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责,不要颂歌

发表:2008-06-03 02: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汶川大地震造成学校倒塌,无数年轻生命顷刻间消逝.迄今为止,汶川大地震已经夺取69016人的生命,368545人受伤,18830人失踪。有经济学家估计大地震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

中国知名异见人士学者刘晓波点评说, 毁灭数万生命和大量财产的大天灾固然可怕,但更可怕是天灾所凸显的人祸。大地震是天灾,非人力所能左右,但救灾是人为,全赖人的作为,而由于制度的和道德的缺陷,大灾之后的人祸很难避免。在中国现存体制下,要想从制度上道德上避免类似人祸的重演,最应该清除的官权本位意识和制度性冷血,再不能把全民动员的救灾变成延续了几千年的"恩人政治"。

的确,温家宝在救灾中的表现令人感动,但那不过是他的职责所在;外国媒体对中国政府救灾行动的赞扬,也不过送给未成年文明的糖果。这一切,并不能成为民众匍匐谢恩的资本,更不能成为温总霸占大陆媒体中心地位的理由。当政府本职变成"皇恩浩荡"或凸显胡温政权伟光正的资本,救灾也就随之变味为独裁政治的工具。

的确,在此次大灾难中,大陆媒体的表现远胜过以前,外国媒体的采访自由度也有很大的拓展,但与这种进步相伴随的仍然是陈腐的喉舌腔调,大陆媒体上的救灾新闻报道的主旋律仍然是"歌功颂德"和"感恩戴德"的大合唱。胡温等高官前往灾区几天,就会有遍布大陆媒体的吹捧;军队的救灾行动,在大陆媒体上全部变成闪亮的"军功章"。那种肉麻的谄媚腔调,宣示着中国特色的"恩人政治"。当灾区民众的绝望面孔和问责之声被遮蔽之时,当"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子弟兵"的声音充斥媒体之时,被天灾折磨的中国正在重复着制度性人祸--只有颂歌而没有问责。

比如,5.12汶川大地震,最令人悲愤的现象是坚固的衙门大楼与脆弱的中小学校舍之间的鲜明对比。最为揪心的惨剧是大量中小学变成废墟,成千上万的孩子葬身于豆腐渣工程。转瞬间,那么多曾经鲜活的生命变成废墟旁堆积起来的尸体。他们的生活还未真正开始就已经结束,他们还没有梦想过就失去了未来。而一个无视孩子和轻视教育的民族,即便能够建造出再多抗得住八级地震的政府大楼,也是在自掘坟墓。

大陆建筑行业的豆腐渣工程早就是中国的顽疾之一,但官商勾结的现实使豆腐渣工程得不到有效的治理。要不是大地震凸显出豆腐渣校舍问题的严重,这些草菅人命之举不可能变成国内外高度关注的新闻,也不会有追查到底的强大民意。

在西方和日本等民主中国,学校都是高质量的建筑,每有天灾发生,学校都会变成避难所。而在专制中国的天灾中,中小学竟成了最大的废墟,最应该精心呵护的孩子们竟成为天灾的最多祭品。这次汶川地震造成7000多所校舍垮塌,官方公布的遇难师生为九千多人,而有心网民统计的死亡孩子高达一万三千多。

在中国现存的体制下,不能单纯指望政府的自上而下的问责,而必须有民间的自发动员而形成自下而上的问责。对大量中小学校舍的大量倒塌,有良知的专家学者和网络民意无不高度关注,绵竹五福镇遇难学生家长开始请愿,要求调查倒塌教学楼的工程质量问题。可以说,当官方喉舌高唱救灾主旋律时,民间的问责之声已经从四面八方响起。向教育部、建设部问责,要求追查那些渎职官员的责任,让他们受到行政处罚;要求严惩那些黑心建筑商,把让他们受到法律的制裁。惟其如此,我们才对得起毁于豆腐渣工程的孩子及其父母们,也才能让社会各界的成年人得到警示,以避免断子绝孙的结局。

近年来,民间权利意识的日益觉醒和网络民意的迅速崛起,形成了对官权的自下而上的监督,使中国的舆论监督状况有所改观。比如,每个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大型天灾人祸发生后,如SARS、松花江水污染,黑煤窑事件,大雪灾,火车出轨......都会有相关的省部级官员出面道歉,也可能会有省部级高官被撤职。所以,只有民间保持住强大而持续的问责压力,才会让官权逐渐学会尊重民意和权力谦卑。事实上,如果没有年初大雪灾时民间和媒体对政府反应迟缓和救灾不力的普遍批评,如果没有西藏危机时境外舆论对新闻封锁的一致谴责,大概就不会有此次大地震后温家宝政府的快速反应和新闻开放。

如果说,救人和捐款等善举是救灾的第一步,那么,化悲痛为问责就是救灾的第二步,而且是推动制度改革、防患于未然的关键一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BBC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