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敦促緬甸軍政府保持克制(圖)

發表:2007-09-25 02:5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僧侶們的抗議示威得到民眾的支持

流亡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週一(24日)敦促緬甸軍政府保持克制,不要以暴力應對舉行抗議示威的人群。

流亡西藏政府駐巴黎辦公室發表的聲明說,達賴喇嘛"對最近緬甸的民主和平運動表示支持"。達賴說:"我全力支持他們要求自由和民主的呼聲,並利用這一機會全世界呼籲愛好自由的人支持這一非暴力運動"。

當天,緬甸軍政府週一發出警告,將對連日來舉行大規模抗議示威的僧侶"採取行動"。

據緬甸國家媒體報導,宗教事務部長杜拉敏貌准將警告示威者不要違反"佛教的規章制度"。 杜拉敏貌譴責抗議示威是威脅緬甸和平的"破環性因素"。

針對緬甸的局勢,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和平的抗議行為表示讚許,同時敦促軍政府保持克制。

在緬甸,僧侶們受到高度的尊重,軍政府對他們採取任何行動都將引發公眾的憤怒反抗。

截至目前,軍政府對示威人群保持克制,但記者們擔心,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導致1988年軍政府鎮壓抗議的重演,共有3000多人在那次鎮壓中喪生。

最大規模抗議

當天,緬甸民眾在前首都仰光舉行迄今最大規模示威抗議,要求結束軍人獨裁統治。

目擊者說,參加示威的人數多達10萬人。他們舉著標語牌,高喊口號,沿途受到公眾的熱烈支持。示威抗議以和平方式結束。

緬甸全國至少有25個城鎮爆發規模不等的抗議示威,規模越來越大。這是軍政府近20年來所面臨最大的挑戰。

英國駐仰光大使坎寧對BBC說,緬甸領導人面對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面。

他表示:"首先,這次示威活動也可能會減弱,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示威不會減弱。其二,我們也許會看到當局做出反應,這種可能性很大,那將會是一場災難。"

中國施加壓力

一些外交人士表示,緬甸軍政府表現出克制,主要是因為受到該國關鍵貿易夥伴中國的壓力。

美聯社引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東南亞國家外交官的話說,緬甸當局受到中國政府的壓力要求盡量避免採取鎮壓措施,並要求緬甸加速民主改革。

這位外交官說;"由於北京的壓力,緬甸政府對對抗議者採取了容忍態度,沒有對僧侶採取行動。"

他說,"北京將在明年舉行奧運會。眾所周知,中國是緬甸軍政府的主要支持者,如果緬甸當局採取行動,將會影響中國的形象。"

緬甸的天然氣和石油的蘊藏量很大。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希望不斷從緬甸獲得大量能源供應。

今年年初,中國還在聯合國否決了一項批評緬甸人權記錄的決議。

與此同時,北京採取靜悄悄的外交手段,小心謹慎地向緬甸當局施壓,敦促軍人政權推進民主,加快對話和改革。

緬甸問題專家西爾弗斯坦指出,緬甸出現內亂不符合中國的利益。

他表示:"中國非常希望緬甸局勢和平穩定,以便完成道路和鐵路工程,開發礦業資源,將緬甸經濟控制在中國手中。"

國際反應

東南亞國家聯盟的負責人說,成員國正在盡一切努力,確保緬甸局勢保持平和。緬甸是東盟成員國。

美國國務卿賴斯說,緬甸人民有權享受自由,而且美國正在密切注視著形勢的發展。

緬甸約有兩萬民眾週日(23日)在前首都仰光舉行示威,要求結束軍人獨裁統治。示威群眾隊伍由僧侶和尼姑帶領,他們號召群眾起義,推翻軍人政府。

他們不斷高喊這次運動的主要口號:與反對派和解、釋放政治犯、降低物價。

一週來在其他地方也發生抗議示威,軍警一直採取旁觀的態度,沒有採取強硬措施。

治安部隊在著名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姬住所周圍設置封鎖線。

過去18年以來,62歲的昂山素姬曾經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過去20年的大部分時間裏,昂山素姬都被軟禁在那裡。

緬甸的僧侶過去曾在反政府努力中發揮過關鍵作用。1988年,他們曾動員民眾支持了一場席捲全國的親民主示威活動。後來政府實施鎮壓,扑滅了各地的抗議活動,大約有3000人在鎮壓行動中喪生。

来源:BBC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