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再工业化带来什么启示?

发表:2017-12-03 09: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17年12月3日讯】作为工业革命摇篮的英国,曾以其“世界工厂”的地位而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掀起再工业化浪潮,积极推进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如今不少英国政界和经济界权威人士又希望借助工业的振兴以挽救经济颓势。比如,英国商会主席弗罗斯特指出:“工业在英国受冷多年,工业从业人员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多万人下降到现在的不足300万人,人们一窝蜂地涌向服务业,英国经济严重失衡,英国需要一个强大的工业。”

据中国媒体报道,备受关注的英国产业发展战略近日公布。在今年年初发布现代产业战略绿皮书后,英国政府利用近10个月的时间与超过2000家机构和组织开展深入咨询,最终确定了这一规划英国未来十数年经济发展的文件。在此次公布的经济发展战略文件中,英国政府决定从5个层面解决劳动生产率问题,包括建立全球领先的创新经济、创造更好的就业和收入、大规模提升和改造英国基础设施、改善商业创业环境以及实现英国全国社区的共同发展。

比如,在创新方面,政府未来将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目前,英国科研领域资金占GDP比例在1.7%左右,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2.4%的水平。政府计划在2027年将这一比例提升到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主要通过产业战略挑战基金投资7.25亿英镑促进创新发展。在基础设施层面,英国政府计划将全国劳动生产率投资基金规模提升至310亿英镑,支持交通、住房和数字基础设施投资;投入4亿英镑建设充电设备并增加额外1亿英镑的电动汽车补贴,以支持电动汽车发展;另外还将投资10亿英镑用于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其中1.76亿英镑用于5G技术、2亿英镑用于建立新的全光纤网络。在商业环境改善方面,政府将通过与企业的新型合作关系来提升劳动生产率,未来将投资200亿英镑支持创新和其他潜力产业的发展,提升研发税收补贴比例,并将深入评估政府提升劳动生产率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路径。容易看出,英国正在实施新的产业战略计划,并试图重回制造业大国地位。

事实上,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英国经历了一波严重的“去工业化”潮流,其工业、制造业、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与此同时,伦敦金融城却发展壮大起来,英国逐渐从工业立国转向金融立国。有学者研究称,就汽车工业而言,1950年英国汽车生产量为78.36万辆,1970年高达209.76万辆,之后锐减到1980年的131.28万辆和1984年的113.28万辆;汽车出口量1980年比1970年减少了45%,1984年比1980年又进一步减少了52%。这凸显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弱化的趋势。在传统工业成为大力压缩和调整对象的同时,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成为重点发展对象,英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方式开始远离工业。到本世纪初,服务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了70%,英国经济实现了由生产型到服务型的根本转变。

英国工业为何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丹尼尔.贝尔《后工业化社会》、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等书在中国畅销一时,受这些书籍的影响,当时中国曾开展了一场名为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大讨论。这些美国学者把汽车、钢铁、造船、机械等传统工业称之为夕阳产业,力主对这些产业进行压缩和调整,着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有意思的是,当时英国政府对美国学者的观点深信不疑,于是才有了后来的英国“去工业化战略”。

此外,美国的例子也很生动。美国区域性去工业化更为明显。底特律为美国汽车城,曾是世界传统汽车中心,其鼎盛时期人口高达185万,是美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之后随着当地汽车产业衰落,就业机会减少,人口也开始外流。可以说,底特律日益陷入去工业化的灾难性后果之中。到2010年其人口仅为71万;2013年12月,这座曾经风光无限的汽车城正式宣告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城市。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提出美国的再工业化计划,川普(特朗普)政府现在所做的减税、支持传统企业发展,也是在工业方面使力。

重要的是,英美“再工业化”对中国有什么启示?以上事实表明,英国人已越来越明白,单靠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是难以养活6000多万英国人的。今天的英国,已经没有多少具有竞争优势的实体产业了。英国的工业过去大量转移,制造业消亡,看起来服务业高度发达,但在产业结构上存在问题。最近英国再谈发展工业,是一种对制造业的复归。加上受脱欧影响,英国的金融业也受到很大的冲击,现在,英国又重新强调制造业的作用,想通过再工业化来挽救经济颓势,令人感慨。

中国制造业仍处在国际分工的中低端,大而不强等问题突出,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任务紧迫。对中国而言,英美的变化和做法值得思考,也值得借鉴。与英美相比,中国更不能放弃制造业、忽视实体经济。当然,这涉及到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包括从宏观政策到产业政策,从税收政策到金融政策,都要重视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何云 来源:安邦咨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