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外资撤离 专家警示经济“三明治”困境加剧(图)

发表:2025-11-28 21:26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2005年4月27日,在北京佳能公司展廳,一名銷售員正在與顧客交談,(FREDERIC J. BROWN/AFP via Getty Images)(16:9)
2005年4月27日,在北京佳能公司展廳,一名銷售員正在與顧客交談,(FREDERIC J. BROWN/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1月28日讯】(看中国记者孟浩综合报道)中国外资撤离潮愈演愈烈。最新消息显示,日本佳能公司旗下中山工厂已于11月21日正式停止生产运营,这标志着又一家外资巨头彻底退出中国市场。该事件不仅导致约1600名员工面临失业,还凸显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在近期内部研讨中重申其“经济被围住”的警告,强调体制成本上涨已将中国推向“最危险时刻”。银行业方面,官方数据显示,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3.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升至1.52%,净息差连续低位徘徊,81%的上市银行盈利能力跌破警戒线。万科债务危机进一步放大房地产坏账风险:2025年上半年亏损120亿元,净负债率升至90%,股票和债券双杀,专家警告,银行业危机或成经济“第一张倒下的骨牌”,普通储户存款安全引发担忧。

外资撤离潮汹涌 佳能中山工厂关闭成最新标志

2025年11月25日,据多家媒体报道,日本佳能中山商务机器有限公司(Canon Zhongshan Business Machines Co Ltd)宣布,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和生产经营困境,公司于11月21日起停止制造和业务运营,所有员工劳动合同将被解除。 该工厂位于广东省中山,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加入WTO后首批外资工厂之一,巅峰时期雇佣上万名员工,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如今,仅剩约1600名员工即将失业,虽然公司承诺依法赔偿,但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中国制造业就业市场的广泛担忧。

这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前8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12.7%,总额为5065.8亿元人民币。(来源:Trading Economics)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外资流入下降27.1%至1148亿美元,2025年预计“近乎停滞”。 多家外资企业,如IBM、英伟达、戴尔已大幅裁减中国业务;消费品牌星巴克、麦当劳等关闭数百门店;制造业巨头富士康将iPhone产能转移至印度和越南,中国大陆份额降至不足30%。

外资撤离的原因多重: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以及政策监管不确定性。专家指出,这将对中国就业和工资水平产生连锁负面影响,制造业工人和IT白领首当其冲。

外资撤离的深层原因

外资撤离并非突发,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佳能中山工厂关闭的公告中明确提到“市场环境变化”,这反映了全球供应链重塑的趋势。早在2022年,佳能已关闭珠海工厂,转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2025年,中山工厂的关闭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转移:生产线将于2025年11月开始逐步迁往泰国,预计2026年6月完成整合,所有员工保留。

据商务部数据,2025年上半年,新设外资企业3.0014万家,同比增长11.7%,但实际使用外资下降13.2%至3582亿元。 日经亚洲报道,2025年中国外资下降51%,受经济放缓影响。 信息技术和制造业外资流出最严重,印度FDI增长45%,而中国下降24%。 此外,2025年1-5月,外资总额3582亿元,下滑13.2%,高科技行业虽有增长,但整体疲软。 ASEAN国家对华投资增长8.8%,显示区域转移加速。

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在2025年财新夏季峰会上重申其“经济三明治”理论:中国被发达国家的“独到性”(如AI芯片)和后发国家的低成本(如越南、印度)夹击。 他指出,体制成本上涨是核心问题:土地出让金暴涨64倍(1995-2012年数据),社保缴费率全球最高,税收增长16倍。这些成本让中国“上不着天下不落地”。周其仁警告,如果不深化改革,经济将面临更大压力。 2025年,他参与高层经济决策会议,强调“突围需调查研究,贴地而行”,并在《寻路集》一书中分析增长放缓原因。

地缘政治因素加剧撤离:中美贸易战“小院高墙”政策,限制芯片等技术出口。荷兰ASML公司高端光刻机禁止对华销售,一台设备价值3亿美元。 政策不确定性也让外资却步,如运动式监管导致教培行业崩盘,企业信心下降。2025年出口增长放缓,将进一步拖累GDP。

就业与工资冲击 工人议价权蒸发

佳能中山工厂关闭直接影响1600名员工,多为制造业骨干。他们将获得N+1赔偿,但未来就业前景黯淡。类似富士康郑州厂区,从40万人缩减至不足10万,周边工资回落15%-20%。

周其仁强调,工资水平取决于“选择权”:外企在时,国内企业卷高薪;外企走后,员工议价权归零。IT行业程序员薪资降30%-50%,制造业工人被迫接受低工价、强制加班。预计2025年底,新增失业超500万。

消费者信任流失:外资带来透明规则,如食品安全和隐私保护。一旦本土接管,担忧“大数据杀熟”加剧。

银行业危机现 万科债务危机放大房地产坏账风险

外资撤离之际,银行业坏账压力山大。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5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52%,较上季度微升0.03%。 净息差为1.42%,创2005年最低,连续三季度低于不良贷款率。 81%上市银行净息差低于1.8%警戒线。

大行如中国银行净息差1.26%,工行1.28%,交行1.20%。 BBVA报告显示,2024年ROE/ROA降至8.1%/0.6%。 2025年Q1经济增长5.4%,但不良贷款风险上升。 消费者贷款增长6.1%,慢于2024年的8.7%。 非进行个人贷款跳升12.3%至8410亿元。 系统非进行贷款比率1.5%。

根源为房地产坍塌(房价连跌42月,一线降30-40%)和地方债(隐性债50-60万亿,IMF估算)。 银行成“提款机”,如工行贷国铁4.6万亿坏账。 中小银行最脆弱,2024年村镇银行消失近100家。 取款限制频现:需结婚证、派出所备案等。2025年Q1不良贷款转移激增至742.7亿元。

亚洲开发银行估潜在不良率7.8%。 专家警告,挤兑风险多点爆发,或成“雷曼时刻”。银行资产近470万亿元,需警惕。

万科债务危机凸显房地产结构性问题,进一步放大银行业坏账风险。2025年11月26日,市场传闻习近平政府指示深圳以市场化方式处理万科债务,包括破产或重组,避免无限输血。 此消息导致万科股债双杀:香港股跌8.5%至纪录低3.58港元,深圳股跌超6%,美元债跌至纪录低。 万科2025上半年亏损120亿元,较上年同期扩大21%,净负债率升至90%。 S&P预计2025年销售额下降47%至1310亿元。 万科资产约1.25万亿元,负债9000亿元,账面净资产3500亿元,但资产弹性大,房价下跌30%导致在建工程和应收款贬值。

危机爆发源于债务重组焦虑:万科向银行提交延期10年还款提案,但石沉大海。 深圳地铁从2024年起为万科输血超300亿元,包括资产收购和低息贷款,但万科造血能力枯竭,上半年销售691亿元,仅为上年同期一半。 深铁自身2024年亏损300亿元,收购万科股票跌70%。

另外,高层掏空指控加剧危机。前总裁祝九胜被调查,涉嫌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复杂操作掏空资产,将万科应收账款保理化,放高利贷获利。 此类操作涉及供应链金融,底层资产为万科房产项目,但房地产崩盘导致违约,资产流失。政府秋后算账,追回国有资产,凸显监管漏洞。

万科危机其实并非孤案。房地产无“产业升级”路径,出清需伴随阵痛。单纯救助项目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地方国资兜底本质是牺牲纳税人。习近平政府定调“救项目不救房企”,审慎评估成本,避免无谓消耗。

部分中国企业已采取自救行动,如美的集团全球18基地,海外制造20%;申洲国际越南9万人工厂。佛山中小企业进军柬埔寨、非洲。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