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得焦慮?試試古人的「一天三禮」,讓心慢下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黎明時分,儅你被手機鬧鈴刺耳的聲音驚醒,伸手關掉,可是微信、郵件、提醒訊息接踵而至。
早餐隨便對付幾口,便匆匆趕往公司;午餐邊吃邊刷短視頻,像是給眼睛餵食,卻忘了胃也需要細嚼慢嚥;夜晚,明明關了燈,腦袋卻像機器般不停轉動,直到凌晨才勉強入睡。
而在千年前的中國人們是甚麽樣子呢?清晨,士人會先洗漱更衣,向天地鞠躬,默默省視昨日之行;正午,哪怕是行軍在外的將帥,也會在用餐時放下兵符,靜心咀嚼;夜幕降臨,讀書人會在燈下記錄當日心得,懷著感恩之心合眼入夢。
古人稱這種生活節奏為——一天三禮。它不僅是生活儀式,更是一種養心的智慧。
晨禮:起身先自省
「一日之計在於晨」,不只是安排事務,更是安排心。
《禮記.大學》云:「朝起而省身,夕寢而省事。」意思是說,早晨起身要先反思自身,檢視昨日的言行是否合乎禮德。
孔子曾言:「吾日三省吾身。」這三省並非抽象的哲理,而是實際可行的自問:今天的言行是否合乎禮義?對朋友、學生是否盡心?是否恪守承諾?
歷史故事:曾國藩一生軍務繁忙,但無論在京為官還是在軍營,他每天清晨必讀《大學》《中庸》,抄錄心得以端正心志。他說:「自省者,立德之基也。」正因如此,他在風雨飄搖的晚清政壇,依舊能保持操守與清明。
現代做法:晨省不必冗長,可長可短,哪怕只有三分鐘,靜坐片刻,問問自己——昨天有何可嘉之處?有何不足之事?今天希望成為甚麽樣的人?這一刻,就像給心靈點上一盞燈,為整日照明。
午禮:用餐亦修身
現代人常邊吃邊刷手機,甚至連嚼的過程都省略,直接「狼吞虎嚥」。而古人卻將用餐視為修身的一部分——因為食物不僅養身,更養心。
《黃帝內經.素問》說:「食飲有節,日用有常。」
諸葛亮在北伐途中,縱然軍務緊迫,也會在午時放下兵書與公文,靜心用餐,喝一壺清茶,與隨行幕僚閒談風月,調整心境後再議軍情。這種節奏,讓他在長年征戰中依舊頭腦清醒、心境安穩。
孔子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並非講奢華,而是講究心意與專注。
東坡先生(蘇軾)一生顛沛,卻依舊能在簡陋的廚房裡,用半塊豆腐、一把蔥花煮成「東坡羹」,細細品味間,已是人生一樂。
現代做法:午餐時放下手機,細細咀嚼每一口飯,感受溫度、香氣與滋味。若與人同桌,適度交流而不急不躁。這種專注與從容,便是最美的用餐禮儀。
夜禮:閉目感恩省日
古人說「夜省」,既是反思,也是感恩。《禮記.大學》曰:「日中省乎身,則成於禮。」意思是每日結束前,應回顧自身的品行與所思所行,持之以恆,便能成就德行。
歷史故事:書聖王羲之,每晚睡前,都會在燈下記錄當天的書法心得與行為得失。他自言,這樣可以「去浮華而養真」。
南宋名臣文天祥在獄中,依舊保持夜省的習慣,哪怕身陷囹圄,也以詩文記錄感恩與反思,最終成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現代做法:睡前關燈後,閉上眼睛,深呼吸,慢慢放鬆身體,回想今天的收穫與不足,感謝遇到的善意與幫助。這樣的「夜省」,能安撫浮動的情緒,讓心靈帶著溫暖入夢。
結語:慢,是一種修行
「一天三禮」——晨省、午養、夜感恩,看似簡單,卻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內外兼修」的智慧。它教我們在浮躁的時代中,留下一方自持的清靜。
正如宋人程顥所言:「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當你在晨光中自省,正午間細嚼,夜色裡感恩,便會發現,生活其實早已不必追趕,它就在你掌心,溫潤而長久。
願我們都能在一天三禮中,找回心的從容,如古詩所描:「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外界或許依舊喧囂,但內心,早已安然無波。
責任編輯:方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