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低时代来临 80-95后沦最惨买房一代(图)

发表:2025-10-21 02:1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外卖骑手
外卖骑手(网络图片)

【看中国2025年10月21日讯】(看中国记者孟浩综合报道)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背景下,一系列警示性言论和政策信号近日密集浮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经济学家付鹏以数据和案例剖析房地产崩盘、就业难题与最新重磅信号,直指80-95后群体为“最惨买房人”,并警告年轻人就业越来越难,需尽早准备。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也曾炮轰现行体制存在重大缺陷,经济将走上“死路一条”。

最新“重磅信号”指公务员考试年龄放宽:从35岁调整至38岁,应届硕博研究生至43岁。这虽为延迟退休配套调整,却折射出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的深层危机。这些观点共同指向中国经济转型的痛点: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中产财富缩水,人口红利消退加剧就业压力,体制障碍扼杀创新活力。专家们一致认为,忽略这些问题将导致长期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三低”时代,这不仅仅是宏观数据的变化,更将深刻影响一代人的财富、生活与社会稳定。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多重考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GDP增速仅4.8%,远低于预期;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0.3%,商品房销售面积创历史新低;人口老龄化加速,2024年出生人口不足900万。10月15日起,2026年度公务员考试报名启动,拟招3.81万人,年龄上限放宽至38岁(1986年10月至2007年10月出生),应届硕博至43岁。这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的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相呼应:男职工从60岁延迟至63岁,女职工从55岁至58岁,每四个月延迟一个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此举旨在配合延迟退休,提供弹性选择,但也暴露了劳动力人口锐减的现实。付鹏解读,此为“无奈之举”,并非针对中年人的实质照顾,而是人口结构倒逼的结果。

80-95后-“最惨买房人”

付鹏详析,在房地产市场崩盘中,80-95后被定位为“最不躺平,却最惨”的买房群体。这些年轻人受传统教育影响,努力工作攒钱买房,却在房价巅峰“上车”,结果财富“归零”。2020-2022年是房价历史高点,这三年购房家庭近5000万,多为首次购房者。2018-2021年销售面积年均17亿平方米,相当于1700万套房;如今房价跌回2015-2016年水平,一线城市下跌8.5%,二三线超15%。付鹏举例:1990年生人,工作8年攒90万首付买300万元房,如今资不抵债。

付鹏指出,这代人赶上周期转折,前购房者享红利,后者成本低,但高位入市叠加疫情、经济下行,房价断崖。老百姓“追涨杀跌”加剧问题,2022-2024年销售面积逐降至9.8亿平方米。中国中产多靠房产杠杆致富,杠杆率从2008年18%升至2024年62%。如今泡沫破灭,中产“一夜翻篇”。2015年本该出清库存,但“去库存”刺激房价上涨,库存更多,出清需一代人填坑。付鹏反问刺激无效,引用日本经验,中国不会更乐观。

人口是核心,房地产靠流入与杠杆,但生育率低(2024年6.3‰)。韩国、日本房价高致生育低,中国同。付鹏建议只碰核心城市房产。同时,全球化逆转也加剧,中美贸易战脱钩,产能过剩,年轻人低欲望,即不婚不育、不消费。中产消费终结,经济内卷,三低时代来临。

张维迎批判体制:中国经济恐“死路一条”

北大教授张维迎则直击体制,过去增长靠套利,现空间缩小,须创新。但体制适合套利,不利创新。套利利用价差,改革开放初期资源短缺、外资技术引进、生产边界外移。但如今容易模仿已尽,高端依赖进口。中国自称“引擎”,却归咎外资,逻辑矛盾。创新需稳定预期:自由、私有产权、法治。但现问题频发:随意关闭民营企业,产权缺失。

金融体制缺陷,国有银行主导,债权融资适合套利,不及股权融资的创新。张维迎列出以下五点:

1.银行模式:低风险,支持微创,不及颠覆式。美国股票市场主导创新领先。

2.国企主导:无积极性,高储蓄未投本土如BAT。

3.私人投资管制:审批阻碍新技术。钢铁例:新技术让中小企业成本低,若设门槛难现。

4.政府基金:2.18万亿易腐败、低效。

5.宏观调控:信贷扩张延缓创新,2009“家电下乡”延家电更新5年。

呼吁民营化、自由化,维持4-5%增长,否则陷泥潭。

就业困境的“重磅信号”:公务员年龄放宽与年轻人“越来越难”的现实

最新政策信号放大人口与就业危机。付鹏解读,考公年龄放宽至38岁(硕博43岁)是为延迟退休配套,劳动力人口2013-2023年年均减500-600万,2023年减1000万,平均年龄近39岁,中位数超40岁。35岁危机推迟到38岁,给卡龄者希望,但非实质政策。私企难跟进:企业追利润,青睐年轻人(低薪、听话),中年负担重。经济下行,老板宁外包、用AI,不招中年。

付鹏建议年轻人适应现状,就业难并非“找不到”,而是“匹配难”。家境普通者做临时工(如8000-9000万外卖快递员中大学生),非失业。家境好者空窗称失业。他建议,第一份工作不决定一切,多试错、扩展社交,5-6年便知自己所长。研究生竞争激烈,学位虽是敲门砖,但砖多门少(2024毕业生1076万,学历贬值)。同时,海外回流加剧。老板也难,经济差大环境下“老板自己都要失业”。

他还表示,年轻人当全职儿女或孙辈可过渡,但别懈怠,普通家庭父母先焦虑,留技长胜过留财。他劝年轻人不要颓废,利用真空期自养,也不要脱离社会,多实习社交;大学期间勿浪费时间,自主学习、社团对外衔接;选专业非绝对因素,有时是由时代决定(如高考恢复时稀缺),父母也别干预。选城市时慎重,一线城市机会多但难度大,别留后路,高不成低不就难受;帮助年轻人传承技能,形成良性循环。

多重危机交织 构成中国经济“完美风暴”

经济观察家付鹏与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的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深层危机。

付鹏指出,80-95后群体因房地产市场崩盘成为“最惨买房人”,他们的财富缩水不仅源于房价暴跌,更与体制未能有效激发创新、导致个人收入长期停滞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人口红利的快速消退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严峻挑战,公务员考试年龄放宽至38岁(应届硕博生至43岁)看似为中年人提供了缓冲,却从侧面暴露了劳动力人口急剧减少的结构性问题。在逆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产能过剩的内卷困境,企业试图开拓海外市场却困难重重。尽管创新被视为经济突围的关键路径,但现行体制的诸多限制——从国有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到对私人投资的过度管制——严重阻碍了创新活力的释放。中国社会正逐步陷入一种典型的K型分化格局: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富者愈富,而普通民众则陷入贫困循环,社会阶层流动性显著下降。这种多重危机交织,构成了中国经济的“完美风暴”,威胁着中产阶层与年轻一代的未来。

在投资领域,付鹏强烈推荐投资于“现金奶牛”类资产,即那些在经济波动中仍能提供稳定高股息回报的行业,如能源、医药和金融。这些行业因其刚需属性和低波动性,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安全边际。张维迎则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主张大力发展股权融资机制,减少政府对私人资本的干预,以支持创新型企业的成长,从而推动中国经济从依赖套利转向可持续的创新驱动模式。

前路在何方?

就业市场的困境进一步放大了年轻人的焦虑情绪。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突破1076万,学历贬值现象愈发严重,00后群体面临的就业挑战甚至超过90后。部分年轻人选择成为“全职儿女”或“全职孙辈”,在家庭支持下暂时缓解就业压力,但付鹏警告,这种过渡状态不可长期持续,尤其是对普通家庭而言,父母的焦虑往往先于子女——他们担忧的不仅是短期生计,更是子女未来的自立能力。他建议年轻人调整心态,抓住每一个与社会接轨的机会,通过实习、社团活动和自主学习积累技能,切勿脱离社会,否则回归职场的难度将成倍增加。公务员考试年龄放宽虽为35岁危机提供了三年缓冲,但私营企业因利润驱动难以跟进,中年人仍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人口老龄化推高了养老负担,2024年出生人口不足900万,青年失业率超15%。延迟退休政策(男至63岁,女至58岁)虽允许弹性提前退休(缴费满最低年限可提前3年),但需自愿选择,难以从根本上缓解劳动力短缺。

专家们呼吁采取多维度改革以应对危机。首先,必须保障私有产权和法治环境,为创新提供稳定的长期预期;其次,金融体系需从国有银行主导转向股票市场主导,放松对私人投资的管制,鼓励股权融资以支持颠覆式创新;另外,人口政策需从象征性奖励转向实质性措施,如降低房价、提高教育和医疗福利、促进生育意愿,而非简单颁发奖章。就业指导方面,年轻人应正视时代局限,摒弃抱怨情绪,通过主动学习和社交扩展职业机会;父母与长辈则应传承技能,避免资源垄断,促进社会资源向年轻一代流动,形成良性循环。体制改革是破解困局的核心:从依赖套利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创新驱动,需以自由化、民营化为基石。若忽视这些问题,中国可能步日本后尘,用一代人时间消化房地产泡沫和经济低迷的后果。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