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年前承天門改名天安門

發表:2004-11-11 06:0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順治更名

  1651年10月31日,清世祖將「承天門」改稱「天安門」。

  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被稱作「承天門」,有「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當年的承天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京後,便派蒯祥等著名的匠師分工負責皇宮建築群的設計和施工。1420年皇城正門竣工,沿用唐代皇城正門舊稱「承天門」。此門為黃瓦飛檐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牌樓正中懸掛著「承天之門」的匾額,但遠沒有如今天安門這麼壯麗。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此牌樓毀於大火,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重建 「承天門」門樓。明末時「承天門」又叫李闖王的一把大火給燒了,直到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體成為如今的樣式。

   圖求外安內和

  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天安門建成時,稱「承天門」,在黃瓦飛檐三層樓式五座木牌坊的承天門正中,挂的是「承天之門」匾額。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進行大規模重建,將「承天門」更名為「天安門」,天安門上懸掛的是「天安之門」字樣的匾額。

  那麼,清朝為什麼要把「承天門」改稱「天安門」呢?原來,滿清封建貴族入主中原後,為了達到其長期統治的目的,除採用其他措施外,還在城門的名稱上大做文章。由於當時接連不斷的反清鬥爭危及著滿清封建貴族的統治,清代統治者特別注重「安」與「和」的策略,以求清朝統治的「長治久安」。

  如清代紫禁城內「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內宮平穩之意。「承天門」更名為「天安門」,既涵蓋了「承天啟運」的命名意旨,又納入了「安邦治國」、「國泰民安」的思想。還有皇城的「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三個門,都突出了一個「安」字,以示外安內和。

  文字變遷

  據考證,天安門匾額在清初刻有滿、漢、蒙三種文字,並按滿語語法直譯為「天安之門」。後來不知何故又將匾額上三種文字改為滿漢兩種文字,漢字改成用楷書書寫的「天安門」三字,去掉了「之」字,字體也相應擴大。

  民間傳說

  關於清改「承天門」為「天安門」,民間還流傳著一則逸聞。傳說李自成攻進京城後,在承天門前彎弓搭箭射向承天門匾額上的「天」字,可惜沒有射中。其下屬以寬慰他的口氣說:「有天命者任自為。」意思是李闖王是有天命的,不必在乎這一箭准不准。李自成卻誤解了他的意思,以為是在說他沒有天命,勃然大怒,要殺了這個下屬,之後被人勸解開。清統治者入京後可能聽說了這則逸聞,故而將「承天」改為「天安」。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後,匾額上的滿文被除掉,只剩下「天安門」三字。

(北京青年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