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之谜·丝路传奇

作者:杨式昭 发表:2008-12-23 22:5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丝绸之路"是连结亚洲和地中海地区的东西贸易通道,东起长安(或洛阳),西至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绵延7,000余公里。这条路穿越高山、大漠、草原、绿洲,曾出现波斯、马其顿、罗马、奥斯曼等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发生了古代世界历史上许多政治、军事大事。丝路在中国境内约有1,700余公里,先秦时,中国西北部就居留多种部族,不断起伏兴亡;汉代时,各族日益强大,经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和卫青、霍去病的长征,终于开通一条通往西方的路;这条路将中国的丝织品与瓷器运到欧洲,也使欧洲世界的文明陆续传入中国,在唐代达到顶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居丝绸之路的要冲,由于气候干燥,地理环境特殊,考古出土很多保存完好的千年以上古物,有"楼兰女子"、先秦金器、汉晋织品、魏晋壁画、唐代绢画等,反映了古西域大漠荒寒的壮丽气势,对研究丝绸之路贸易、交通、异族文明、中西文化交流有重要学术价值。

楼兰女子与吐鲁番唐墓出土绢画

公元前1800年〈楼兰女子〉,是迄今在新疆地区出土保存状况最为完整的一具东方木乃伊。其墓葬文化与邻近的古墓沟墓地和小河墓地文化类型相似,说明她在4000年前活动于罗布泊北部的孔雀河两岸。死亡年龄约40至45岁,身长152厘米(生前身高约155.8厘米),血型为O型,科学测定为欧罗巴人种。出土时全身包裹粗毛布,头戴插翎羽的帽,脚穿一双底部多次补缀的皮鞋。体毛、指甲、皮肤、眼睫毛清晰可见,全身棕红色的皮肤光滑干硬。面容清秀,鼻梁尖挺,眼睛深凹,睫毛长且密,下巴尖俏,栗色直发披肩,隐约可见生前美貌,考古界称为"楼兰美女"。

展出的四件吐鲁番出土唐代彩绘绢画,皆为1972年在阿斯塔纳古墓群,唐代西州豪门张氏家族的茔区出土。阿斯塔纳汉名"三堡",东南紧接高昌故城, "阿斯塔那"是哈萨克语,意为首府,汉代时可能与高昌故城有关。前后《汉书》的〈西域传〉称"高昌壁",原属车师前王庭。高昌自魏晋到元代数世纪间一直是西域政治中心之一,9世纪末回鹘人建立王国。由于吐鲁番盆地地下水位低,墓葬中保存了很多织绣品,色泽绚丽如新,尤以美人绢画闻名于世。

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树下美人图绢画〉(90×80厘米),美人额间描花钿,画浓眉,双颊描红,点红唇,高髻簪花。身着印花蓝衣绯裙,脚踩云头锦鞋,若有所思,立于树下竹林中。这件闲逸的贵妇图,反映盛唐时期丰腴、浓艳的风尚。吐鲁番地区不产竹,画面的竹子背景,表达了吐鲁番贵族对中原贵族在庭院内栽植竹子的优雅情趣的仰慕。

另一件同墓所出的〈美人花鸟绢画〉(96×91厘米),为屏风画〈弈棋图〉一部分,绘于对弈者右侧。画中两位美女,居前为雍容华贵的仕女,身后为正当妙龄的侍女,皆高髻簪花。仕女阔眉,额间描花钿,两腮涂红,小嘴,绿衣绯裙,脚上着翘头履,左手轻拈披帛。侍女额间则描红绿花钿。画幅着色鲜明浓艳,表现出唐代贵妇细腻的肌肤和丝绸服装的纹饰与华丽。

〈双童图绢画〉(58.8×47.3厘米)则描绘两个儿童在草地上追逐嬉戏,皆留一撮发,上身袒露,穿彩条带晕长裤和红靴。左边的儿童右手放掉飞虫,左手怀抱卷毛小狗。右边的儿童则是彷佛有所发现的神情。地面敷染青绿、赭石,正如唐画的青绿山水。画中小狗是今所称的哈巴狗,因高昌王鞠文泰献唐王朝而传入中国,称为拂菻狗。
长安三年(703)〈舞伎图绢画〉(53×45.6厘米),1972年出土于阿斯塔那230号张礼臣墓,是随葬的六扇"舞乐图"屏风画之一,分别绘四乐伎、二舞伎,此幅是其中一件。舞伎脸型清俊,并不特别丰腴,点朱唇,描花钿,涂红双颊,表现娇嫩的肤色。身材修长婀娜,细腰红裙,体现初唐仕女的审美时尚。设色鲜丽浓艳,面部用细腻的晕染技法,也反映了唐代仕女画细密绚丽的风格。相对而立的是另一个乐伎,只残存衣带、双履和怀抱的半把乐器。

这四张都是屏风画,是中国古代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始于周和春秋之际,盛行于汉、南北朝,到唐宋时还相当流行。吐鲁番唐墓出土的绢质屏风画,其数量之多、品质之高,亦属少见。而这些屏风画大部分是描绘有关妇女生活的画面,也是目前所见最早有关妇女生活的绢本画。

罗衫锦履柳风新──丝路之美

据文献记载,赴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穿越西域各国的繁荣,大漠中留存远自青铜时代至唐代的各种精美织品与服饰,春秋战国的衣服、汉代的裙子、魏晋的枕头、唐代的鞋子、灿烂的金饰,亮丽的衣饰文化彰显了西域各国生活上的的丰盈。华丽多彩的唐代绢画更是锦上添花地铺陈出唐代盛世风华。此外,吐鲁番唐墓出土的〈彩绘骑马仕女泥俑〉(通高42.5厘米、长28.4厘米),形塑仕女骑着一匹红马,仕女肤白唇红,头戴垂纱帷帽,纱笼半遮半露,颇有风韵。这种北方民族用于防风的帽子,却成为中原贵族女子出游的时尚装束。史载"则天之后,帷帽大行"就是指这种帽式。

胡旋漫舞凝丝竹──丝路迹痕

大漠中的迹痕,除了驼马商旅,从1973年阿斯塔那224号墓出土〈云头锦鞋〉(长29.7厘米、宽8.8厘米、高8.3厘米),可见到唐代鞋样的典型。鞋面以黄色锦作地,上织蓝色变体宝相花纹,造型特点是鞋头翘起并内卷,犹如云朵。这双锦鞋的主人应属于贵族阶层。墓中还出土箜篌、五弦琴等乐器,呼应了龟兹"乐舞之邦"的称号。还有完整的唐代围棋盘、木团扇、各种首饰,而完整的面食点心如战国〈菊花式点心〉(径7.3厘米)、〈麻花〉(长8.8厘米)最为难得,可见到当时的馔食文化。此外,出土的配套黑色石墨石和石眉笔,为流行于古西域及亚欧北方草原地带的化妆品。

升天后的瑰丽奇景──丝路之奇

重现小河文化的墓地场景,展出珍贵的〈楼兰女子〉及小河文化船棺、木俑除外,比较特别的当属汉晋〈营盘主人服饰〉(通长110厘米)。营盘地处楼兰向西沿孔雀河至西域的交通要冲,有古城、烽燧、佛寺及墓葬群。15号墓出土一男子,身穿红地对人兽树纹双面袍,是一种西方制造的细毛织物精品,纹饰人物皆为卷发高鼻的裸体男性,具古希腊风格。所戴的麻制人面形面具,表面涂白,额上抹金,眉眼具备,好似瞑目入睡。墓主可能是当时西域诸国之一墨山国的贵族或富商。唐墓出土的大型〈彩绘伏羲女娲麻布画〉(纵154厘米、上横96厘米、下横76厘米)、〈天王踏鬼俑〉(高83厘米)与〈人面豹身镇墓兽〉(高86厘米),则体现了唐代墓葬文化中,羽化升天的信仰。

异族多元文化的汇融──丝路古国

史书上载西域有36国,发展为大小共50余个国家,单元内展出珍贵的文书资料,包括西域各国的木简、木牍、卜骨、文书、波斯钱币、景教徒石碑等实物,其上的龟兹文、回鹘文、焉耆语、粟特文、古藏文等极具研究价值。

 漫漫旅程上的庇佑──丝路之神的奥祕

丝路群居生活多种民族,导致多种宗教并存的现象,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曾在此流布,遗留下丰富的宗教遗产如龟兹石窟。展出的于阗县喀拉敦61号佛寺魏晋〈如来壁画〉(长100厘米、宽122厘米),以及丹丹乌里克的佛教壁画残片,其风格融合印度犍陀罗与笈多艺术的影响,也可见到汉民族与波斯的艺术思维。而多件佛塑像舍利盒及佛教经卷,交相汇融出一片祈求庇佑的虔诚情境。叙利亚文的元〈景教徒墓碑〉(高20厘米、宽12.5厘米),碑上的十字刻痕,则见证了信徒的永生信仰。





来源:典藏古美术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