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亏损的央企应“去多元化”

发表:2013-03-05 09:4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可以预见,在一连串的财务重组之下,巨亏之下的中国中冶,又将重新进入“正常”的运营轨道——据《中国经营报》2月23日报道,在中国中冶发布的最新业绩预亏公告中,预计2012年全年亏损将高达72亿元。而对如此额度的巨大亏损,中国中冶似乎已经找到解决之道,即通过财务重组的手段,将持有的葫芦岛有色51.06%的股权以1元对价转让给中冶集团,将持有对葫芦岛有色约77.5亿元的债权以8.6亿元转让给中冶集团,从而达到“断臂求生”的目的。

但是,如此“左手倒右手”,将不良资产从上市公司(中国中冶)转移至大股东(中冶集团),中国中冶就可以旧貌换新颜了吗?

姑且不论,在上述财务重组操作之下,巨额的财务亏损并没有任何减少,而且就中国中冶这家央企绝对控股的上市公司而言,财务重组仅是其完成脱胎换骨的前提条件,而绝非是必要条件。

与财务重组通过不良资产剥离、以及优质资产出售,以使企业度过阶段性的财务危机相比,产业重组显然更为重要,因为通过去除辅业、以及强化主业,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功能,从而提高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并相对降低企业的平均运营成本。

中国中冶盲目扩张且失于管控,或是造成今日积弊之根源:中国中冶投资持有的澳洲铁矿、以及其承包的中信泰富西澳SINO铁矿工程均陷入亏损,而中国中冶财报中更显示,其近年来的盲目扩张,更具有过度多元化的特征,资源开发已从第二大主营业务沦落到第三位,其他主营业务则分别为工程承包、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

尽管,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后,“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产业重组路径,一直是国资委深化国企改革的主导方向,但是,在短期投机诱惑、财务硬约束乏力等驱动之下,上述产业重组路径不仅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而且部分国企多元化的态势反而日趋严重——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已成为当下中国中冶的主营业务,即是明证。除此之外,早在2002年即已明确的电网企业“主辅分离”,其产业在经过阶段性的收缩后,近年来,却陆续多元化进入证券、保险、传媒等领域;而在2010年3月份国务院发布“央企退房令”之后,时至今日仍有过半企业没有严格执行。

对于任何亏损企业来说,通过必要的财务重组,以获得重生机会固然必要,但是,果断地实施“去多元化”的产业重组,才是更为重要之事。可是,央企(尤其是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因其相对缺位的财务管控、以及便利的融资渠道,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痛”,通过将不良资产转移至央企大股东、或以大股东为定向增发对象等财务重组手段,度过阶段性财务危机之后,又会重演盲目多元化。

因此,在央企整体的治理层面,有必要尽快在制度上,形成更为硬性的财务约束、以及产业重组(含主辅分离)规定,而对于已经形成巨亏的央企上市公司,则更应明确抑制其“左手倒右手”式的财务重组,以防止其陷入财务重组依赖而不能自拔。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