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景點(圖片來源:Pexel)
【看中國2025年5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孟浩綜合報導)近日,美中在瑞士日內瓦舉行了一場低調的高層閉門會談,引發全球關注。據悉,這次談判未提前公開,甚至被西方媒體形容為「秘密進行」。5月12日,雙方發表了《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宣布互相降低此前加征的關稅。然而,這份聲明內容簡短、缺乏細節,外界猜測雙方是否達成了未公開的「秘密協議」?時評人杜文分析,該協議可能涉及中共開放互聯網,允許大陸網民訪問YouTube、臉書、推特等海外社交媒體,以及谷歌、OpenAI等國際網際網路平臺。
此次會談正值中美關係緊張之際,貿易戰、關稅戰和技術封鎖令雙方經濟承壓。聯合聲明的發布被部分中國國內輿論解讀為「勝利」,認為中國強硬立場迫使美國讓步;另一些聲音則認為,中國在壓力下妥協,犧牲了部分利益。杜文認為,這場談判注定是雙方都會宣稱勝利的國際協議,其真正內容可能遠超聲明所述。
杜文指出,協議的保密性在中國或許能維持,但在信息流動更自由的美國,細節遲早會被媒體披露。他大膽推測,協議的核心內容之一便是中國開放互聯網,同時美國承諾臺灣不尋求獨立,中國則保證不武力統一臺灣。
互聯網開放動因:內外壓力的交織:歡呼還是陷阱?
對於中國大陸的網民而言,開放互聯網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長期以來,中國的網路防火牆(GFW)限制了民眾訪問全球主流平臺,谷歌、YouTube、推特等網站被屏蔽,外企和科研人員在信息獲取上困難重重。然而,杜文提醒,這種開放並非單純的自由化,而可能是中共政權在內外壓力下的策略調整。
杜文分析,互聯網開放的背後有以下幾大動因:
1.美國壓力:自2019年中美貿易談判以來,美國多次要求中國開放市場,網際網路自由化是其核心訴求之一。特朗普政府的高關稅政策和拜登政府的延續,令中國經濟承壓,開放網絡成為談判桌上的籌碼。
2.經濟需求:中國經濟正面臨外資撤離、人才流失和高科技產業「卡脖子」的困境。歐盟商會2023年報告顯示,64%的外企因網路限制而受阻,谷歌無法訪問、郵件收發受限、臨時斷網等問題讓外企望而卻步。杜文援引上海某代表的話:「外國人來中國就像進了原始部落,手機變板磚。」開放互聯網成為吸引外資、留住人才的必要條件。
3.科技競爭:人工智慧(AI)等高科技產業依賴海量數據和全球協作。中國工程師無法訪問ChatGPT、谷歌學術或GitHub等平臺,科研效率大打折扣。一些高校已開始為學生提供谷歌搜索的「綠色通道」,顯示出開放的迫切性。
4.國際接軌:中國渴望加入CPTPP等高標準貿易協定,而這些協定對跨境數據流動和信息自由有明確要求。繼續維持網絡封鎖將使中國在數字貿易和國際話語權上陷入被動。
5.會否威脅中共政權?杜文認為,開放互聯網並不必然威脅中共政權。香港、越南、俄羅斯等地的經驗表明,專制政權可以通過國安法、數據本地化、網絡安全法等手段實現「開放可控」。香港的互聯網高度自由,但中央政府通過精準打擊和輿論引導維持了秩序。越南的Facebook和YouTube雖開放,卻受到嚴格監管,平臺需在24小時內刪除政府不喜歡的內容。
開放的路徑:從封鎖到「柔性控制」
杜文預測,中共不會徹底拆除防火牆,而是會設計一套「分級開放、精準監管」的路線圖。具體措施可能包括:
-大數據畫像和敏感詞分級:利用AI演算法和人工干預,實時監控網路言論,識別潛在風險。
-柔性控制機制:形成「可開放、可收緊、可逆」的管理體系,確保信息自由不演變為社會動盪。
-借鑒香港和越南模式:允許平臺運營,但要求數據本地化,配合政府審查和刪除內容。
杜文強調,這種開放不是自由的勝利,而是「極權秩序的升級」。通過從「封死控制」到「開著管理」,中共可能將網際網路從風險轉化為「統治工具」,實現更高效的輿論引導和維穩。
警惕「金漆籠子」
儘管開放的前景令人期待,杜文警告網民不要盲目樂觀。他將此次協議稱為「屈辱的交換」,認為中共開放網絡並非出於民意,而是迫於內外壓力的「緩兵之計」。開放背後可能隱藏著更隱秘的監控手段,例如通過IP鎖定追蹤用戶言論。杜文建議,即使網禁解除,網民仍需繼續使用VPN等翻牆工具,以保護隱私和安全。
杜文也提醒,開放的背後是複雜的博弈,自由的代價可能是更隱秘的管控。這場開放可能是「極權的一次基礎性退讓」,但絕非自由的到來。網民需警惕「籠子刷上金漆」後的假象,保持批判精神,避免落入更精巧的控制陷阱。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