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9月10日,在北京中秋節期間,月亮出現在紫禁城附近一座歷史悠久的塔樓上空。(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展眼望去,離開故鄉已經十四年有餘了,曾經一直渴望生活在國外的我,也已經在海外漂泊至今。離開故鄉的日子是一言難盡的。尤其是在花好月圓的時候。
記得一次晚上在路邊等車,不經意擡起頭,發現天上竟是一輪金黃的滿月,方驚訝原來已經十五了。
月亮在每個月的十五都會很圓,而八月十五的中秋之月不僅有圓月亮,還有圓圓的月餅。
記憶中的東北老月餅
在我的故鄉,東北的一個農村鎮子上,我們把中秋節稱爲「八月節」,這裡的「節」發的是「姐」的音,就如同把端午節稱爲「五月節」一樣。在我的記憶中,每年的五月節和八月節,是僅次於過年的重要大節。
過八月節自然少不了月餅。就如同小時候最熟悉的白糖青絲餡的元宵一樣,小時候最常吃的月餅,應該就是白糖、青絲、紅絲餡的東北老月餅了。但説實話,孩童時代的我其實並不怎麽太喜歡這種餡料,還總喜歡把青紅絲挑出來單獨吃。記得我七八歲那年過八月節,我在老房子的西屋炕上坐著,當時天氣有點涼,我呆呆地看著爺爺擺在那裡的《三國演義》封面,書架旁邊擺著一袋類似蘇州點心的月餅,當時姥爺叫它是「翻毛月餅」,這種月餅算是很新奇的了,看著家裡的長輩正在吃那種月餅,我卻沒有任何食慾。
在故鄉的那些年,日子就那樣悄悄地流淌。我和弟弟打打鬧鬧,爲了一點好吃的東西而爭搶,我和小夥伴到處玩、閙,愛説愛笑,老房子的庭院、大菜園見證了我無憂的童年。等到了十四歲上初一的時候,記憶中的畫風突然變了。
當時我們全家搬到了一個很大的鎮子上,臨近街邊,買東西很方便,走在街上很熱閙,好吃的東西也很多。容易緊張又愛胡思亂想的我,在青春懵懂的年紀,總是臆想自己走路時被別人悄悄關注,而這個臆想又愛緊張的性情,竟然在這條走了十年的大街上,被熙熙攘攘的外界悄悄治癒。
記得搬來的第一個八月節那天是週六,我剛上了一個多月的初一,那天上午我獨自去街中心的書店看書。臨近中午回家時,看到家裡多了一袋月餅,我掰開一個,發現是豆沙餡的,雖然仍是多年以前的東北老月餅,但當時感到月餅掰開時是軟軟的,咬在嘴裡也是軟軟的,心裡很高興,很喜歡這個豆沙月餅。
到了初中二年級,記得爸爸媽媽買來好多月餅,他們把一塊塊用小塑料袋獨立包裝的月餅裝在紙箱裡,我默默看著那一塊塊獨立包裝的月餅,當時這算是比較好的了,卻提不起興趣,月餅上面寫著「葡萄乾」等文字,或許是我不喜歡吃的緣故。
等我到初三暑假的時候,看到爸爸媽媽買回來一袋袋的月餅,這種是一袋裡面裝五個的月餅,其實這也是比較好的月餅,但我卻仍是提不起興趣。還是只對豆沙月餅喜歡,而且心心念念的是從書上看到的棗泥餡月餅,並對此充滿幻想。直到有一天爸爸媽媽真的買來了棗泥餡月餅,我似乎終於得到了滿足,呵呵,就連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因爲我並不喜歡吃紅棗,卻固執地認爲,棗泥餡聽起來很美。
記憶中從少年時代開始,東北的農村就已經有廣東月餅了,我並不喜歡,而媽媽喜歡,她還喜歡吃五仁餡的月餅,在我的記憶中,這兩者似乎是一體的,我還是固執的不喜歡五仁餡月餅,直到長大離開家多年以後,才懂得什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而我和媽媽在吃月餅上共通的一點,似乎是我們都喜歡吃蓮蓉餡月餅。十多年前,東北小鎮上的蓮蓉餡月餅並不像現在市面上的這樣華麗、這樣糯軟這樣甜。當時的蓮蓉餡月餅算是比較新鮮的事物了,記得長得大同小異的東北老月餅上,質樸地寫著「蓮蓉」或是「白蓮蓉」,裡面自然也沒有鹹蛋黃。但我就是愛吃,或許是似曾相識的感覺。
説起鹹蛋黃,記得初中二年級的英語課本上有吃月餅的課文,裡面提到月餅裡有「egg」,我們這群生在北方農村的十幾歲的孩子們都不知道是怎麽回事,憑著我的想像,月餅裡有炒鷄蛋,怎麽會好吃呢?呵呵。
在故鄉呆了很多年,似乎記憶中對月餅的印象就只有這些。當上了大學以後,吃著大學同學家長送來的月餅,才知道原來月餅也可以這樣精美,但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麽太深刻的印象了。記得大四那年十一放假,我因爲家裡有事,只能花著全價票,在離開家才一個多月就又從五千多里外又匆匆趕回家,當時正趕上要過八月節。我在從北京到家鄉的火車上,看到一個打扮精緻的17歲女生,只拿著一盒包裝十分精美看起來又很昂貴的月餅帶回家,我就悄悄地想,從北京回家就帶一盒月餅,還這麽貴,真是有點不划算。
我雖然不知道她的月餅是什麽樣,但當時在省城大學呆了三年多,自認爲多少也見了一些「市面」,所以既不覺得好奇,也不覺得眼饞,只是滿心覺得華而不實,呵呵,背後還是有一點點妒嫉吧。
海外的月餅
這幾年聽到國內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找工作很難。其實在十多年前,這個問題就很困擾當時的大學畢業生了。如果家裡條件好些的,父母有能力送禮打點學校領導,孩子畢業了還能勉強找個老師的工作,但對我這樣的學生來説,本身就與周圍精明算計的環境格格不入,而且家裡拼盡全力供我上大學,加上家裡那幾年出現一些變故。我心知肚明在國內想找一個工資不錯的合適的工作,基本已經是不可能的了。父母和我早已經達成了共識,去國外找工作,離家遠也沒關係,因爲我大學四年已經習慣和父母兩地長時間分離的生活了,具備了在異地獨自生活的能力和心態。
來到海外後,覺得眼界又寬了一層,滿眼看到的都是新奇的景象和事務,就這樣一晃過了很多年,我也從那個從前幾乎見誰都笑的懵懂女生,逐漸學會板起臉來走路。
在這些年的酸甜苦辣中,每年讓我期盼的月餅,卻幾乎總是不讓我失望。
我對國內月餅的印象,似乎還停留在東北老月餅的記憶中,看起來有一點點土,吃起來不那麽硬,有點軟軟的口感,外表則總是一副質樸而又洗盡鉛華的樣子,承載了一個懵懂女生從小到大對八月節的期待。
在國外第一次吃到月餅,著實讓我吃驚不小,原來月餅裡面的「egg」是鹹蛋黃,我竊以爲是鹹鴨蛋黃,而國外的蓮蓉月餅,裡面的蓮蓉餡竟然這麽多這麽軟,相對來説月餅的餅皮就太少了,整個月餅幾乎都是餡料,我是看著新奇吃著新奇,同時多少有些傻眼,因爲海外的一塊月餅既好吃又貴,差不多的一塊月餅大概要人民幣40多元錢。在海外,吃過芝麻餡的月餅,吃過冰皮月餅,也吃過從唐人街買的老式月餅,用紙包著,一筒裡面四個蓮蓉餡月餅,沒有鹹蛋黃,吃著太甜。也吃過摻了當地香料的月餅,説實話有些吃不慣,也吃過號稱是火腿月餅,裡面沒看到火腿,感到還是摻了口味不習慣的香料。
今年我在超市還看到一種單獨包裝的月餅,型號略小一些,吃起來口感差不太多,優惠價只有25元人民幣。
在中秋節吃月餅時,我總是忍不住想,不知道媽媽是否吃過這種蓮蓉蛋黃的月餅,這在國外很常見,在我的農村家鄉,不知道是否已經普及了。雖然這種月餅比較好吃,但吃多了不免牙疼。漂泊在外的這幾年,我時常想起在老家十分常見的五仁月餅,從前實在不懂爲何媽媽會獨愛這一款月餅。等我在國外想買而買不到時,才默默懷念起記憶中的五仁月餅了。
或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口味也都在悄然改變。曾經一心只喜歡吃肉、看見蔬菜就沒胃口的我,也開始喜歡上了吃蔬菜,因爲這也是媽媽喜歡的。
説來説去,還是想家了。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也道出了很多遊子們的心聲。
記憶中的八月節家宴
在記憶中,爸爸媽媽都十分重視中秋節,即到了八月節這一天,全家老少都會聚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飯。
在故鄉時,我們家和姥姥家離得不算遠,那時我們一家、老姨一家、二舅一家會一起聚到姥姥家吃飯。後來搬家了,有一次八月節早上,媽媽叮囑我要我獨自收拾一條魚,姥姥會來家裡吃飯,等他們從外面回來,媽媽會做菜。説實話,我心裡很害怕,但還是鼓足勇氣用刀剖開魚肚子,學著媽媽平時收拾魚的樣子,從中拿出魚的內臟,保留魚泡,然後把魚清洗幾次。姥姥來了,幫助收拾了鷄。
媽媽回來了,照例做了一桌子的菜,我們全家熱熱鬧鬧的吃了一頓飯。
令一次關於八月節的記憶則有一點點倉促。那天中午我在家裡睡覺,睡得迷迷糊糊的時候,好朋友來找我,我似醒非醒地和她説了幾句話,然後又迷糊過去了。過了一會兒,我就聽見姥爺對我說:「她來找你,你怎麽不搭理人家」,雖然好朋友已經走了,但姥爺當時反覆和我説,我的行爲很不好。我只好爬起來找到朋友家,和她解釋,聊了一會天,然後回家吃飯。到家一看,媽媽又收拾了一桌子的菜。
想到這裡,不禁有些淒然,出國這些年,幾乎都是要一個人去面對各種大小節日,包括華人非常重視的節日。但心中也非常釋然,因爲天生喜歡獨處的性格,使得我寧願一個人去面對包括自己生日在內的各種重要日子,心裡也幾乎不覺得寂寞,因爲一個人更能感受到當下的寧靜和泰然。
至於今年的中秋節是怎麽過的,説起來實在是見笑。中秋節的晚上我還在工作,竟然連出門看月亮的事情都給忘記了,也沒有吃月餅。之前幾天已經買了好幾塊月餅,加上收到的月餅,高興之餘也吃了一些。中秋節當天在忙著工作的同時,似乎也對吃月餅沒有那麽大的興趣。一個人靜靜地如往常一樣的又過了一天。
或許這也是長大的一種標誌吧,對這些小時候看的非常重要的過年、過生日等日子,在工作的忙碌中不知不覺就這樣過去了。
寧靜順遂是心願,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盡力適應生活中的大小瑣事,是日常,也是真實的生活。一切盡在不言中吧。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