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中国经济国际化的迷思

作者:李兆富 发表:2012-03-20 12:4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刚刚过去的两会上,国家总理温家宝宣读政府工作报告,多时旧调重弹。其中,“人民币国际化”这个概念,官方媒体更加用“期待水到渠成”去形容。不过,听来听去,我就是觉得“国际化”这种讲法有点不顺耳。

世界上,有开放型经济,像香港。也有封闭型经济,像北韩。开放与封闭之间,有好多半桶水的。常识告诉我们,半开放,又或者半封闭,始终有一方的倾向。有些国家由封闭走向开放,有些由开放走向封闭。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还是可以用开放或封闭,这个二分法来将国家归类。

偏偏,中国提出了“国际化”这个概念。人民币国际化,是意味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吗?从字面理解,没有错吧。可惜,这只不过是个美丽的误会。在我看来,“国际化”更似是借偷换概念,来拖延开放的步伐。

说穿了,“国际化”就是希望在中国境外,人为地制造另一个使用人民币的地区。为甚么中国政府要在境外制造另一个人民币的市场呢?有人说是一步步走出去才安全。这种讲法,大家反正听了就算。

从客观事实看来,所谓国际化,是要将流出境外的人民币“逆向封锁”,不让这些购买力回流到中国国境。一来,这样做可以减轻一直以来累积贸易盈馀构成的通胀压力;二来,也可以确保国家领导人眼中的珍贵资产不会流失;三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令中国的经济继续紧紧的操控在国家机器之下。

这些在外面的人民币总要有个归宿吧。所以,“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要在香港,人为地制造大量以人民币计价的产品:股票、债券等。

货币真正的国际化,应该是其他第三方的国家来确认,愿意用人民币做交收结算。例如日本和巴西的天然气交易,会以人民币来计价,交收和结算。可是,如果这些境外人民币的归宿只有香港这些“衍生产品”,“国际化”的故事有人信吗?暂时,我看不出所谓的“人民币国际化”对任何国家有任何吸引力。

除了货币的国际化,实体经济也有“国际化”来“走出去”的讲法。其实,中国企业想走出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国加入世贸之后几年,企业手头上积累了大笔资金,本来,在那个时候,中国企业已经有走出去的念头。可惜,像2005年,中海油在政治压力下要放弃收购尤尼科。但是2004年被联想成功收购的IBM个人电脑业务,又是一个反面教材。

说到底,从官方的立场,企业要走出去,就必要买战略性资产。要知道,大陆最大的企业,全部都是国有企业,赚钱和履行国家任务,往往是后者更要紧。

我不知道温家宝总理所讲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意思是甚么。有些人建议动用外汇储备来帮助国企买下海外的战略资产,一来可以分散储备,二来可以达到战略目的。然则,这个讲法背后又代表甚么思想呢?

外汇储备,就是外国的消费者和投资者,在进来中国时,用他们手上的外汇,向国家购买人民币。然后,这些外国人,用这些人民币,买了货物或者投资去中国。结果,外国人手上多了资产,在中国这一方,就多了外汇,以及民间赚了人民币。本来,赚了人民币的人,如果可以买外国货,又或者投资到外面,这样,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和资本帐就慢慢和平衡。可是在管制之下,大陆连年的不平衡,结果就造成境内的资产价格泡沫,最终扭曲了的,还是自己的经济。

投资或者消费的决定,最终由政府去做决定,得益的人,又会是谁呢?如果不是有真正的开放市场,国际化是没有可能成功。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