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阎锡山(上)(组图)

百川汇海成大事业 山倾扶艰待大机缘

作者:赵长歌 发表:2019-12-06 10:0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3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孙中山褒奖阎锡山云:“共和成立,须首推山西阎都督之力为最。”
孙中山褒奖阎锡山云:“共和成立,须首推山西阎都督之力为最。”

“有大需要时来,终能成大事业;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阎锡山生前为自己作了这幅挽联。

清末民初,一个改朝换代的时代,一个两经世界大战的时代,一个共产思潮蔓延全球的时代,一个历处千年变局的时代,阎锡山来了。他追随国父孙中山,组织领导了太原辛亥起义,主持山西省政长达38年,他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内政部长,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副司令,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等职,他于“有大需要时来”,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1949年山河色变,赤氛重煽,国祚倾危,蒋中正第三次下野,李宗仁代总统以为与共产党和谈能换来划江而治,阎锡山在“无大把握”时受命于危难,出任行政院长及国防部长,期间驰驱蜀粤,奔波蒋、李之间,载徙台员,勋勤备着。他所说的“大机缘”是什么,他等到、得到了吗?

才猷卓越 器识宏通

阎锡山(1883~1960年),山西五台县人,器识宏通,少入私塾,习读经史、宋明理学。幼年时值清末,清政府政治失据、军事失利,社会上人心思变,有志之士皆以改造政府、挽救国家前途为己任,主张上分两种,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党,认为应行君主立宪,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认为当创民主共和。

18岁时,阎锡山“为时事所趋,认为欲有补时艰,有济国危,只有投笔从戎”,遂投考太原国立武备学堂。在学堂,阎锡山的文章每为同学之冠,比如,入学考试的作文题目为〈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主考官就以为阎锡山之文颇有见地。学堂先生李廷飏(音“扬”)是进士出身,非常器重阎锡山,赠字曰伯川,意取“百川汇海”,以配其名“山”,期其为人、为学、为业都能高深广大。日后,阎锡山便有“百帅”、“百公”之尊号。

阎锡山,山西五台县人,器识宏通,18岁时,“为时事所趋,认为欲有补时艰,有济国危,只有投笔从戎”。
阎锡山,山西五台县人,器识宏通,18岁时,“为时事所趋,认为欲有补时艰,有济国危,只有投笔从戎”。

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建陆军,简称“新军”。这支军队使用西式军事制度、训练及装备,是清末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清政府为了提高新军素质,也确实下了气力,不仅于各省开办武备学堂,培养下级军官,更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出国深造,希望培养出有现代军事素养的高级军官。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建陆军,简称“新军”,这是清末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建陆军,简称“新军”,这是清末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1904年,清廷第六次选派赴日留学生,当年,留学生共260余人,超过了前五批人数总和。其中,山西选拔学生20名,3名中央公费派送,17名山西财政支给,21岁的阎锡山就是3名中央公费派送生之一。第六批留日学生,虽由清廷派出,但后来大多成了辛亥革命前后,推翻清政府的中坚力量。

赴日留学 明了世势

阎锡山赴日时,其父子明公赠其徐继畲所著《瀛寰志略》,助其明了世界大势;临行前,山西巡抚及五大宪(抚台、藩台、臬台、学台、道台)告诫留日学生,万不可在海外接近革命党人,误入歧途;赴日当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战胜俄国,并将势力伸入中国东三省。

一踏上日本的船只,阎锡山就感到无限感慨,日船员工,谦虚和蔼,人少而事理,与中国风貌截然不同,于是一个问题萦绕心中:“日本为何国小而强?中国为何国大、人多而弱?”

到日后,由于清朝官吏的告诫犹在耳畔,阎锡山起初拒与革命党人相往来。但随着见闻的增长,及所阅书籍的启发,阎锡山发现,清政府误国太甚,特别是一天,他看到保皇党出刊之中国魂,益觉清廷腐败无能。保皇党康有为、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立宪失败后一蹶不振,阎锡山遂决心成为“屡仆屡起,澎湃全国”的革命力量。

保皇党康有为、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立宪失败后一蹶不振,阎锡山遂决心成为“屡仆屡起,澎湃全国”的革命力量。
保皇党康有为、梁启超在1898年戊戌变法立宪失败后一蹶不振,阎锡山遂决心成为“屡仆屡起,澎湃全国”的革命力量。

追随国父 着籍同盟

1905年夏,孙中山先生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多次在留学生和华侨集会上发表演讲。阎锡山在倾听时,对先生三民主义救中国,以及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之时,应同时改革社会经济形态的主张,大为悦服,他也明了了心中的疑惑:“孙先生指出中国积弱之原因,在中国倾于保守,故让西人独步。中国从前之不变,因人皆不知改革之幸福,以为我中国人文明极盛,如斯已足。”

孙先生指出中国积弱之原因,在中国倾于保守,故让西人独步。
孙先生指出中国积弱之原因,在中国倾于保守,故让西人独步。(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当年,阎锡山由同盟会重要领袖黄兴主盟,加入同盟会。几位山西老乡随后也受感召入会。阎锡山还到孙中山先生寓所,拜谒请教“平均地权”之意义,孙中山谆谆教诲的恳切态度,让阎锡山晚年思之仍觉得“敬服不已”。

在孙中山的指示下,阎锡山等人组织成立了“铁血丈夫团”,盖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意。该团是同盟会内的一个精英团体,担负实施革命之责,成员28人,很多都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坚人物。

留学期间,阎锡山对现代军事知识理论有了相当的掌握,并广泛涉猎兵书,对将来革命军事该如何进行,给予了更多的思考和研究。他在此期间草拟了两本军事教义——〈革命军操典〉与〈革命军战法〉。

留日期间,日本正值明治维新,社会的振奋气象,日本人民的敬军精神,使阎锡山大为感佩、感叹。他回忆说:“我们参加野外实习,晚间有人争让我们换衣洗净熨干,再换穿。吃饭饮水之后,安顿寝息,问明早起时间预备早餐,并叫起床。一切周到,并在行军路旁,见老年人拱手低头,若敬神然,后经询知,他们脑筋中以为军人是真正保护人民者。”

第六批留学生振武学校学习3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2年,于1909年学成归国。清廷为鉴定留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北京举行会试。会试结果,阎锡山名列上榜,中步兵科举人。

辛亥之役 倡举义旗

阎锡山回晋,时值辛亥革命前夕。当时,山西军队分新军与旧军两部,新军为一个混成协(旅),下辖两个步兵标(团)——第85标、第86标,全协约4000余人,全部驻守太原。旧军兵力也为4000余人,分驻太原、绥远、大同、代州、临汾。新军大多为阎锡山的同学或盟友统帅,旧军较为守旧。

为实际掌握新军,阎锡山做出了种种努力,一年后,如愿升任第86标标统(团长)。为使新军易于掌握,且成为有朝气的革命武力,阎锡山向山西巡抚丁宝铨与新军统协姚鸿发提倡征兵,获批后,新军兵员结构迅速改变,新兵与旧兵比例一年后即调整为八比二。此外,阎锡山还成立了“山西军人俱乐部”,名为研究学术,实则是为革命做准备。凡此种种,都为太原辛亥起义奠下基础。

辛亥革命以前,同盟会把革命任务分为江南、江北两部分,起义发动点定于江南,盖因江南离北京远,清军不易集中反击,另因江南拥有沿海口岸,军需品易于输入。当时决定山西的任务是,待革命军到河南后,出兵石家庄,接援革命军北上。

1911年(辛亥年),爆发了两次加载史册的革命。4月,黄花岗起义爆发,虽告失败,但“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全国大震。

武昌起义的消息甫一传到太原,同盟会山西支部就开始积极筹划响应起义,刚调任山西巡抚不久的陆钟琦也立即展开部署。陆钟琦认为新军不可靠,筹备部署军队换防,决定将新军调往代州、临汾,调旧军回太原驻防,守卫巡抚衙门和弹药库等要害部门。同时,陆钟琦下令,将山西的5000支德国新枪,随带子弹借给河南3000支,并已运走一部分。受这两件事所迫,阎锡山不得不做出在太原提前起义的决定,且起义时间,也势不待再缓。

受两件事所迫,阎锡山不得不做出在太原提前起义的决定,且起义时间,也势不待再缓。
受两件事所迫,阎锡山不得不做出在太原提前起义的决定,且起义时间,也势不待再缓。

10月28日,陆钟琦命令第85标、第86标分别出发,第85标黄国梁先率其一个营出发,其他新军待命,未出发的部队,不得发给子弹。陆钟琦此种部署,是防止新军整标出发后,途中生变,反戈回攻太原。阎锡山等人当机立断,决定于10月29日晨(黄历九月八日)在太原提前举事。

10月29日,太原起义发动。领取了弹药的新军首先冲入太原城,各路按照阎锡山等人部署的路线进攻,很快攻占了弹药库,获取到大量军用物资,起义军经过与巡防马队、新满城守军的激战,最终攻入山西巡抚衙门。

陆钟琦穿戴整齐,立于三堂楼前。阎锡山认为,陆巡抚父子等人忠勇孝之精神与人格值得敬佩,遂将殉职者礼葬。
陆钟琦穿戴整齐,立于三堂楼前。阎锡山认为,陆巡抚父子等人忠勇孝之精神与人格值得敬佩,遂将殉职者礼葬。(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适时,巡抚陆钟琦穿戴整齐,立于三堂楼前,其公子陆光熙(字亮臣)随侍,劝起义军不要动枪,陆巡抚说:“不要,你们照打我吧!”此时,陆巡抚随侍中有动枪者,遂引发双方交火,陆钟琦父子于战事中殉职,旧军溃散投降,其余清廷官员多遭拘押,太原起义宣告成功。阎锡山等人认为,陆巡抚父子等人立场虽与革命军不同,但其忠勇孝之精神与人格值得敬佩,遂将殉职者礼葬。随后,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都督,时年28岁。

共和成立 当谢阎君

1912年9月,孙中山访太原云:“不惟山西人当感戴阎君,即十八行省亦当致谢。”
1912年9月,孙中山访太原云:“不惟山西人当感戴阎君,即十八行省亦当致谢。”(本文图片除标注来源外,其余皆为网络图片)

辛亥革命中,太原起义历时较短,但作用举足轻重。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于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退出历史舞台。

9月,孙中山访太原,褒奖阎锡山云:“共和成立,须首推山西阎都督之力为最。”“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竞告成功,此实山西之力,阎君伯川之功,不惟山西人当感戴阎君,即十八行省亦当致谢。何也?广东为革命之原初省份,满清政府防范甚严,不能稍有施展。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未完待续)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