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出兵格林纳达 苏联走向崩溃(组图)

发表:2019-02-18 10:2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4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格林纳达风光
格林纳达风光(claudio968/Adobe Stock)

多年之前,在加勒比海的格林纳达,曾发生了一起小小的战争。说它小,一共也没死多少人,时间更是只持续了三四天。但是它却深刻改变了当时加勒比海的军事和政治格局。不仅如此,自从这一战之后,之前咄咄逼人,步步紧逼的苏联及其代理人,再未赢得任何一起与西方阵营抗衡的战争。相反,苏联却逐渐沉沦、深陷泥淖,最终没过几年就轰然倒塌。而里根带领美国,及其盟国全面恢复经济,军事节节胜利,由此基本奠定了今天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

格林纳达简介

格林纳达
格林纳达(网络图片)

格林纳达,是加勒比海向风群岛(也就是最靠东面的一些小岛)中面积最小,人口密度却最大的一个岛。它是一个对于中国人来说似曾相识但又极度陌生的国家,许多中国人无法在地图上找出这个岛国所在的位置。

她的面积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仅仅344平方公里,比我国上海市宝山区(294平方公里)面积略大。她的人口也非常少,少到什么程度呢?仅有10万人。那么上海市宝山区有多少人口呢?有140万人,是格林纳达的14倍之多,该国之小可见一斑。

自从大航海时代以来,先是法国人,后来又是英国人,他们都在加勒比海经营了很久。这期间格林纳达岛上曾广泛种植了甘蔗、果树、可可和肉豆蔻。最后肉豆蔻这种香料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厨师们的秘诀。有了它,人们的餐桌上就能平添一道道美食。岛上的居民发现肉豆蔻非常适应格林纳达岛的气候──到1940年时,格林纳达出产的肉豆蔻产量竟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考虑到这个岛狭小的面积,这个成绩不得不说是非常惊人的。

肉豆蔻
肉豆蔻(Unclesam/Adobe Stock)

虽然这个加勒比海小国在全球范围没有什么知名度,但是幸亏肉豆蔻帮他们获得了一席之地。不过格林纳达在中国人心目中依然只能说是默默无闻,因为我们可能更加青睐辣椒、青椒、豆瓣酱、酱油或者老干妈。

不过,到了1983年,事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一年,根据中共的历史教科书里面的说法,美国“悍然出兵”,“入侵”了这一国家。这一行为确实令美国遭到当时世界上100多个主要国家,包括传统盟友西欧各国,特别是英国在内的集体反对。

所以,在仇视美国,宣称“美帝忘我之心不死”的中国,入侵格林纳达被当作一桩美国霸权主义粗暴干涉他国内政、践踏他国主权的罪证,一直以来都被反复提起。

比如说:1983年10月25日拂晓,以“复仇女神”为名的作战计划正式开始实施,美国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在短短4天时间里,以战亡18人、损失直升机7架的代价,解除了格林纳达的武装,达到了占领全岛的目的。美国在军事上是胜利了,但在政治和道义上却是极不得人心的。一位美国记者在军方记者会上大声诘问:“今天美国认为格林纳达不顺眼,可以派军队大举进攻。那么明天呢?美国是否会派侵略其他国家呢?”

里根出兵格林纳达苏联走向崩溃
美军开进格林纳达(网络图片)

既然被说成是“侵略”一个主权国家的非正义战争,很多人脑海中一定会想起血流成河、人民反抗、军人被伏击、围攻或者炸弹袭击之类的镜头。然而出乎大部分人意料之外,美军“入侵”格林纳达的“复仇女神”行动后,当地居民不光兴高采烈地欢迎“美国爸爸”,还带着美国大兵到处搜捕政府军,并称美军出兵是“拯救了格林纳达”,使得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心情大好,并称这是他就任总统职位以来“最快乐的一天”。如此反差的画面,不由得令人大跌眼镜、掩卷沉思。

为什么身处两个不同阵营的人对格林纳达这件事的讲述竟然可以差别这么大?事实究竟如何?带着这样的疑惑,经过深入探究之后,我们发现,这其实是一个颇为曲折,甚至略显浮夸的故事。

“格林纳达人民站起来了!”

格林纳达很久以来都是英属殖民地。二战以后英国国内工党长期执政,意识形态接近社会主义。工党主要关注国内民生,主张增加工人福利,为此不惜削减海外殖民地的投资投入,将这些经费用于改善国内民生建设,因此对海外殖民地的态度比较温和,倾向于让他们各自独立。

1973年巴哈马群岛在英国主导下宣布独立后,英国工党进一步加速了东加勒比海其他岛屿的独立进程。

这样就到了1974年2月7日。这一天,格林纳达正式宣布独立。当晚12点,米字旗从首府乔治堡上空徐徐降下,唱诗班儿童唱起了新国歌《欢呼吧,格林纳达》,在歌声中升起了画着肉豆蔻图案的格林纳达新国旗。

格林纳达国旗是这样的,可见格林纳达人民有多么热爱肉豆蔻这种植物。
格林纳达国旗是这样的,可见格林纳达人民有多么热爱肉豆蔻这种植物。(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从这一天起,格林纳达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虽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担任其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但女王任命保罗・斯库恩博士为总督,代理国家元首,总理由不久前赢得议会选举的埃里克・盖里继续担任。

埃里克・盖里领导的政党称为联合工党。此人是个神奇的政治活动家。他曾担任格林纳达工会的主席,虽然后来因为贪污公款,一度被解职。但是由于这个人有很强的煽动能力,竟然在后来夺回了这一权力,甚至还在1967年首次带领联合工党成为了格林纳达殖民地总理。

盖里身上的笑星气质不仅于此,他还是一个飞碟爱好者。这个爱好出现在一位政治家身上真是十分神奇,但更为神奇的是,1978年,七十七国集团为了酬劳这位身材矮小的怪人在联合国大会上支持中东阿拉伯人和纳米比亚非洲人的好意,竟然推动联合国大会堂而皇之地通过了33/426号决议,呼吁各国着手“探索和研究地外文明,对外星人组织一次调查”。

不过,埃里克・盖里在其他方面的才能就相当一般了。

英国政府在独立前夕赠送给格林纳达政府10万英镑,不久之后这笔钱在政府部门的运转中却神秘地消失了。事情真正的诡异之处在于,经过长时间深入调查之后,也没人能说得清楚这笔钱是怎么丢的。英国政府本来有一个250万英镑的无偿经济援助计划,这10万英镑是其中的第一笔钱。于是,英国人宣布,如果格林纳达政府说不清这笔钱去了哪里,就不会提供其余的援助。

盖里政府能把这么一笔钱给折腾没了,充分说明这位总理及其政府的典型风格。其贪婪和能力低下在格林纳达全国范围内造成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混乱。甚至独立当天,格林纳达码头工人和水手还在闹罢工,使得发电站由于缺乏燃料而停转,首都圣乔治陷入一片黑暗。

大家不要忘了,这一天的24时将要举行降旗升旗仪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独立——“格林纳达人民站起来了!”而仪式举办地周围却是黑秋秋一片。我们中国人很难理解在外国竟然能发生这样丢面子的情况。

在中共这里无论是开个会还是庆祝个事,甚至落成个建筑物,都要治安环保消防环卫全面配合,严格保障各项事宜全部落实到位、严丝合缝、不出差错。盖里政府就不能派个得力的官员,跟码头工人好好说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他们至少保证独立当天的燃料电力供应吗?真是太丢人了。外国人真的太浪漫了,浪漫到散漫了。

不过其实,在二战后全世界范围内独立的很大一批国家,他们的政府的执政能力普遍比较低下。盖里政府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盖里政府之所以在后来显得捉襟见肘、错漏百出,还跟格林纳达国内另一位主要的政治领袖——毕晓普的积极活跃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这位毕晓普生于40年代,父母是壳牌石油公司的工人。毕晓普在格林纳达岛上接受了小学和中学教育,然后依靠英国提供的奖学金在伦敦金融学院留学。按理说应该会成为新一代商界精英,但毕晓普志在从政。他早在高中时就与人一起成立了名叫“格林纳达青年追求真理大会”的青年团体,更在留学期间接触了从美国传来的“黑人权力”运动。

1973年29岁的毕晓普返回格林纳达后,一方面从事律师活动,另一方面搞起了“新宝石运动”。其纲领包括“黑人权力”、“反帝国主义和不结盟”、“致力于真正的独立”、“争取工人权利”、“争取妇女权利”、“反对种族主义(南非)”、“世界和平”等七条。看来,说他是当时全球范围内一些政治风云人物的精神信徒,是不过为的。

毕晓普(左)和卡斯特罗
毕晓普(左)和卡斯特罗(网络图片)

毕晓普在“新宝石运动”旗帜的召唤下,带领码头工人、农民和城市无业游民们,与执政的盖里政府中的联合工党及工会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两个派别的成员经常在首都圣乔治的街头大打出手,其形势很像1931年大选之前的魏玛德国——当时纳粹党也是凭借冲锋队与其他派别展开了轰轰烈烈、拳拳到肉的激烈斗争。

不过在当时,由于盖里政府掌握了警察力量,所以这类武斗往往以毕晓普的“新宝石运动”这一边的人被打得头破血流、铩羽而归告终。

红色理想

考虑到在斗争中占不到上风,毕晓普开始寻求外国势力的帮助。

他在70年代中期向圭亚那的某个秘密基地派出12名党员(后来称十二使徒),向古巴军事教官学习游击战术。由于同样信奉“枪杆子里出政权”,毕晓普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人民解放军”。但是由于这个名字非常不受古巴人及其后台老板——苏联人的喜爱,所以后来又更名为“民族解放军”。

毕晓普还试图利用种族力量来获取其他岛国的支持。在1970年特立尼达岛爆发的袭击印度移民店铺的“黑人权力”游行中,毕晓普亲自率领“兄弟的格林纳达人民”代表走在打砸抢队伍的前列。如果你到这里还看不清毕晓普主张的“黑人权力”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权力的话,了解毕晓普参与的下面一个活动你就该懂了。

1970年12月,毕晓普和一些西印度群岛的黑人知识份子组成了一个名叫“论坛”的组织,主张在加勒比海地区实行“经济改革”。到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改革呢?其实具体内容一说出来,你就会觉得听上去好熟悉:

1、没收列强在当地国家的资本和投资;

2、对本土白人和黑白混血人拥有的企业和土地实施无条件国有化;

3、将上述资产分配给贫穷的黑人民众。

4、待格林纳达革命成功后,将“论坛”组织用来作为“输出革命”的工具,号召其他加勒比海岛国的左翼知识份子和人民群众用暴力推翻现政府,像格林纳达一样建立一个摆脱了“过时价值”的“新社会”。

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中共的两句话:

“全世界的无产者,联合起来!”“我们要去解救世界上三分之二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政变和外国军事援助

时间一晃就来到了1979年3月13日。这一天,格林纳达总理盖里,正在飞机上,准备到纽约去,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谈论如何寻找外星飞碟。

可惜这一次,仰望星空的盖里却脚下拌蒜。

13日凌晨,一艘苏联远洋游轮“伊万・弗兰科”号悄悄驶抵格林纳达近海,然后不动声色地下锚停泊在圣乔治港外。虽然时值午夜时分,很多搭乘该轮的西方游客正在熟睡当中,但船上很多舱室却灯火通明,人员往来穿梭,通讯异常忙碌,进行着各种准备工作。

13日清晨天刚亮,毕晓普手下的“民族解放军”突起发难。其成员袭击了兵营、广播电台、政府大楼和警察局,并跑到盖里政府所有部长们的家里,将他们尽数逮捕。政变者们还拘留了前警察总监和总督斯库恩博士。不过还好,斯库恩博士很快在毕晓普的命令下被释放。“民族解放军”控制了全岛,政变取得了成功。

13日上午,洋洋得意的毕晓普通过广播电台向全岛宣布,终止1973年宪法的实施,并随即颁布了《第1号人民法》,宣布由“新宝石运动”组成“人民革命政府”,其主要干部纷纷出任新政府部长,毕晓普本人担任总理。

与此同时,前总理兼飞碟爱好者盖里还没来得及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听到国内政变的消息,这位笑星只是没心没肺地耸了耸肩,就决定选择留在美国,过起流亡寓公的生活来。顺便说一句,此公后来于1983年重返格林纳达继续参政议政,但其政党再也没赢过选举,大概他的好运气在前半生就已经用完了。

人民革命政府上台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专政措施。

首先“革命领袖”不能没有地方办公啊,于是征收了圣乔治城内最好的“岛屿人”饭店,将这座大楼作为毕晓普的办公室。

其次,领袖也不能没有地方住啊。政变发生在3月份,但仅仅到了6月份,毕晓普这位昔日贫穷的,号召“黑人权力”和“码头工人及妇女权益”的“革命导师”便已在圣乔治的主干道“阅兵大街”上拥有了三座别墅,在另一处叫做“检疫站”的地方拥有四套公寓,在维尔德尔山上占有一座官方官邸。

自己住得好好的,也不能忘了小伙伴们。在总理官邸的街对面有另一座殖民时代的豪宅,于是“新宝石运动”将其原来的主人赶走,然后让毕晓普长期的伙伴和亲密战友伯纳德・科尔德夫妇住了进去。

科尔德是何许人也?早在高中时期,毕晓普便与此人一起,成立过名为“格林纳达青年追求真理大会”的青年团体,两人确实是好伙伴、老搭档了。因此,分享权力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除了担任“新宝石运动”的主席和“格林纳达人民革命政府”的总理外,毕晓普还担任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的成员除他之外还包括“民族解放军”司令兼国防部长哈德森・奥斯汀少将,“新宝石运动”政治局成员艾瓦特・莱恩上校,他也是毕晓普曾派往圭亚那的“十二使徒”之一。还有保安部长利安・詹姆斯。詹姆斯每天都要负责拟定应该逮捕的政治犯的名单,每天交给毕晓普签字,不过有时科尔德也负责签发逮捕令。

新生的格林纳达人民革命政府不光是忙着霸占财产和瓜分权力,他们也在发愁物资短缺和资金匮乏等各种问题。不过政变之后仅仅一个月,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就派来了货轮“马坦萨斯”号。其上满载各种粮食、机械、医药、燃料等格林纳达急缺的物资。面对这些援助,毕晓普不禁感激涕零,兴冲冲地宣布:“对于兄弟的古巴人民,格林纳达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于是古巴和苏联专家顾问如潮水一般涌入了这个弹丸小国。

可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源源不断的馈赠,每一件暗中都标好了价格。

后来公布的材料显示了古巴人对格林纳达的控制程度之深。从“新宝石运动”政治局和全国委员会到人民革命军,从人民革命武装力量部到农业部,从公共卫生部到体育文娱委员会,格林纳达的所有政府部门中全都安插着古巴人,由古巴顾问制订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并包揽了国防建设。

一个曾以“致力于真正的独立”为宗旨的,独立没多久的国家,就这样逐渐忘却了“独立”二字的涵义。

与此类似的,还有蒙古“民族英雄”苏赫巴托尔。虽然此人号称带领蒙古从原宗主国中国独立出去,但其实成立的不过是一个苏俄领导之下的卫星傀儡国。笼罩在苏联阴影下的蒙古,所有政府部长的副职都是俄国人,国家元首和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必须娶俄罗斯媳妇,蒙古官方推行使用经过俄罗斯人“改良”的新蒙文。所以,苏赫巴托尔实际上只是苏共的代理人,没给蒙古国带来独立,而是帮助苏联统治蒙古国。毕晓普其实只是步其后尘。

当然,毕晓普政府可以说,因为存在着“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还残留着“阴谋复辟”的前政府,且还存在着“无所不在”的反革命力量,因此只能以不顾一切手段方式加强全国集权和暴力专政。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让渡一部分“独立主权”等等,但盖里政府虽然贪腐无能,但毕竟没出让任何“国家主权”,更不曾“引狼入室”。

原先,盖里时期的格林纳达就像其他加勒比海岛国家一样,只有一支英式警察部队,以及一支拥有小规模轻型武装的防御部队。毕晓普政变后,外部援助源源不断地输入,格林纳达人民革命军的兵力从政变时的150多人迅速发展到1983年时的1500人,另外还拥有2000人左右的民兵,全部由苏联通过古巴援助的苏制武器装备起来。

格林纳达当时与苏联、古巴、朝鲜签署了多个秘密军事援助协议,此外还与捷克、东德和保加利亚也签署了类似文件。通过这些援助计划,格林纳达获得了一万支自动步枪,1150万多发子弹,7000枚手雷,30门野战炮和1.1万发炮弹,还有大量的RPG、高射机枪、装甲车、卡车,甚至包括4艘海岸巡逻艇,156套无线电台、2万多套军服和可以容纳5000人的军用宿营帐篷。

里根出兵格林纳达苏联走向崩溃
后来被缴获的部分古巴运来的军火(网络图片)

尽管这3500名军人和精良装备已经使得格林纳达周边的一些海岛国家上象征性的警察部队相形见绌,但格林纳达人民革命军还是拟定了1983年到1985年的“三年发展计划”,计划继续组建三个正规营和9个民兵营,计划要建立总计18个营、7200人到10000人的军队。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参谋部、警察部队和其他辅助部队的人员。如果这一计划落实到位,那么按照人口比例计算,格林纳达将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庞大军队的国家之一。格林纳达全国一共只有10万人口,如果把一万人变成军队之后,就相当于美国要建立起一支2300万人的部队(实际140万人),或者中国要建立起一支1亿4千万人的部队(实际350万)。

很显然,格林纳达无力负担这样规模宏大的武装力量。格林纳达当时面临的周边局势和国际环境对这样一支军队也没有实际的需求。占总人口10%的一支穷兵黩武的军队,其用途不可能是保家卫国,而必然沦为替古巴和苏联充当侵略和颠覆其他加勒比海国家的另一个打手。

3000米长的跑道

1980年,也就是“新宝石运动”政变的第二年,格林纳达向巴西银行贷款420万美元,购买了一架巴西产的双引擎18座小飞机,用来开辟格林纳达珍珠机场飞往巴巴多斯和特立尼达的航线,她的重要意义是在于从此格林纳达有了夜间航班。

格林纳达老机场称为珍珠机场,只有1200米长的跑道,无法起降大型飞机。不过由于格林纳达人口不多,更大的飞机显得没有必要。往返格林纳达的客人往往从巴巴多斯或者特立尼达中转。

1981年,格林纳达人民革命政府经济计划部,批准了在本岛的最南端萨林斯角修建新机场的建设工程,计划修建一条长达9000英尺(2744米),加上滑行道延伸部分长达1万英尺(3000米)的跑道,建设所用资金主要从古巴和苏联贷款。

这引起了美国的注意。

1983年3月23日美国的一次全国电视讲话中,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不仅对美国公众首次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这一崭新概念(这一计划没过几年就引起了世界格局的激烈变化,得以永载史册),与此同时,里根总统还出示了一张由SR-71侦察飞机拍摄的萨林斯角机场的照片。

他说:“格林纳达甚至连空军也没有,他们需要这么长的跑道是针对谁的呢?加勒比海是我们重要的国际商业航道和军事交通线,美国进口的石油一半以上要经过加勒比海。格林纳达迅速增大的军事力量与不足10万的人口不成比例,与该国面临的所有可以想像得到的威胁也不相关。简单来说,苏联和古巴试图将格林纳达军事化的行为只能视为在构筑势力范围。”

里根出兵格林纳达苏联走向崩溃
修建中的萨林斯角机场(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上世纪80年代初里根上台之际,美国还在延续70年代的颓势。在整个70年代,受越战、捷克1968年革命(即布拉格之春)、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西方世界在二战结束后的“二十年繁荣”宣告结束,逐渐走向停滞。而同时期勃列日涅夫统治下的苏联由于获得了巨额的石油出口收入,国力增强,逐渐摆出了咄咄逼人的全球性进攻态势。

从1970年到1979年,苏联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步扩大,莫斯科的胆子也越来越大。苏联,古巴和“东方古巴”通过政变、代理人战争或直接军事介入的方式,在格林纳达、莫桑比克、安哥拉、贝宁、南也门、埃塞俄比亚、尼加拉瓜、阿富汗、老挝、柬埔寨等国都建立了亲苏、亲古巴、亲越的新政权。此外在萨尔瓦多、哥伦比亚、秘鲁、扎伊尔、阿曼、伊朗、北也门等国扶植反政府武装力量。

苏联的势力不断扩张,虽然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越来越大的担忧──事实上他们也从来没停止过担忧──但是当时政界的主流声音却是退让和妥协──因为整个西方包括美国都在不同程度的停滞甚至衰退之中。 

即使全美国都是这样想的,罗纳德・里根却没有这样想。

里根虽然是演员出身,但却不是一个平庸之辈。

他的国际政策,或者说与苏联抗衡的政策,简单来说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意识形态层面,将苏联斥为“邪恶国家”。如前文所述,虽然美国在衰退中,但里根总统却选择了与邪恶斗争,首先就摆出了不妥协的姿态。

第二,在军事层面,振兴和强大美国武装力量。经过越战的泥淖,美国军人的自信心和荣誉感都受到了摧残。然而祸不单行,1980年4月,美军派遣特种部队试图解救被伊朗扣押的美国人质遭遇惨败,让美国军人的信心进一步大减。

但里根力主推行振兴和强大美国武装力量的政策,研发了包括B1-B战略轰炸机在内的一大堆先进武器。并且,倘若你检视一架美国空军的F-16、F-15战斗机、KC-10空中加油机或者是B-1B轰炸机垂直尾翼上的编号,你很有可能会发现这些飞机的生产年份是20世纪80年代中的某一年。在罗纳德・里根担任总统的时期,充足的国防开支使美国空军拥有了能赢得战争胜利的平台。

第三,在技术层面,严格实施对苏联的技术封锁。本来西方国家对苏联拥有决定性的技术优势,但通过花钱买技术,苏联逐渐也拥有了一部分高质量产品的生产线,使得苏联拥有了一定的与西方产品相抗衡的能力。

但里根上台后对苏联实施更加严厉的技术封锁。这类封锁本来可能需要很长一个时期才能见效。但恰逢当时国际油价下跌,由于技术封锁使苏联精炼石油的能力大为下降,高级石油产品的输出能力大大减弱,进一步减少了石油出口收入,增大了苏联的困难,并使其在1980年代后期进入了抑制不住的“雪崩”状态,才导致戈尔巴乔夫考虑进行改革,以换取西方的一些政策缓和。

里根出兵格林纳达苏联走向崩溃
里根(右)和戈尔巴乔夫(网络图片)

第四,经济上,里根主张大规模的减税和促进技术创新。简单来说,前者使长期停滞的美国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后者使包括IT技术在内的一些产业出现突破性创新,其结果就是克林顿政府上台后“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顺利开展,并借由领先的IT技术特别是网际网络技术甩开了世界上所有除了美国以外的经济方面的竞争者,包括欧洲和日本在内,重新树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上的主导性地位。

以上四点,也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来加以总结:“以实力争取和平”。这句话和“星球大战计划”、“罗纳德里根总统”一样,是足以加载史册的经典话语。

所以,此时的里根不仅注意到了格林纳达萨林斯角机场上的这一条在建设中的长达一万英尺的跑道,他还决心以格林纳达事件为契机,向苏联人发出一个尽可能强硬的信息,即当他们“武装和资助恐怖份子并颠覆他国政府时”(《里根回忆录》中文版第255页),美国将再也不会袖手旁观了。美国将以实力而不是一纸空文,去求得和平。

又一次政变

根据1979年颁布的《第八号人民法》,格林纳达人民革命政府宣布自己有权对“反社会人士”进行“预防性拘留”,且拘留时既不用出示逮捕令,也不用进行审判。

格林纳达的所有其他政党都在1979年政变后遭取缔,其领导人纷纷遭到通缉和逮捕。关押犯人的里士满山监狱此时人满为患,在此关押的政治犯达到579人。其中除了被取缔的各党派首领,还有盖里时期的各部部长,当然也少不了普通的农场主、工人、农民、码头工人、渔夫,教师或其他职工,甚至还有数十名未成年人。

岛上的民间报纸、结社自主也不复存在。1979年7月,政府使用军队驱散了全国性的一次群众聚会,打死打伤18人,1982年又取缔了所有反对派的报纸。

不过,“新宝石运动”自身在取得权力之后不久很快产生了某种分歧。简单来说,毕晓普虽然亲苏,但毕竟在伦敦学习经济学时曾经接受一些西方学者的思想,他主张在严厉的“革命”成功后逐步以人民自治来替代全国政府管理,比如恢复言论自由、全面选举等。

但他的“亲密战友”兼“副手”科尔德却是一位远比毕晓普更为原教旨主义者的人。他主张在革命政变后更上一层楼,宣布“新宝石运动”为布尔什维克。毕晓普则认为自己的党的定位只是“较为进步的政党”,他认为无论是“新宝石运动”或是格林纳达都还没到某种高级阶段,不能揠苗助长。

这种分歧在之前就曾以一些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当科尔德用武力没收了当地的可口可乐工厂,并查封了一些民间报纸后,毕晓普跑到特立尼达和圣卢西亚修养了两个月的时间,以含蓄地表示自己的抗议。

1979年底,在古巴政治顾问的“建议”下,毕晓普不得不派遣“十二使徒”之一的奥斯汀将军前往苏联接受“政治培训”。此后该将军的足迹在苏联人的安排下遍布越南、尼加拉瓜、朝鲜等地,每到一国均签署接受军援的秘密协议。

1983年9月5日奥斯汀刚在朝鲜签完一项援助条约,就接到本国电报,要求他立即启程回国。但由于转机的麻烦,等他回到格林纳达时,这次会议已经开完了。

在这次会议上,虽然奥斯汀缺席,但与会的“十二使徒”中的大多数成员做出了一个秘密决定:废黜莫里斯・毕晓普。

废黜毕晓普的直接原因是,毕晓普主张在国内政治方面实行更温和的调整,并发展同欧洲共同体和加拿大的经济合作关系。他还在1983年6月前往美国会见里根总统,试图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在会晤中,虽然毕晓普的言辞还有些模棱两可,但他答应加强与美国的合作。

毕晓普态度的软化不仅源于他留学时接受的西方思想,还由于当时格林纳达人对格林纳达“人民革命政府”越来越强烈的不满。当时“新宝石运动”所进行的国营农场的试验失败了,一项古巴专家帮助制订的渔业计划也宣告失败。政府提高了电费,但停电越来越频繁。首都的街头巷尾开始出现窃窃私语,一张传单表明了一些格林纳达人的想法:

“我们想要回我们的国家……我们步行着前去推翻盖里政府时,我们是为了夺回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是为了终结腐败和肆意凌虐。我们当年参加战斗是为了一个团结的格林纳达,这一切都是毕晓普许诺给我们的。”

“今天我们却彻底失去了自由,肆意凌虐变本加厉,更不用说国家的建设和开发了。毕晓普,我们当年参加战斗不是为了让你变得跟盖里一样。让古巴人滚出我们的国家!我们参加战斗不是为了被卖给古巴人当猪仔!”

毕晓普这种试图甩开苏联和古巴的手掌,跟西方国家靠拢的态度遭到了“新宝石运动”内部强硬派的反对,也引起了他的古巴和苏联主子的猜忌。在古巴和苏联“顾问”的指点下,副总理科尔德和人民革命军司令奥斯汀尝试蚕食毕晓普的权力,但遭到了毕晓普愤怒的拒绝,那么,已经很清晰了,就只剩下废掉毕晓普这一条路了。

1983年10月12日,格林纳达全国委员会通过决议将毕晓普软禁。过了两天又将其开除出党,罪名包括在使格林纳达经济“社会主义化”方面行动不够迅速、没有巩固革命、运用专政手段对付党内同志等。老账新账一起算,并把责任都推到了他的头上。

但是,在很多格林纳达人看来,毕晓普的路线毕竟较为温和,上台这几年也为民众办过不少好事,比如修建公路、设立医院等。所以,他在普通人民心目中依然得到同情。虽然人民反对过毕晓普的一些具体做法,然而这跟废掉毕晓普不是一回事。

很快,10月19日上午,一群格林纳达人在圣乔治街头举行集会示威,反对全国委员会发动的新政变,要求立即释放毕晓普。这群人后来向着维尔德尔山上的总理官邸走去,并喊着“我们要莫里斯”的口号。沿途加入的群众越来越多,最后竟达三四千人。

这群人驱散卫兵,顺利闯入总理官邸,解救了多日以来一直被捆绑在床上的毕晓普。毕晓普虽然神情委顿,但对于自己恢复行动自如大为高兴。他随后带领群众和闻讯而来的一些支持者闯进了人民革命军的总指挥室,但却发现自己无法号令军队,显然这是军队中的强硬派占了上风的缘故,也不能排除古巴“顾问”从中作梗。

下午,人民革命军的三辆装甲车从另外一个兵营赶来,在接近总指挥室时向在场的群众开枪开炮,多名群众被打死。目睹这一切的毕晓普哭喊道:“上帝!他们居然向群众开火”,随后毕晓普和几名主要追随者被赶出指挥室,全部枪毙。毕晓普怀孕的情人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饶她腹中的胎儿一命,但依然被军人们活活殴打致死。

除了这些人之外,在圣乔治街头支持毕晓普的示威群众当中也有100多人被当场打死,300多人受伤。

虽然毕晓普被杀的第二天,格林纳达人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布其对反社会主义的“反革命”、“人民的叛徒”的镇压取得了“伟大胜利”,但不管从什么意义上来说,毕晓普尝试在格林纳达建立一个独立、团结和进步的新国家的努力,终究是归于失败了。

同一天,奥斯汀将军宣布以16人组成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取代原先的“人民革命政府”,他本人担任这个委员会的头头。他还宣布全国实行为期4天的紧急状态,以及24小时全天宵禁。未经许可离开自己住处的人都可以被巡逻队不加审讯予以立即枪决。

里根出兵格林纳达苏联走向崩溃
毕晓普及追随者被枪杀地点,沧桑的墙壁好像在诉说着什么。(网络图片)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青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