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世界的記憶,不一定會隨著夢醒而消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有些人醒來後,能清楚描述夢裡的每一個細節,街道的顏色、對話的語氣,甚至夢中那種難以言喻的「預感」。 而另一些人,卻連自己做過夢這件事都記不得。為什麼?有人說,那是靈魂穿越的痕跡;也有人說,那是大腦在進行夜間「記憶演算」。
在古代中國文化中,夢被視為通往靈界的門,人們相信夢境能反映現實並揭示未來的徵兆。類似的觀念也出現在古埃及文化中,祭司以紙莎草卷記錄夢境內容,藉以解讀其中象徵與神祇的旨意。
1893年,美國心理學家瑪麗‧卡爾金斯(Mary Calkins)進行實驗,讓人們在夜間被喚醒並記錄夢境。她發現,自己只要手指一動,去拿筆、或輕輕點燃蠟燭,夢的痕跡便如煙般散去。只剩下那份模糊又惋惜的感覺:明明剛歷過一場奇妙的夢,人們卻再也記不起它的模樣。
1953年,科學家發現快速眼動(REM)睡眠,揭開了夢境與腦部活動的關聯。當人從REM階段被喚醒時,往往能最清楚地回想夢境。此後的研究指出,夢不只存在於REM階段,而是整個睡眠週期中反覆出現。
夢的功能 夜裡的大腦療癒術
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和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研究員張京(Jing Zhang)指出,夢境像是「一夜之間的情緒治療」。她的研究發現那些能記得夢的人,在觀看令人不安的圖像後(例如暴力或災難場景),雖然記得事件內容,但情緒反應卻變得更平穩。也就是說,夢境幫助大腦整理情緒、釋放壓力。
然而,接受過《大紀元時報》訪問的瑞典學者卡蒂婭‧瓦利(Katja Valli)提出不同觀點。她認為創傷性事件可能會讓夢境「卡住」,使人反覆夢到同樣的場景,無法療癒。她支持「威脅模擬理論」。認為夢境如同飛行模擬器,讓我們在心理上練習面對危險,大腦藉此進行「夜間消防演習」,為清醒時的現實挑戰預作準備。
為什麼有些人能記住夢?2025年義大利IMT高等研究院的研究指出,夢的記憶力與性格、睡眠模式有關。容易做白日夢、想像力強、對夢保持興趣的人,較能清楚回憶夢境。相反地,年長者或睡得深的人,常出現這樣的情況:醒來時記得自己做夢,卻忘了內容。這樣的現象被稱為「白色夢境」。此外,環境與季節也影響夢境記憶。研究發現,人們在冬季記住夢的比例最低,可能與日照時間與情緒波動有關。
不只古人相信夢能預知未來,現代學者也重新關注「先知夢」現象。科學作家埃里克‧沃爾戈指出,約有三分之一的人聲稱曾做過預示未來的夢。他推測夢能預示未來的最有力線索,其實來自研究「逆因果關係」的物理學領域:也就是探討未來事件是否能影響過去的概念。
近年的量子物理、量子生物學與量子計算的突破,或許能提供線索,幫助我們理解「資訊倒流」這種現象是怎麼發生的。根據這些研究,大腦在睡眠中處理資訊的方式,也可能與量子機制有關。當我們進入快速眼動睡眠(REM)、開始做夢時,神經元之間會重新連線,幫助形成並鞏固記憶。這個過程仰賴一種叫做微管的微小結構,它們存在於腦細胞內,有科學家推測,它們可能像微型量子電腦一樣運作。
那麼,想要更清楚記得夢境該怎麼做?許多研究指出,記夢日記是最有效的訓練方式之一。當我們將夢境寫下,不僅能讓模糊的片段變得具體,還能讓大腦更敏銳地捕捉夢的細節。學者張京、瓦利與沃爾戈皆建議:持續在每天醒來後詳細記錄夢境,並標註日期。在傳統觀念中,艾草也被視為能提升夢境清晰度與記憶的天然輔助。
夢可能是潛意識的劇場,也可能是情緒的出口,或是對未來的暗示。或許,當我們閉上眼進入夢鄉時,腦中正上演一場跨越時間的心靈旅行。今晚入睡前,試著問自己:你的夢,將會帶你去哪裡?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