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太湖爆发蓝藻污染事件之反思

发表:2007-08-07 02:0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2007年5月以来,江苏太湖爆发蓝藻污染事件。蓝藻在太湖湖面大量繁殖,形成一层蓝绿色而腥臭的浮沫,加剧水质恶化。居民家中的自来水腥臭难闻,不仅无法正常饮用,甚至洗衣、洗澡等都成问题,影响当地100多万居民的生活。不仅如此,此次太湖蓝藻蔓延全湖,在最严重的东太湖苏州水域,蓝藻还导致了大量鱼类死亡。

太湖蓝藻事件不仅震动江苏省省政府,也惊动中共中央与国务院。6月上旬,国务院在无锡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认为,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但未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因此必须调查水污染的原因。副总理曾培炎指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防止蓝藻再次大面积暴发,及加强对水源地的环境的监测。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承认,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已让外界对江苏全面小康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质疑,因此「无论经济怎样繁荣发达,如果不能让老百姓饮用乾净的水,人民群众就不会认可我们的全面小康模式,江苏全面小康的成果就会被颠覆。」

牺牲环境保护是改革开放后中共经济发展的基本弊病。这种追求经济发展而牺牲环保的作法,已经让中共尝到苦果。自2005年底松花江污染事件以来,中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两三天便发生一起,并多发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江苏省是东部沿海省份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但太湖的水质却是全国最差的地区之一。本次水污染造成市民花钱购水,打击中共建立「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形象。因为即使经济发达的无锡地区,居民的饮水都无法充分保障。

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可说是天灾人祸的结果。气候反常,夏季气温升高,给予蓝藻成多繁殖时间,可说是天灾的成分。但这次灾情之所以异常严重,却少不了人祸的因素。首先,当地官员包庇污染厂商的情形,可能相当严重。1999年时,太湖流域内的两省一市负责人宣告,1035家重点污染企业已经「悉数关闭」,辖区内再无超标排污企业。但实际上,一些按照规定根本不应该继续营业的工厂,继续营业,并将废水直接排放至太湖,导致湖水养份过高,蓝藻得以大量繁殖。追究深层的政治责任,官员包庇厂商甚至接受贿赂的事件,才是太湖整治未见成效之因。

最后,该事件显示中央地方之间的权责不明与法令不完善。太湖的行政管理属于1992年成立的太湖委员会管理,直属水利部,由水利部部长出任组长。太湖事件的负责单位是在中央的太湖委员会,与地方各省县,难有明确的权责划分。此外,地方政府可以为追求经济发展,而因「超标」的排污向环保部门缴纳排污费。这种法令不完善使得环保执法出现灰色地带。

近年来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确实快速,但却犯了许多开发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时犯的毛病。过去错误偏差的政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威胁当地民众的生活与健康。这是各国在推动经济发展时不得不注意的地方。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央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