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的典範:〈谿山行旅圖〉(組圖)

作者:韓雨薇 發表:2025-09-11 10:0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谿山行旅圖
范寬代表作〈谿山行旅圖〉,是中國山水畫的典範。圖為〈谿山行旅圖〉局部。(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北宋畫家范寬晚年的代表作〈谿山行旅圖〉,是臺北故宮博物館書畫典藏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中國山水畫的典範,備受古今中外藝術家的推崇。

不僅被譽為中國山水畫裡最高的一座山,許多人觀賞過〈谿山行旅圖〉這幅作品後,心裡都會很受感動,那麼這幅畫到底有何迷人之處呢?

氣勢磅礡 水若有聲

〈谿山行旅圖〉整幅畫山勢巍峨,畫面上半段有一座巨山高大雄偉,數座坡石如堅石穩坐,氣勢十分磅礡。另外,畫中右側有一條懸瀑,倏忽地直瀉而下,雖然只占一小部分,卻襯得山勢更高,也使畫面更顯生動。元代畫家趙孟頫讚其:「大圖闊幅,山勢逼人,真古今絕筆也。」宋代畫家米芾也讚歎:「溪出深虛,水若有聲。」

范寬生長於陝西,觸目所見都是秦嶺、華山和太行山這樣的崇山峻嶺。為了體會山川的真貌,他經常獨自一人深入山林,與山為伍,或許正因如此,所以他能畫出如此氣勢磅礡、水若有聲的山水畫來。

谿山行旅圖
〈谿山行旅圖〉獨特構圖,范寬巧妙運用推遠主山、拉近中景、突顯近景的對比手法創作。(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層次分明 意涵深遠

這幅畫有著很獨特的構圖,畫家巧妙地運用推遠主山、拉近中景、突顯近景的對比手法,將天與人之間漸進在這個凡俗的世界、尋道的世界,以及一個天人合一的世界。畫中前景的小瀑左岸,行旅二人打著赤膊在搧扇,四頭驢駝著重物,步履蹣跚,彷若塵俗世中忙碌又辛苦的人們。

中景左方的樹叢後有一位穿著僧袍的僧人,要從畫幅的左方翻山越嶺,才能到達畫幅右方樹叢後的寺院,似乎象徵著辛苦求道的修煉者,必須經過重重考驗,才能功成圓滿。

遠景的主峰,則是這幅畫中最重要的部分,渾厚堅實的主山高聳入天,在山的背後似乎有著宇宙的最高主宰者,祂正關注著下方的芸芸眾生,期盼他們早日得道,重返天國世界。

雨點皴」法 宋畫第一

為了表達山石的堅硬,范寬創立了「雨點皴」法。不僅對山巒岩石之上的樹葉進行描摹,另一方面也對山巒岩石的具體質感進行烘托。

〈谿山行旅圖〉運用大量的皴點法來展示山峰的蒼勁有力。山峰主體,皴點密密麻麻地,點染出山巒飽歷風霜的滄桑感,就連山峰上的樹林,也運用了皴法,將茂密的枝葉利用皴擦法讓樹林呈現蒼勁的景象。通過茂密森林的點綴,巍然矗立的山峰,顯示出一種磅礡的氣勢。明朝董其昌讚其「宋畫第一」



来源:看中國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