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不起的孩子也赢不了(图)

发表:2014-10-02 17:1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激励教育、回避批评”惯出了一批输不起的孩子。别人不能比自己强,一点点的小挫折都会成为他们自暴自弃的导火索。

孩子看似是争强好胜,实则心理扭曲。这是家庭教育对孩子评价过于量化,只强调输赢的必然结果。长此以往,势必成为想赢怕输的心理脆弱之人。

我是最棒 赢是理所当然

刚刚上小学的小光最近每天回家都是眼泪汪汪的,跟妈妈说以后不想上学了。这可急坏了小光妈妈,每天只能连哄带骗地送小光去上学。几番询问,小光妈妈终于得知事情的原委:小光在班干部评选中,没能如愿以偿地评上文艺委员。

小光委屈地对妈妈说:“你不是说我是最棒的吗?为什么老师不让我当文艺委员?”无论妈妈怎么劝,小光就是想不通。小光妈妈看着孩子委屈的小脸,不禁感叹:“从小被捧大的孩子现在‘输不起’了!”

有不少家长认为,多多表扬和鼓励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批评会带给孩子心灵创伤,甚至压制儿童的天性。“赏识教育”成为了当下流行的教育模式。在赞扬声中长大,是这一代孩子的特点。

小光作为独生子,从一出生就成了家里人的“眼珠子”。为了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小光爸妈只要逮着机会就得夸夸:“我们家小光多才多艺,真了不起!”生怕孩子失去自信和兴趣。逢年过节,来串门的亲戚朋友都会让小光表演几个节目,多才多艺的小光被称为“小神童”、“小天才”。听到这些称赞,小光爸妈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小光上幼儿园后,小光爸妈隔三差五就和幼儿园的老师“拉关系”,就为了给小光多争取点“露脸”机会。几次活动下来,小光成了幼儿园里的“小明星”,觉得其他小朋友都不如自己。

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尽量多给孩子褒奖,生怕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而亲戚朋友碍于面子,更不会说孩子半句不好。成天泡在这些褒奖中的孩子,身上的优点被放大,而缺点被掩盖,认为自己是全世界最棒的,不会输给别人,只要听到一丁点他们认为负面的评价,就会感到挫败受伤。落败,在他们的字典里似乎找不到。

一点挫折 家长提前清除

父母期望孩子顺利成才,不希望其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这样的父母被称为“扫雪机父母”,他们替孩子清除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障碍。父母心疼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把困难刻意从孩子的生活中排除出去,反而会好心办坏事,让孩子越来越“输不起”。

6岁的乐乐平时喜欢和爸爸下跳棋,爸爸为了哄他高兴,总是“放水”输棋。乐乐赢了棋后,爸爸还要故作惊讶:“乐乐下棋比爸爸厉害多啦!”哄得乐乐咯咯直乐。但是时间长了,乐乐下棋只能赢不能输有,只要一输就大哭大闹,冲着爸爸一直嚷:“这局不算!你耍赖!”直到赢了才能罢休。爸爸现在也不愿意陪乐乐下棋了:“这孩子,太‘输不起’了!”

当孩子没有必胜的把握,他们就会感到焦虑和无助。面对困难,他们有的哭闹,有的破罐破摔,更多的会像乐乐一样,选择逃避。“不是我赢不了,而是我不想做。”孩子会在潜意识里这样安慰自己。

“输不起”的责任不在孩子 输不起的是家长

曾有一档电视节目,组织国内外小朋友一起比试,中国孩子一直保持领先,却在比赛的最后关头落后。中国孩子因为失败而痛哭了起来,此时领先的国外孩子看着中国小对手也哭了起来——他是因为同情中国孩子而哭的。虽然中国孩子最终取得了胜利,可外国孩子赢在了爱心,赢在了情绪管理和价值判断上。我们评价孩子时,重视的是可量化的分数、输赢。这样扭曲的评判方式反馈到了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变得输不起。

除此之外,我们对孩子的评价过于两极化。孩子如果成绩优秀,他/她身上的其他优点就被放大,而缺点被忽略,孩子被“捧上了天”;反之他/她身上的缺点会被放大,优点被忽略。这种“成王败寇”的评价系统也让孩子越来越输不起。

在过去的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可以互补,“东边不亮西边亮”。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这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孤注一掷,孩子必须打败其他对手,否则就没有“美好的未来”。孩子的输不起,实际上也是家庭教育的输不起。

这种孩子讨人嫌

输不起的孩子,“自我中心”的特点比较明显。他们害怕比较,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在热播的《爸爸去哪儿2》中,杨阳洋平时非常温和,可一旦遭遇失败,他就特别痛苦,怎么都哄不好。他的父亲杨威是竞技体育选手,家庭的影响让他对输赢的概念特别强烈。当这样的孩子被别人否定的时候,性格弱点就会暴露出来。

输不起会造成孩子的人际关系紧张。谁也不会喜欢成天比较、咄咄逼人的人,周围的人会受到这种负面情绪影响,感到“很累”。

输不起的心态,还会对孩子的自我价值判断产生影响。赢了就有价值,输了就没有价值,极端化的评判标准和明显不属于这个年龄的压力折磨着孩子。如果他们认为自己不具有价值,就会变得自卑,严重的还会产生反社会心理:在现行的规则下不能获胜,那我就要破坏规则。

家长不比了 孩子就好了

孩子输不起的心态来自社会和家庭,要想解决也必须从社会和家庭入手。

目前社会中这种激烈竞争的情况不会一直持续,孩子的成长环境会有所改善。比如几十年前人们攀比自行车,现在不会有人在意;近年来人们攀比汽车,现在也有所淡化了。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来源:网文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