正義者

狴犴(音畢岸),傳說其重義氣、好訴訟,能明辨是非、仗義執言。最憎惡犯罪的人,所以常飾於監獄的門楣上,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龍的本性善良,人們依照龍九子的品性,將它們的外形用於各類建築裝飾,儘管如此,龍的真實樣貌與存在與否的問題,仍存在著許多神祕的地方。

責任編輯:洪伊凡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