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典范:〈溪山行旅图〉(组图)

作者:韩雨薇 发表:2025-09-11 10:0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溪山行旅图
范宽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是中国山水画的典范。图为〈溪山行旅图〉局部。(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北宋画家范宽晚年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是台北故宫博物馆书画典藏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山水画的典范,备受古今中外艺术家的推崇。

不仅被誉为中国山水画里最高的一座山,许多人观赏过〈溪山行旅图〉这幅作品后,心里都会很受感动,那么这幅画到底有何迷人之处呢?

气势磅礴 水若有声

〈溪山行旅图〉整幅画山势巍峨,画面上半段有一座巨山高大雄伟,数座坡石如坚石稳坐,气势十分磅礴。另外,画中右侧有一条悬瀑,倏忽地直泻而下,虽然只占一小部分,却衬得山势更高,也使画面更显生动。元代画家赵孟頫赞其:“大图阔幅,山势逼人,真古今绝笔也。”宋代画家米芾也赞叹:“溪出深虚,水若有声。”

范宽生长于陕西,触目所见都是秦岭、华山和太行山这样的崇山峻岭。为了体会山川的真貌,他经常独自一人深入山林,与山为伍,或许正因如此,所以他能画出如此气势磅礴、水若有声的山水画来。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独特构图,范宽巧妙运用推远主山、拉近中景、突显近景的对比手法创作。(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层次分明 意涵深远

这幅画有着很独特的构图,画家巧妙地运用推远主山、拉近中景、突显近景的对比手法,将天与人之间渐进在这个凡俗的世界、寻道的世界,以及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画中前景的小瀑左岸,行旅二人打着赤膊在搧扇,四头驴驼着重物,步履蹒跚,彷若尘俗世中忙碌又辛苦的人们。

中景左方的树丛后有一位穿着僧袍的僧人,要从画幅的左方翻山越岭,才能到达画幅右方树丛后的寺院,似乎象征着辛苦求道的修炼者,必须经过重重考验,才能功成圆满。

远景的主峰,则是这幅画中最重要的部分,浑厚坚实的主山高耸入天,在山的背后似乎有着宇宙的最高主宰者,祂正关注着下方的芸芸众生,期盼他们早日得道,重返天国世界。

雨点皴”法 宋画第一

为了表达山石的坚硬,范宽创立了“雨点皴”法。不仅对山峦岩石之上的树叶进行描摹,另一方面也对山峦岩石的具体质感进行烘托。

〈溪山行旅图〉运用大量的皴点法来展示山峰的苍劲有力。山峰主体,皴点密密麻麻地,点染出山峦饱历风霜的沧桑感,就连山峰上的树林,也运用了皴法,将茂密的枝叶利用皴擦法让树林呈现苍劲的景象。通过茂密森林的点缀,巍然矗立的山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明朝董其昌赞其“宋画第一”



来源:看中国时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