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臺北故宮國寶文物

發表:2006-03-29 22:0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毛公鼎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高53.8厘米,口徑 47.9 厘米,應該是為周宣王的叔公毛公所鑄。清道光年間在陝西省岐山縣出土,在民間轉手多次,抗戰期間險被日軍奪走。日本投降之後,收藏者將鼎捐獻出來,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因毛公鼎內壁刻有500字的銘文,乃迄今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之最。除了史料價值,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和書法研究方面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散氏盤應為西周晚期出品,也是臺北故宮鎮館藏品之一。它最引人注意的是盤內共三百五十七字的銘文,記載了西周時散國和鄰國解決土地糾紛的協議。


隨著青銅鑄造技術的逐漸普及,青銅器到周代已被廣泛應用在廚具酒具到以後的樂器及裝飾品。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有許多1949年以前出土的精品,按照製造年代的順序向人們展示了
中國青銅器的藝術發展史。這裡的鎮館藏品有西周的「毛公鼎」、「散氏盤」等諸多傳世之寶,然而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一隻銅狗。這隻銅狗造型可愛,一對金色的眼睛和脖子上的金項圈與青綠色的的身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咋一看還以為這只是一件精緻的飾品,但仔細看才發現狗背上各有一個圓孔,而且狗的下顎也有一個小洞。原來這是一件酒壺,主人可以從狗背往壺裡灌酒,飲酒時可以將酒從狗的下顎倒入杯中,或者可以直接持壺暢飲。這一件銅器是漢代的作品。青銅器後期很多作品多為酒器或裝飾品,而這件作品成功的將兩者合二為一。


儘管青銅器早在夏代已經出現,對青銅技術的利用,尤其是製作禮器的工藝在商代達到了青銅製造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這一期間青銅器的形狀及紋飾已脫離了對陶器的簡單模仿,很多創新都體現了工匠們已深深理解了銅的特性。從細線淺浮雕到寬頻深刻,再轉換到深淺共現一器,以及銘文的從無到有都體現了鑄造技術的提升。促使這種藝術與技術提高的原因是來自人們用青銅器隨葬祭祖的要求。在這一時代,有社會地位的富人們已不再滿足於傳統的石器玉器陶器等隨葬品,所以青銅禮器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宋代哥窯瓷器


白瓷嬰兒枕


服方尊


中國的彫刻藝術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和四千年前的殷墟遺址,先後發現過象牙雕和木雕作品。不過,中國古代彫刻藝術的真正發展是在明清時代。這一時期巧匠輩出,他們創造了許多傳世佳作。嘉定的竹刻,浙江的黃楊木雕,青田石雕,廣州的硬木傢俱,象牙彫刻都獨具風格。故宮的彫刻藏品中有幾件非常美妙的微彫,但最令人驚嘆的是一個50多厘米高的傳統中式飯盒。飯盒分四層,呈橢圓狀,長端直徑大約30多厘米。盒柄上描繪了八仙過海的故事,飯盒側壁上也有細緻精巧的花鳥人物浮雕。最妙的是這個飯盒是半透明的,因為工匠把每一片薄薄的象牙鏤空沒有浮雕的部分則為一根根細如髮絲的象牙線。這樣一來,飯盒側壁就如同一片白紗,不湊近仔細看不可能相信它是由大片大片的象牙雕成的。


隨著青銅鑄造技術的逐漸普及,青銅器到周代已被廣泛應用在廚具酒具到以後的樂器及裝飾品。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有許多1949年以前出土的精品,按照製造年代的順序向人們展示了中國青銅器的藝術發展史。早期的青銅器展品多出自中原的二里頭安陽一帶,後期的則來自華夏大地的四面八方。東抵魯蘇,西至甘陝,南至兩廣,北至遼蒙,不同地區禮制習俗的差異,造成了各個地區的銅器風格各異,與中原共同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燦爛的青銅文化。

古時候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製造陶器,它們的製作工藝並不比古代的中國差。然而,真正用瓷土做胎、上釉,再高溫燒成的瓷器是由中國首創併發揚光大的。瓷器和陶器的分別主要是使用原料不同,釉料不同,燒成溫度不同,堅硬程度不同,透明度不同。我們的祖先發現瓷器無論在實用性還是藝術性上都比陶器更有優勢,在唐朝時已開始大量生產,並形成了刑窯越窯這樣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名窯。瓷器逐漸取代了漢朝之前陶器在陶瓷史上的主角地位,成為我國獨具特色的民族藝術奇葩。

秘色青瓷


汝窯位於今河南臨汝,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於北宋後期被官府選為宮廷燒御用瓷器。汝窯的特色是釉滋潤,天青色,薄胎,並開創了人工的細密開片。開片,是由於胎釉膨脹係數不一致而產生的現象,把這種本來屬於燒制中出現的缺陷變為有意識的裝飾,則是從北宋汝窯開始的。宋人評青瓷以汝窯為首位,明清兩代品評宋代五大名窯時,也列汝窯為第一。後人從明代宣德年間開始仿燒汝瓷,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也都有嘗試,但從來沒有達到宋代汝瓷的水平。


宋代五大名窯中的汝窯、鈞窯、哥窯、定窯,分別找到了當初生產的窯址或窯群,還出土了一些碎瓷,而唯獨北宋官窯,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生產它的窯址,甚至碎片也沒有找到。俗話說家有萬貫,不如有官瓷一片,從某種程度上說明瞭宋代官瓷的珍貴。


鈞窯位於河南禹縣,其釉色以玫瑰紫,海棠紅,天青,月白等釉色聞名於世。臺北故宮去年曾辦過鈞窯特展,展出了幾十件宋元年代的傳世鈞瓷,瓶盆碗盤爐枕無所不有,每一件都向人展示著鈞瓷變幻無窮的釉彩,充分讓觀者體會到了天青霞紫的鈞窯特色。


龍泉窯在浙江龍泉,是在唐代越窯青瓷傳統下發展起來的,在南宋達到青瓷技術的高峰。龍泉窯釉色多為粉青,翠青,而梅子青尤為佳品。


元代的瓷器一改宋瓷典雅小巧的風格,胎骨厚重且外形碩大,從某種程度上展示了蒙古統治者和宋代皇室的不同,這種風格一直延續到了明初。明初,景德鎮成立了御窯廠,宮廷瓷器也開始註明皇帝的年款。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大白菜和東坡肉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