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圖為宋代絲繡老子像。(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水,充滿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對一般人而言,水是生存的必須:對中國人來說,水是高尚品德的象徵。兩千多年前,老子的「上善若水」之說,指的就是中國水文化中一種高境界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意思是說水具有很高境界的品德。
有一次,孔子問道於老子,老子指著黃河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
孔子問:「水有何德?」
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常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這個比喻充分彰顯了老子的智慧,也引伸出做人的最高境界,要像水一樣,具備好的品德。
水具備崇高的美德
老子對水可說是欣賞至極,他在《道德經》中闡述了水的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在老子看來,水謙遜、澄淨淵博、無私、誠信、善利萬物,並能順應時勢和審時度勢。道家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而水的趨下而不爭,是自然的現象,故幾於道,為上善者,所以老子稱:「上善若水。」
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孔子對水也非常地讚賞。
《荀子•宥坐》言: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道:「君子為何見到大水要觀賞一番呢?」
孔子說:「水遍生萬物而無偏私,似德;水流向下,曲曲折折皆循其理,似義;水淺處流動不息,深處淵然不測,似智;水奔赴百仞之穀,毫不遲疑,似勇;水柔弱而能滲入細微之地,似察;水蒙受惡名卻不申辯,似包;渾濁之物進入水中,出來就乾乾淨淨,似善化;水入量器,總是很平,似法度;水遇滿則止,並不貪多務得,似君子處事有度;就算經歷百轉千回,水也必定東流入海,似君子意志堅定。」
孔子亦把水的形態和人的道德聯繫起來,曉人以立身處世之道。
另外,古人還喜歡將水視為清廉的象徵。隋朝趙軌在齊州為官四年,清正廉明,被調回京師做官,臨行之際,當地百姓揮淚相送。一位老人捧著一杯清水到趙軌面前,說:「別駕在此任官,從不受賄納物,猶如水火不相交。如今您要走了,我們不敢以壺酒相送。公清若水,特此獻上一杯清水為您餞行。」趙軌接過,一飲而盡。從此,「清水別駕」傳為佳話。
来源:看中國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