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水雉一个家(图)

作者:陈佳利 发表:2008-04-18 09:1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台湾的水雉数量一度少到仅剩20多只,经过环保团体的积极复育,族群数量上升,专为水雉打造的复育区也面临转型的契机。究竟园区经营的背后有多少苦楚?当菱角产业没落,仅有一个13公顷大的人工湿地,能否为水雉的未来燃起生机?我们看见有一群人还在努力,希望能为水雉和牠的邻居们多争取一些栖息地。

牠是农民口中的菱角鸟,爱鸟人士眼中的凌波仙子,名列二级保育,珍贵稀有。

翘翘的尾巴,大大的脚丫,金黄脖子,白脸庞,水雉的体型长得就有些像菱角。喜欢吃小昆虫,由公鸟负责所有育雏的工作,生活在平原埤塘,仰赖浮叶植物,不过这样的栖地环境在台湾逐渐消失,水雉的数量也跟着缩减,根据民国八十六年的调查,当时全台湾只剩下不到五十只。

台南官田由于有三百多公顷的菱角田,提供水雉生活空间,是目前全台湾水雉最多的地方。在水雉族群濒临灭绝的情况下,民国87年,高铁计画通过水雉主要栖地--葫芦埤,对水雉的生存,投下了一颗震撼弹。经过环保团体多方奔走,向台糖公司租下十五公顷的蔗田,为水雉补偿栖地。

于是中华鸟会、湿地保护联盟等团体,共同筹组水雉复育委员会,着手为水雉打造一个家。靠着理想与热情,一点一滴地建构,挖出一池一池适合水雉生活的埤塘,亲手种下每一棵水生植物,众多志工齐心努力,把旱田变成了湿地,在民国89年成立水雉复育区。

众人的努力没有白费,水雉开始进驻。园区多样化的水生植物,让水雉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这里栖息。中华鸟会研究员邓伯龄表示,每年都有40到60只稳定在这里栖息,而官田地区的水雉数量也从20多只上升到目前的200多只。

人为营造的湿地,虽然可以为水稚提供一个家,但毕竟不是水雉熟悉的自然环境。当天然栖地被破坏了,要延续一个物种、重建一个栖地,得花上好几倍的人力物力,从创立至今,园区已经砸下上千万元的经费。

充满绿意的园区像是一颗种子,为水雉的未来孕育希望,同时也让水雉的邻居们得以安身。多年的努力,复育有稳定的成绩,运用一年四季都可以近距离观察水雉的优势,园区的经营朝向生态教育来发展。2007年元月1号,水雉复育区改名为水雉生态教育园区,由台南县政府统筹,委由中华鸟会经营,正式从封闭性的复育走向开放,每个角落,都是生态教室。

园区对动物友善,也对人友善,道路、赏鸟亭、围篱都尽量运用天然素材,连警告标语都用温和的图画来表现。

虽然肩负着保育与教育的双重功能,园区的经营其实是在夹缝中求生。十五公顷的土地中,扣除道路和行政区,约有十三公顷是人造水域,但是供水的嘉南大圳为了配合农作只能季节性供水,在一到三月、六到九月、十月各有一次供水,无法额外为园区放水。

而经费吃紧,则是另一个难题。营运所需的经费,目前由高铁公司、交通部高铁局、林务局、台南县政府、中华野鸟学会来共同承担。扣除土地租金,一年大概有150万元左右的经费,勉强维持三位人员以及栖地运作。

虽然园区为水雉提供庇护,让牠们暂时获得保护,但是维系水雉命运的重要关键,在于游客手上的菱角。目前全台有三分之二的水雉,栖息在官田的菱角田,这里从日治时期就有菱角产业,采取‘稻菱轮作'的方式,冬季种稻米,夏季种菱角。每年四、五月,当菱角的植株长到可以支撑水雉的重量时,牠们就开始在菱角田筑巢繁殖。

秋天,当农民开始采收菱角,水雉宝宝也长大了,有更好的能力来面对采收过程的干扰。当时序入冬,就进入水雉折损率最高的季节。每年冬至前后,菱角田转作为水稻田,水雉栖身之处大量缩减。

菱农在巡田的时候,常常会打扰到水雉,为了鼓励菱农与水雉共存,民国八十七年起,台南县政府每年拨款八十万元,推行菱农奖励办法,当水雉在田中繁殖,菱农就能获得补助。

2007年10月,台南举办官田菱角节,期待官田一方面是农特产中心,也是生态旅游重要的中心点。当菱角节热闹地展开,菱农的心却high不起来。

跟着菱农何太太来到她的菱角田,两位采菱人跪在田里忙碌,斗笠下,是布满风霜的脸。种菱、采菱完全仰赖人工,烈日下工作的辛苦,让年轻人不愿意继承。


而官田乡的菱角,不算是高经济价值的作物,随着菱农老化,菱角产业难免要走向黄昏。

菱角产业走向黄昏,更加突显园区为一个弱势物种提供栖息空间的存在价值,提醒人们物种复育和栖地维护的重要性。但是这样一个13公顷的人工湿地,毕竟无法承载整个水雉族群。结合菱角产业与周边游憩,让园区影响力提升,才能加强保育的力量。

长期的复育让水雉的数量成长,渐渐往台湾其他地方迁徙,目前,宜兰、关渡、嘉义、高雄、屏东都有了水雉的身影。在高雄都会区的洲仔湿地,已经有水雉栖息。原本高雄也是水雉的家,但是开发让水雉无处栖身,在洲仔湿地辟建之后,牠们才得以返回家乡。每一种生命都殷切期盼有个安稳的家,只要环境许可,就能落地生根。

将近十年的努力,水雉的栖地补偿是成功的。印证了如果开发无法避免,栖地补偿是可行的方针,只是代价高昂,必须有谨慎的评估与规划,回归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原始栖地的保存。中华鸟会秘书长余维道表示,尽量保留原始栖地,并且串联成生态廊道,对物种保存会有更正面的效果。

和煦的四月天,春暖花开,水雉将要换上亮丽的繁殖羽,准备孕育下一代。 背后依然有一群人,努力为水雉和牠的邻居们,留下一个家。

侧记:
特殊的生态行为,特殊的外型,水雉的一切都叫人惊艳。在开发过程中,怎能容许失去这样一种独特的邻居呢?为了帮助这因为人为开发而沦为弱势的族群,早在10年前就有人开始努力,为了留住水雉的美丽,即使困难重重,他们依然没有放弃。


来源:联合新闻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