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课本吓跑硅谷老外 老外急需新教材

发表:2002-08-02 05: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近20年来,虽然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逐年增多,可根据人口来算,汉语和其他语言相比仍存在着一种怪现象: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数最多,相当于英语的3倍,可把汉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人数却很少,而且大多只处于初级水平。”德国美因茨大学应用语言学院院长柯彼德教授,称这种现象是一种“金字塔”现象。

7月21日至31日,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联合主办的“2002年中文教学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美国等15个国家34所高校的汉语教育专家、学者们出席了研讨会。会上,一些专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这种无奈,他们认为,现阶段,对外汉语教材的老化与过时,已经成为制约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几年前,《The Beginning Chinese Reader》是我们学校的主导教材,可它最早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词汇过时、语境落伍,还弥漫着一股老学究气息。”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中文教学负责人章因之教授抱怨。

美国加州圣何塞大学中文协会梁启昌教授上个世纪60年代定居美国,他花费近10年时间创立了中文协会。“这两年,美国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可是,不少学生刚学了一两课,就不再谈论汉语了”。原来,这些身处硅谷的中国迷们看到的仍然是30多年前出版的教科书,一些那个时期特有的词汇充斥其间,“怎能不叫他们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呢?”梁教授慨叹。

说到实用的汉语教科书,法国巴黎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主任徐丹教授颇有感触。她说,国内人士在编写对外汉语教材时,对外国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生活环境考虑得不够。“目前,我们特别需要一套适应时代需求、符合外国学生学习规律的全新的对外汉语教材。”

“简而言之,我们就是要求‘教材本土化’”,教学经验丰富的柯彼德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口味”理论。他认为,要彻底改变“金字塔”格局,就必须调配出爽心可口的两道菜:一是尽快编写出适合不同国家文化情境和语境的对外汉语教材,即教材内容要符合不同文化背景求学者的“口味”。他举例说,在意大利,“咖啡厅”肯定比“食堂”更容易让学生记住。

柯教授说的第二道菜就是编写出适合不同母语学生的汉语教材,他建议中国与各个国家合作,共同完成中英、中德、中法等不同参照语言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工作。他解释说,目前,通用的汉语教材基本都是中英对照,这就给母语非英语的外国学生设置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即使市面上出现以其他语种为对照的教材,也是从中英对照版本中翻译而来,势必存在一定的误差。

事实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已率先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02年3月,该校编写并出版了针对英语国家汉语教学使用的《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一册),此书将在9月成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的指定汉语教学用书。此外,据国家汉办严美华主任介绍,他们计划在两年内编写出世界主要语种国使用的汉语教材,包括英语、法语、德语、俄语、韩语、日语、印尼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

柯彼德教授说:“我们真心希望这些项目长期地开展下去”,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为了让更多的中文爱好者成为汉语大家族中的一员,他们这些外国人愿意“传道授业解惑”,并且乐此不疲。  

中国青年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