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利器——国军中正式骑步枪(下)(图)

作者:萨沙 发表:2019-10-26 09:37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抗倭利器——国军中正式骑步枪(下)
抗战国军德械师士兵装备的中正式步枪和德式子弹盒(网络图片)

接上文:抗倭利器——国军中正式骑步枪(上)

短管设计

毛瑟标准步枪全长1.25米,枪全重4.08公斤,枪管长0.738米。

中正式主要的差异就是枪管缩短了0.138米,而短管设计是步枪的主流。

一战结束以后,步枪的使用范围已经缩小了很多。

其中百分之八十的作战集中在400米内,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也都在1000米以内。

也就是说,步枪有可能遇到的作战有八成是在400内,这个距离根本不需要如此之长的枪管设计。

至于400米以外的作战,实际上大部分步枪的有效射程也不过是600米左右。超过这个距离,射击精度就会差很多。

况且由于装甲武器和多人操纵远射武器(轻重机枪和轻型迫击炮)的发展,中远距离的杀伤主要由他们来完成,不需要火力薄弱的步枪手来完成。

而短枪管设计,对于武器在狭窄空间内的使用,减轻重量便于携带和减少生产的难度,都有重大的意义。

这也符合德军机械化步兵的需要,长步枪在车辆内部很难放置。

另外,步枪的制作,其中的重要难点就是在长枪管的制造。不但费工费时,而且很容易制造失败。

对于短管武器来说,它的杀伤力和长管步枪没有区别,射程也基本相当,短管设计也是未来突击步枪的主流,德国人又一次把握了这个步枪界的动态。

中正式采用这种设计,也是非常精明的。

操作简单,结实耐用

毛瑟式的结构简单,它的基本设计几乎是近代步枪的模板,世界很多国家的步枪,都源于毛瑟步枪的设计。

该枪结构简单,可以在阵前迅速拆卸维修。即使部分零件损坏,一个有经验的老兵也可以自己拆卸修理。

简单的结构,让其具有良好的耐用性。

从黄沙满天的华北,绥远,到炎热的广州,从冷天雪地的东北,到淤泥满地的黄氾区,中正式都完全能够适应战斗的需要。

其操作也比较简单,单纯从射击的训练上来说,没有太大的难度。

直到五六十年代,大陆和台湾也装备大量中正式步枪,主要用于民兵的训练。

缺点

射速较慢

相比世界其他的主力步枪,中正式的射速慢了一些。

它的射速是一分种10到15发,这个射速和苏联莫辛纳甘基本相当。

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国K98在和苏联步枪交手的时候,丝毫不落下风。

而德军凭借战术和装备的全面优势,初期造成了苏军严重的损失。直到苏联开始大量换装SVT40半自动步枪以后,步枪火力才开始和德军步枪火力相当。

但是,在和英国的10发装弹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和美国M1步枪交手时,毛瑟式大大占了下风。

尤其在对付后者时,毛瑟式射出一枪,往往遭到美军M1半自动步枪四到五枪的还击。二战西线战场,德军除了在飞机和火炮上大大占了劣势,在步枪火力上也远不如美英联军,只是依靠MG42机枪,勉强能在局部和美英大兵打个平手。

在中国战场,中正式在和三八式交手中,在威力和可靠性上都颇有优势,射程和精确度上也相差不大。但就射速一点来说,中正式射速不敌三八式,加上机枪火力的差距,中国军队在火力上很占了下风。

后坐力较大

由于威力较大,代价就是步枪的后坐力很大。

对于新兵来说,中正式并不容易训练,而且强劲的后坐力容易对新兵造成射击恐惧感。

实际上,国军士兵本来就训练不足,加上储备弹药本来就有限,实弹训练很少,造成国军新兵素质较差。

相比起来,三八式步枪采用小口径,后坐力小,特别容易训练。

二战时期日军新兵的射击技术普遍不错,据说有百分之七十可以达到优秀,可见三八式和中正式在对于新兵训练上的区别。

可以说,中正式或者毛瑟K98是比较完美的武器,缺点就这么多了。

生产和使用

八年抗战期间,中国一共生产了大约五十万支中正式步枪。

即使加上各地生产的二十多万支老式汉阳造,制式步枪生产一共不过八十万支左右。

这对于始终保持三百万以上正规部队的中国军队来说,自然是不够的。

相比起来,德国仅仅在二战期间就生产了七百五十四万零五十八支毛瑟步枪,几乎是中国的十倍。

而且,德国同时还要兼顾坦克,大炮,飞机和舰船等等的生产。

中国当时可以生产的只有步枪和少量机枪而已。

这除了中国的工业过于薄弱以外,还和日军战时封锁有关。

从战争开始,日军就全力封锁了中华民国的海上和陆上外援通道,中国在长达近二年的时间只得到二个美军师的补给。

同时由于日军进攻,各地兵工厂纷纷一再搬迁,这也严重影响了生产量。

当时中国的铬钢、钨钢等造枪必要钢材直到1939年才能少量生产,大部分仍然靠进口,一旦封锁,就必然造成原材料断绝,随着原料断绝就是生产的停顿。

可以说,中国兵工人员能够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生产六十万支,已经是尽了最大的努力,是值得钦佩的。

在抗战期间,中正式的质量也是颇有不同。除了汉阳兵工厂和21厂生产的质量相当不错以外,其他工厂生产的中正式质量差别很大,颇有一些粗制滥造的产物。

抗战期间,经常有国军士兵抱怨:有效射程800米的中正式,在实战中能够打300到400米就是极限了,很难和日军对抗。

实际上,由于原材料和技术人员的差别。中国有一部分中正式的质量可以达到德军K98的水平,而有一小部分中正式最多相当于老套筒的水平,差别很大。

即便如此,抗战中的国军士兵如果能够扛上一把中正式步枪,还是很满意的。中正式也是抗战国军的主力装备。

随着抗战的结束,内战开始。

内战中,中正式仍然是国共双方的主力制式装备,三大战役中随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朝鲜战争中,中正式表现平平,在美军装备的M1伽兰德面前全面落了下风。志愿军战士对美军伽兰德步枪十分喜爱,称之为八大粒,它能连射八发而且射击精确。到了朝鲜战争后期,中正式逐步被苏式五三式步枪替换,这也是大势所趋。

之后就是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的时代了。

淘汰

可以说,抗战时期国府使用中正式步枪作为制式枪械是非常睿智的。

毛瑟步枪的特点是非常适合当时中国士兵的需要的。

由于中国士兵的训练不足,素质不高,如果使用三八式之类杀伤力较弱的步枪,就需要较高的射击水平,必须击中躯干等要害部位。

而中正式步枪威力巨大,只要射中敌人,不死就是重伤,造成其失去战斗力。中国士兵射击技术差,就必然要求他们手中的武器射中敌人就造成严重伤害。就如同二战期间德军飞机的机关炮和英军飞机的机枪的差别,机关炮虽然不容易击中对方,但是击中就是重伤。

但是,由于战争和战术需要的巨大变化,毛瑟之类的手拉步枪无法适应现代战争对火力和压制能力的强烈需要,所以必然要被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所取代。

二战时期,毛瑟式步枪已经逐步被沃尔特公司的G43型半自动步枪取代。实际上G43半自动步枪是一款非常平庸的武器,各方面性能都是平平。它也能取代毛瑟步枪,可见手拉步枪被淘汰的必然性。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中国士兵很快全面换装了56式半自动步枪(仿苏联的西蒙诺夫半自动卡宾枪)和56式自动步枪(仿苏联的AK47自动步枪),淘汰了全部的手拉步枪。

结语

中正式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款全国范围的制式步枪,其意义是极为深远的。其在抗战中的作用,也是无需多做描述的。

抗倭第一名枪,当之无愧!

责任编辑:岳君仁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