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所谓“环保风暴”根本就刮不起来

发表:2005-05-30 08:1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香港《观察星报》第39期供稿   治理环境污染,政府向来有心无力。不把环保太不当回事,尽量减少恶性事故发生,延缓国人生存环境恶化的速度,中国目前所能做的也就如此。所谓环保风暴,根本就是敷衍社会的虚张声势。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

年初,被视为“橡皮图章”和“弱势”部门的国家环保总局,以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名义,叫停了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其中包括国电、华电、大唐等大型国有发电企业,以及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5月中旬,环评风暴刚刚平息,一份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起草,经监察部、工商总局、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等六部委共同会签的文件──《整治非法排污、打击环保违法行为》上报国务院。文件将根据国内已颁布的9部环保法律、47部环保法规,对全国范围内的水、大气和海洋等污染进行全方位的执法检查。

  继环评风暴后,一场环保执法风暴行将开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

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的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占当年GDP的3.27%。

  尽管如此,90年代的GDP的增长率与环境污染损失相比,仍有正数。

  时至今日,在中国在环境问题上却已没了退路。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同时也已成了吞噬当前经济成果的恶魔,这恐怕是这次“环保风暴”掀起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导因。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全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全国废水的年排放总量为440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即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2004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是62825亿元,如按GDP年均增长9%的速度,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望水兴叹,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1400万吨。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正式对外发布各国“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133位。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欠帐过多陷于两难

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但这是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只有0.5%,90年代后期为0.8%,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

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某些方面甚至会影响GDP的快速增长。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上世纪80年代初,山西就设立了一个环保专项基金──“煤炭能源基金”。20年多来,全省因挖煤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损失达3988亿元,累计征收的煤炭能源基金400亿元,但同期该省投入到环境治理方面的资金仅13.85亿元,所谓的专项基金并未专项使用。

过多的欠帐已使中国在环境问题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以太湖流域来说,早在1998年,其五类和劣于五类水质就达到了54%。为此,江浙沪三省市曾想联手治理太湖。但算下来投资额至少需2000至3000亿元,占太湖流域年GDP总额的25%,超过三省市一年财政收入的总和。结果,出于眼前经济及政绩考虑,这一打算至今仍是一种打算。

太湖流域是笔者老家,也是全国环保工作做得最好的地区之一,它的污染与同期地区经济相比,还算是得大于失,先污染,后治理,仍不失是可为之途。

有人计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然而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使其达到三类水标准,至少得花几百亿元,需要全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五类),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显然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治理负担。

环保腰杆无靠山?

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最大的竞争法宝就是低价。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2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至1.8元,提高生产成本5%。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在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在中国,环保法来历被人称之为“豆腐法”。豆腐法能硬到什么程度?

从宏观角度看,若要治理好当前的环境,国家至少需投入一年GDP总额的40%。从微观角度说,制造业占全国经济总量超过50%以上,就业人口超过8000万。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环保风暴,会成为中国经济由高增长向低增长演变,由温和的通胀向恶性通胀演变的拐点吗?这种可能性并不能排除。

难越重化工业时代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因此,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在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只要中国无法跨越工业化阶段,直接进入当今发达国家的后工业经济,这条道路就难以完全避免。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严格遵循了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社会制度也与其他国家不尽相同,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这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中国的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腰杆不可能很硬。所谓的环保风暴,根本是内地媒体的故作惊人之语。依法办事,不要太把环保不当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中国目前能做的只能如此。所谓风暴,根本就刮不起来。

(原题《中国环保风暴虚张声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