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誰帶的頭燒搶圓明園?

發表:2003-11-13 04:1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140年前的秋天,1860年10月,圓明園浩劫,舉世震驚,英法聯軍無疑是禍首。但是,誰先搶了圓明園?據王運(1832-1916)說是中國人----北京海淀的滿人和老百姓!

王運的《圓明園詞》說:「敵兵未至雍門荻,牧童已見驪山火 。」這話文謅謅的,好在 附有自注,詞義乃大白:「夷人入京,遂至園宮,見陳設巨麗,相戒弗入,雲恐以失物 索償也。乃夷人出,而貴族窮者倡率姦民,假夷為名,遂先縱火,夷人還而大掠矣。」 ----(洋人入京,到了圓明園,看見裡面陳列的富麗堂皇,互相告戒不得進入,說怕丟失了東西以後要被索賠。等洋人一出,那些落泊的滿人貴族首先率刁民,借洋人的名,放火打劫,洋人見狀又返回來也跟著大掠奪。)

王當時剛出道,在權臣戶部尚書肅順的幕府中,北京的關係很熟。據
他的見證,當英法 聯軍佔領北京後,最先進入圓明園盜掠的,不是老外,而是土著,是海淀附近的滿漢窮人。

此話關係重大,不可亂打誆語,要有根據。所以《花隨人聖庵摭憶》
作者黃浚(1890-19 37)寫到這段疑案,在同意王運,稱「此說大致不謬」以後,另外還引了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作旁證。

李慈銘八月二十四日(公曆10月7日)記:「聞夷人僅焚園外官民房」,還沒有大搶。第二天形勢急轉直下,大規模的搶劫哄然而起。日記說:城外西郊,盜賊遍地。城裡的貴 族、官僚、富人紛紛害怕起來,打點細軟準備出逃。他們怕的不洋人,而是京城周圍的窮滿人、窮漢人。暴民們一個個手上把玩著剛從圓明園裡搶來的古董、玉器,已經一群群地潛入城裡,準備跟在洋人後面,接著搶。

八月二十七日的情況簡直恐怖。「圓明園為夷人劫掠後,姦民乘之,
攘奪余物,至挽車以運之。上方珍秘,散無孓遺。」可見,等到英法聯軍正式開搶以後,北京的暴民們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搶劫。據說河裡、溝裡都是壇壇罐罐,搬不動,扔下的。此後的幾十年裡,圓明園裡,無有寧日。北京的老百姓,每逢****,或平時官兵有所疏忽,就拖著板車奔海淀。從楠木、金磚,到石塊、瓦片,皇上的東西,什麼都往家裡搬。運氣好的,在廢墟裡還能找到拼得起來的瓷器、玉器。民國初年的時候,王運曾對人說:「圓明園毀後,周垣半圮,鄉人竊入,盜磚石,伐薪木,無過問者。」1980年夏,已經是復旦大學歷史系的學生,第一次旅遊北京,在前門附近看到從圓明園裡搬來的石條和界碑,壘砌在街沿上。見我們南方人端詳考證的樣子,老北京得意地說:「沒錯!圓明園的,皇上家的」,令人厥倒。

誰先在圓明園開搶,是講得清楚的。按照英法聯軍將士的回憶錄,他
們是10月6日追趕滿 兵,進入圓明園的。當日,為了戰事,在苑囿外圍燒了幾間房子。來自英法鄉下的兵士,住在宮殿裡,眼界大開,垂涎三尺,已經在議論掠珍寶。但據說第一天還好,只有幾個法國士兵拿了幾件小東西,作紀念,沒有動手,第二天,10月7日,海淀的中國人下手了。不敢搶外國大兵佔據的宮殿,就搶那些無人看管的佣人、管家和太監住房。滿人入關216年,北京第一次失陷,沒了官的北京沒人管,一下亂了,對整天垂涎著皇上生活的小民來講,無疑也算是一種解放,進到這平日裡的禁園張望也是享受。於是開搶,如王運、李慈銘所記。

隨軍的英國紀(Ghee)牧師說:「當我們再走近內宮時,遇見了成群打
夥的中國人,搶劫他們皇帝的東西。我們檢查他們的籃子和包裹,只能找到瓷器、氈毯和粗布的棉衣。他們沒有走進最好的宮殿,他們懼怕我們。」因此,外界看起來,是中國人先搶燒圓明園 。英法聯軍當然不是善類,他們早已在園內有組織有紀律地分贓、搬運、拍賣圓明園財物,但外界不知。情況就是這樣:英法聯軍是有組織的江洋大盜,海淀的百姓是散亂的刁民細賊。

說實在,多次讀到這段史料,總是不解:「首善之區」的百姓,「皇
城根下」的子民, 有的還是幫著皇上統治全國人民的滿族特權分子,平時又最恨洋人,臨事不和皇上共患難,不顯出「忠君愛國攘夷」的樣子,反而乘帝室之危,下手撈便宜,為什麼?這樣的中國人,到底是怎麼回事?漢奸?不像。農民起義?也不像。愚民群氓京混子?他們卻又是如此地精明地拿捏分寸,皇帝、老外都吃不了兜著。

這樣的故事,最叫人想得起另一句話:「乘火打劫」。大約是中國歷
史書上,這樣的故事太多了,才有人發明瞭這句妙語。秦末項羽大燒咸陽,放火的是楚兵,搶劫者中卻一定夾有大量當地細民,不然為什麼大火「三月不滅」。明末「闖王」李自成進北京,很想守住紀律不搶,也是北京城裡的當地人先搶了起來,一發而不可收。辛亥革命的時候 ,北京、南京、武漢都發生過類似事件,有人想搶。但是因為有一批商人、政客、士紳 出面維持,不准擄掠,才是歷來的改朝換代中情況最好的一次,故宮保了下來,造了博 物院。不過,這樣的故事,還沒有離我們遠去。本世紀裡,每有「煽風點火」的群眾運 動,就有「乘火打劫」的行動者。明眼人可以數出很多次。

杜牧的《阿房宮賦》,對中國歷史上為何不斷出現「乘火打劫」的現
像解釋得最為生動服人。他總結秦始皇的阿房宮被焚燒的原因時,說道:「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 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女工;釘磷磷,多於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週身之帛 縷;……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戌卒叫,函谷舉。楚人一舉,可憐焦土。」杜牧是詩人,不是理論家,但他講出了大道理:長期朕「一人」,宮城內外的百姓和皇帝,富貴貧賤,奢侈窮困,差別太大。沒有中間階級的斡旋、社會關 系的溝通、輿論批評的發泄,鄙野之人,平日裡固然魏闕仰望,敢怒不敢言。可一旦有人揭竿,那些看似老實猥瑣,委屈成奴,油嘴滑舌的平民,必「乘火打劫」,必要上金 鑾殿,九龍床過把皇帝癮而後快。

由圓明園的「乘火打劫」,想到了北方朋友講的家鄉故事。抗戰時期
,某地日寇掃蕩抗戰村莊。日軍後面,跟著鄰村的村民。鬼子「三光」(燒、殺、搶光)之後,他們再收檢一些破爛回家。由此又想到魯迅的《籐野先生》,那個中國人圍觀日本人殺中國人的鏡頭。魯迅和同代人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怪其愚昧。然而,又經歷了二十世紀這麼多的風風雨雨,我們現在應該知道:習慣性的「乘火打劫」,不是文化素質高低的問題,也不是民族性格缺陷的問題。這是一個體制問題。一個社會,一個城市,如果總是不鼓勵市民有獨立的財產、事業、信仰和追求,沒自己的事幹,老念著、侃著、望著皇上的生活,以此為苦,也以此為樂,他們的人格必然無聊卑下,行為不負責任,到時候就會一哄而起,成為暴民。

王運、李慈銘,還有魯迅,看到了中國人的這個毛病 ,但無法下藥 。不知我們這一代人能否真的多懂一點,不再出這樣的「洋相」。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