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萱的〈搗練圖〉被認為是宋徽宗的摹本。
很多人誤以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有10幅,其實應該是14幅。因為其中的〈唐宮仕女圖〉是5幅唐代仕女畫的合稱,包括:張萱的〈搗練圖〉、〈虢國夫人遊春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佚名畫家的〈唐人宮樂圖〉。
最負盛名 唐代仕女畫大家張萱、周昉
早期中國的人物畫蘊含教化意義。仕女圖起源於六朝,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都是為道德勸誡而作。到了唐代,各類藝術蓬勃發展,豐富多元的女性圖像大量出現。描繪雍容華貴、端莊健美,「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宮廷仕女圖成就非凡。
張萱、周昉是唐代最負盛名的仕女畫大家。張萱是一位宮廷畫家,畫藝精湛、用筆工細,善畫貴族仕女、宮苑鞍馬、樹木花鳥等;周昉出身官宦之家,具有貴族畫風,所繪佛像、仕女、真仙等,「皆屬神品」。張萱、周昉兩人筆下的仕女皆以豐頰曲眉、體態肥碩、服飾華麗為特點。
〈搗練圖〉被認為是宋徽宗的摹本
〈搗練圖〉是一幅縱51.8公分,橫140.8公分的工筆重彩長卷。張萱真跡無存,卷首隔水有金章宗所題「天水摹張萱搗練圖」(金熙宗追封宋徽宗為「天水郡王」),被認為是宋徽宗的摹本,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練」是一種絲織品,須經沸煮、漂白、杵搗才能潔白柔軟。此圖描繪一群體態健美、衣著華麗的貴族婦女,分三組進行搗練、織線、熨燙的情景。
第一組有四個人,各拿著約莫一人高的木杵用力搗練,其中一位婦女眼神堅定,正挽袖準備繼續幹活;第二組兩位專心理線、靈巧織線的婦女,分別坐在地氈和凳子上,人物構圖一高一低,增加畫面活潑感,左後方還有一位負責煽火的女孩提袖遮面以避煙;第三組的四位婦女合力拉布熨燙,神情專注,身軀因微微著力而後仰,一個淘氣的小女孩正在布匹底下鑽來鑽去,萌度破表。
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留下千古未解的謎團。
〈虢國夫人遊春圖〉留下千古未解的謎團
唐代天寶年間,唐玄宗寵幸楊貴妃,楊氏家族大為興盛。楊貴妃的三位姐妹受封虢國夫人、韓國夫人和秦國夫人,恃寵驕縱,勢傾朝野,又以虢國夫人榮寵最盛。
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絹本,縱51.8公分,橫148公分;筆法工細,設色豔麗。描繪虢國夫人和眷從共八騎九人,前呼後擁,於黃曆三月初三上巳節盛裝出遊的場景。誰是「虢國夫人」?一大謎團千古未解。
普遍的說法是:前三騎為開道人員;畫面中心淡描娥眉,著淡青色上衣,搭配白色披帛者即虢國夫人,和後方轉頭低語,同梳流行髮式「墜馬髻」的姊姊韓國夫人並轡而行;後三騎是侍從、侍女、保姆和虢國夫人的女兒。
另一說則認為:唐代盛行女扮男裝,隊伍之首面容清秀、細眉紅唇、鬢角一縷長髮絲,身著青衣紗帽、大方自信者才是虢國夫人,而中心位置則是秦國夫人、韓國夫人。此一論點從首騎男裝者和懷抱幼女者的坐騎,鬃毛造型皆為唐玄宗所鍾愛的「三鬃馬」(又稱「三花馬」),可推斷其身分非常尊貴。
「遊春」主題的處理亦不落俗套。背景既無草木勃發、花團錦簇,亦無春水微波、舞蝶歸燕,只以濕筆點出斑斑草色,就能從富節奏感的疏密構圖、鮮麗明快的春天色彩感,以及人物歡快的表情、駿馬緩步的英姿中,感受到春臨大地的信息。
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描繪唐代宮廷嬪妃遊樂嬉戲的日常生活。
〈簪花仕女圖〉描繪宮廷嬪妃遊樂的日常
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縱46公分,橫180公分,工筆重彩,是現存唯一唐人親繪的作品。以戲犬、春遊、賞花、採花描繪唐代宮廷嬪妃遊樂嬉戲的日常生活。
畫面主角是五位頭簪牡丹、芙蓉、海棠、芍藥等花卉,著精緻長裳、罩透明大袖薄衫的仕女,和一名執扇女侍,點綴著犬、鶴、辛夷花。三段畫絹拼接而成長卷,推估原為屏風畫。
卷首兩名豐腴典雅的仕女正逗弄著唐初從高昌傳入的珍貴貢品——猧子(小狗的古稱,此處是指「北京狗」或「哈巴狗」)。仕女面部以唐德宗貞元年間流行的「蛾眉」造型最吸睛,成為判定此作為唐畫的佐證之一。
中心位置的端莊仕女低頭凝視紅花,若有所思;掌扇侍女因地位低微,身形較小,雙方並無互動。
最左邊一位雍容大氣的仕女,側身望向和白鶴玩耍的活潑猧子,神情愉悅;另一位紅衣仕女則望向畫外,因距離較遠而顯小。一前一後,一大一小,創造出空間景深感。
周昉的〈揮扇仕女圖〉反映出大唐由盛轉衰的精神面貌。
〈揮扇仕女圖〉反映大唐衰落的精神面貌
周昉的〈揮扇仕女圖〉,縱33.7公分,橫204.8公分。畫面構圖疏密有緻,人物高低錯落,井然有序。全卷分為5個段落,描繪13位嬪妃和宮女揮扇、端琴、臨鏡、圍繡、閒憩的生活樣貌。
第一段以一位慵懶躺坐的嬪妃為中心,右側是執扇女官,左邊有兩位手捧梳洗用具待命的侍女;第二段有一人協助抱琴的婦女解囊抽琴;中間段紅衣侍女持鏡,服飾豔麗的貴婦對鏡梳妝;第四段手持團扇者略帶倦意靠在繡床邊,另兩人隔著繡床對繡;最後一段是一人以坐姿背對觀者,另一位則倚樹而立,愁眉深鎖。
「安史之亂」後,大唐由盛轉衰。周昉所繪之宮廷婦女雖體態豐腴、衣香鬢影、生活奢靡,卻流露出寂寞憂鬱、幽怨慵倦的神情,反映了當代的精神面貌。
〈唐人宮樂圖〉描繪唐代後宮嬪妃飲宴聯歡的場景。(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公有領域)
〈唐人宮樂圖〉描繪嬪妃飲宴聯歡的場景
〈唐人宮樂圖〉,縱48.7公分,橫69.5公分,帛畫。描繪唐代後宮嬪妃飲宴聯歡的場景,因無作者名款,曾被誤為〈元人宮樂圖〉。經考證畫面人物髮式、服飾、器物等,與晚唐時尚相符,才改名為〈唐人宮樂圖〉。
此幅作品是5幅〈唐宮仕女圖〉中,唯一非長卷形式者。推測原為宮中使用的裝飾屏風,後來才改裝成掛軸。現存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且為中華民國國寶。
〈唐人宮樂圖〉以一張擺放茶具的巨大方桌為主,周圍環坐10名精心梳妝的嬪妃。畫面中央4人,自右而左,手持篳篥、琵琶、古箏、笙,吹彈助興。左邊站著輕敲牙板的白衣侍女,和一位攙扶「醉茶」貴婦的藍衣侍女。侍女們樸實的穿著打扮和盛裝赴會的嬪妃們大不相同。
此畫繪出唐代貴族女性社交豐富的群體活動。茶香瀰漫,樂聲美妙,桌底靜臥一隻慵懶閒適的猧子。但在一片富貴奢華的氛圍中,細看每個人臉上的神情,卻顯得意興闌珊,蕩漾一種「宮中日月長」的漠然與無奈。
寫實記錄 〈唐宮仕女圖〉深具歷史意義
遍觀歷代仕女圖,可以窺見不同朝代的審美觀念、服裝特色、妝容打扮,以及當時的社會狀態等。唐代「胡風」盛行,婦女地位較高,仕女圖中的女性形象較其他朝代更真實多彩。
〈唐宮仕女圖〉不但技法高超,將貴族女性體態豐腴、顧盼生姿的神態描繪得淋漓盡致,令人讚歎。其亦還原當時社會背景,成為史料研究的最佳佐證。
原標題:「十大傳世名畫」為何有14幅?〈唐宮仕女圖〉是關鍵
(轉載自《看雜誌》第270期)
来源:看雜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