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话假话中长大何能容忍异见?

作者:杨光志 发表:2008-08-11 01:5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重庆晚报》8月5日报道了重庆市8月4日举行的少年儿童迎奥运演讲比赛,不少孩子开口就是华夏腾飞、民族崛起,语言华丽,充满诗意和激情,却让人觉得有点儿“假”。专家分析称,这种现象反映了教育的一个误区。

孩子满嘴口号,是长期以来我们教育失误收获的怪胎。这种失误表现在,我们所推崇的教育观念,是将孩子装进一个家长、老师、以及所谓“主流价值”公认的模子,按此进行揉捏、训练,且在最能“规范”孩子思维方式的命题作文教学上,日积月累地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予以固化。正是在这样的思维训练引导激励下,才有类似“我捡了一百万元交还失主”的初中学生暑期作文出笼。瞎编能获高分,吹牛不用担责,这样的激励机制几乎可以在成人社会里一一找到对应。文革期间,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高大全”式英雄就不说了,直到今天,在中国政坛上从未绝迹的吹牛出政绩、以遮丑墙应付检查、新八股官样文章大行其道等等,造假者的胆气豪气,很难说与我们从小接受的假话教育无关。

孩子代表着明天,而明天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能够容忍异见、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只有习惯于说真话、实话的人,才能接受他人的真话、实话;然而,那些在空话中长大的孩子,明天会接受他人说出的实话、真话吗?看看今天的网民,在虚拟世界里不断引发的网络暴力事件,其表现形式就是逼迫他人以我为旗,只要非我阵营必当穷追猛打,动不动就以“人肉搜索引擎”挖出你的祖宗八代,其心胸之狭隘,与“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境界大相径庭。

培养容忍异见的个人胸襟与时代氛围,必须从少儿教育开始。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中,最误人子弟的就是语文教育,尤其是语文教材中那些非是即非的标准答案,强令所有的思路与一个既定的答案相符,以成人世界的“雷池”、“巢臼”,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语规则,来扼杀少儿想像的童稚与天真、窒息个人审美体验的千差万别。

空话、假话、虚饰、矫情的不良文风充斥于学生的文笔,语言表达成了为功利教条与思维一律服务的雕虫小技,变成文字符号的堆砌。孩子们从小就沉迷于“为赋新词强说愁”,满足于闭门造车,矫揉造作,言不由衷。其后果,必然使他们对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失去兴趣,对个人观点的表达丧失自信;最终,成为一个庸俗的人、内心分裂的人、热爱低级趣味的人、习惯于官场伪善的人、失去人格特质的人。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新一期特刊已经发表
请荣誉会员登陆下载
更多会员专刊

更多专题
今日重点文章
更多重点文章
donate
72小时热门排行
更多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更多专栏作家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