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父子吃完麵 老闆說:這老爺子以後養老懸了(圖)


父子吃麵
父子吃麵引發的深思:溺愛非真愛,立規矩方為遠謀。(圖片來源:Pixabay)

《三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孩子長成甚麼樣,根子就在父母怎麼教。

一碗麵照見的未來

麵館裡,一對父子剛吃完麵。兒子吃光自己的,隨手把父親的碗拉過來,倒了大半。父親默默不語。結帳時,兒子不耐煩地催促,父親掏錢時掉了一地硬幣,彎腰去撿,兒子卻站在門口嫌棄地扭過頭。老闆看在眼裡,歎息說:「這老爺子,以後怕是連養老院的門都進不去。」

很多父母以為滿足孩子就是福氣,卻不知過度縱容養出的,往往是白眼狼。《顏氏家訓》說:「父子之嚴,不可以狎,狎則怠慢生焉。」缺乏威嚴與規矩,孩子自然怠慢父母。

溺愛的代價:周員外的悲劇

北宋汴京有個周員外,老來得子,取名寶兒。因溺愛,寶兒壞事不斷;打碎玉瓶,父親笑稱「碎碎平安」;打傷書僮,賠錢了事;賭博輸掉鋪面,父親咬牙還債。十年後,父親病倒,寶兒卻逼問房契,最後捲走財產,將父親趕出家門。風雪夜裡,周員外孤苦而死。寶兒卻在酒樓狂歡,大言:「老頭子的棺材本,本就該給我享用!」這便是溺愛的代價。

《左傳》言:「愛子,教之以義方。」真正的愛,是教孩子走正道,而非剝奪成長的能力。孩子要甚麼都給,犯錯也不教,最終害的是他自己,也讓父母老來淒涼。

真愛的智慧:「狠心」的父母計深遠

「慈母多敗兒」並非空話。教育孩子需要原則和分寸,讓他們吃點苦、碰點壁,才能長大。戰國時趙太后最愛小兒子長安君,卻在老臣觸龍勸說下忍痛送去齊國做人質。長安君在外歷練,後來反而能擔重任。這正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教育三要素:管、教、罰

1.肯管:規矩是人生的第一道護欄

沒有規矩的自由是放縱,容易養出失控的「巨嬰」。規矩不是束縛,而是幫助孩子看清世界紅線的燈塔。研究證明,家庭規矩明確的孩子,安全感更高。

2.肯教:身教重於言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行舉止是無聲的「現場直播」。孩子的言行,往往是父母自身的鏡像。

3.肯罰: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懲罰的目的不是傷害,而是讓孩子明白行為與後果之間的聯繫。過度的保護只會剝奪孩子的責任感與擔當。當孩子學會直面自己選擇的結果,責任感的種子才能真正紮根。

結語

《三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父母若捨不得立規矩、狠心教育,孩子長大必然缺乏責任與感恩。教育沒有快捷方式,父慈子孝、家庭和樂,從來都是父母一筆一劃教出來的因果。



責任編輯:牛蘭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