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陳凱歌和陳紅的私生活(圖)

發表:2009-07-19 13:0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隨著電影《梅蘭芳》的熱映,陳凱歌與陳紅再次成了關注熱點。這並不是他們在事業上的首次合作,從《無極》到《梅蘭芳》,都是陳凱歌擔任導演、陳紅擔任製片人兼女演員,他們是一對鮮有的成功夫妻檔。

圖:與老婆孩子相濡以「墨」,是一種快樂……

有讀者向我們來信提出,希望能看到陳凱歌和陳紅夫妻在事業合作之外的故事。2008年11月,本刊特派記者終於聯繫上了這對繁忙的明星夫妻,去挖掘他倆事業之外的私人生活時光。隨著採訪的慢慢深入,我們發現陳凱歌有一個很特別的愛好----書法。他不僅自己喜歡書法,還帶著太太陳紅和兩個兒子一起練書法。那麼,就讓我們看看書法愛好者陳凱歌的生活故事吧......

在太太的老家建個書齋

陳凱歌是個學院派,一口很棒的英語,愛看書,尤其喜歡看文言文體的東西,自己能寫韻律標準的詩詞歌賦。最大的愛好是練書法。陳紅在嫁給陳凱歌,得知他有這個愛好後,也相當支持,滿北京城幫他淘換好的筆墨紙硯。

陳紅對這些東西並不內行,唯一知道的老字號就是榮寶齋,榮寶齋的東西是好,但價格也很好:一刀六尺淨皮貢宣453塊;李圭廷的五石漆墨110塊錢一兩,而且這一兩並非50克,因為現在墨錠的重量沿用的是古代每斤十六兩標準,每兩隻有31.2克......

就在陳凱歌盡興地揮毫潑墨期間,大兒子陳雨昂和小兒子陳飛宇先後降臨。因為兩個兒子需要長期呆在美國,而陳凱歌和陳紅的事業又在國內,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被寄養在美國朋友家裡,夫妻倆在國內打拼。

陳凱歌一直念叨著想買套大房子,辟出一個樓層來做書齋練字專用,陳紅陪著他看了北京大大小小的樓盤,都覺得太繁華喧囂,缺少點儒雅的氣氛。那年陳凱歌陪陳紅回老家江西上饒祭祖,結果一眼就看中了一塊前有池塘後有青山左右老樹環繞的好地皮。這塊地恰恰是陳紅堂兄所有,家裡人一打商量,這塊地就變成了陳家女婿陳凱歌的宅基地,也不用他勞心勞力,親戚們一呼百應,不到三個月,漂漂亮亮的三層小洋樓就竣工了,一樓是客廳、二樓是臥室、三樓就是陳凱歌的書齋。

經過上分線(上饒至分水關)永平段的人,只要留神路邊的風景,就會在馬路邊的一片青山裡,看到一幢紅艷艷的瓦頂別墅。那幢別墅的主人,就是陳凱歌和陳紅。

別的地方是親戚們張羅,三樓是陳紅親力親為打造:整個樓面被全部打通,120平米的挑高空間通暢豁達;地面是沒有上漆拋光的船甲板,紋理粗糙得很顯眼,透出一股渾然天成的味道;牆面只刷了白漆,素雅;沒有吊頂,因為有半拉屋頂沒有鋪瓦頂,而是直接上了玻璃,陽光可以毫無遮攔地直接投射進來;燈具也摒棄西洋風格,清一色的古典宮燈,彷彿走進了博物院;書架和書案是黃楊木的,書架上擺的是專門從北京運來的陳凱歌心愛的線裝古書,書案上鋪開了淨皮貢宣,邊上的筆架上吊著一溜5支毛筆,旁邊是墨錠和硯臺,還有一壺用來研墨的新鮮山泉水。

那陣兒陳凱歌正好比較閑,於是在書齋定居了下來,很有點樂不思歸。他的作息時間表是這樣的:早上7點起床先到三樓泡一壺茶,喝得身上冒毛毛汗的時候下樓吃早飯,然後在樓下的樹林裡漫無目的地晃悠一兩個小時,呼吸新鮮空氣,10點左右回書齋開始寫字,寫到12點吃中飯;然後在書案邊上的竹躺椅上睡個午覺,睡醒了,搬把椅子跟著從玻璃屋頂透進來的陽光跑,一邊喝茶一邊看一本隨手抽出來的《聊齋誌異》或是三言二拍,一直看到晚飯的點兒;吃完晚飯還要再寫一會兒字,就寢的時間早晚取決於練字的興趣濃淡,練得過癮了,再仔仔細細把筆硯全都拾掇乾淨,這才回二樓結束這一天的生活。

三樓的書齋門口有一幅橫匾,上書兩個龍飛鳳舞的大字----真趣。這是陳凱歌有天跟陳紅對酌到微醺的時候一時興起,藉著酒興給自己的書齋提下的匾額。後來酒醒了,反而寫不出那種狂放隨意的味道了,於是好好裝裱起來,安到了門斗上。

夫妻齊心,雙筆合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陳凱歌在書齋流連忘返,陳紅這個做太太的也經常上樓作陪,陳凱歌興致高的時候就會忍不住點撥一二,這麼一點撥,陳紅也就慢慢上道,對文墨從不通變成了粗通。慢慢的,很多開頭收尾的瑣碎活兒就都被交給了陳紅。

這些瑣碎活兒具體說來就是對筆墨硯的保養。

每每陳凱歌換了新筆,開筆的活兒就是陳紅的。新筆買回來之後必須以溫水泡開,而且浸水的時間也特別有講究,時間太短開筆不徹底,時間太長又會使筆根膠質化開,變成"掉毛筆"。

為了掌握開筆的時間,陳紅可下了不少功夫,先買了十來支市面上便宜的大路貨回來練手,這些毛筆發揮完作用後,陳紅也就出師了----無他,唯手熟爾。但凡是陳紅為陳凱歌開的筆,無一不是控制得恰到好處。

成了開筆高手後,陳紅又發展成為了潤筆高手。潤筆也是寫字前的必要工作,絕不可以一拿筆就沾墨寫字,若不經潤筆即書,毫毛經頓挫重按,會變得脆而易斷,彈性不佳。必須先用清水將筆毫浸濕,隨即提起,然後將筆倒掛,至筆鋒恢復韌性為止,大概要十來分鐘。

潤筆之後,就是陳凱歌的練字時間,陳凱歌寫字的時候,陳紅也隨時注意著陳凱歌的動作,一旦有陳凱歌用完擱在邊上的筆,陳紅就又有事情做了。因為寫完字之後必須立即洗筆,墨汁有膠質,如果不馬上洗掉,筆毫干後就會與墨、膠黏合,再用時就化不開了。

老是看陳凱歌練字,陳紅慢慢也就受了影響,閑暇的時候,也會攤一張紙隨心所欲地寫寫劃劃。沒有陳凱歌那樣的功底,陳紅起先寫的字有點慘不忍睹,陳凱歌看著陳紅的大作,覺得臉上無光,索性就擔任了陳紅的書法老師,將自己這多年的書法心得一一相授。

根據陳紅腕力不足手勁也不大,捏不住大筆的實際情況,陳凱歌最後幫太太確定了她練書法的主攻目標----蠅頭小楷。陳凱歌自己是比較偏愛用大字楷行筆,寫字的風格也以端正豪放為主,缺憾就是應付不了小筆,寫小楷和小行是弱項。自己練不了的,正好適合太太練,將來夫妻倆雙筆合璧,多般配。

陳凱歌專門託人從北京寄來一套碧雲軒的蠅頭小楷筆和一刀專練小楷的棉連宣紙,那陣兒,兩人可謂是雙宿雙棲。在陳凱歌不遺餘力地指點下,陳紅很快就上道了,短短三個月,就能捏著極細的小楷筆寫出黃豆大小的小楷,雖然距離蠅頭還有點距離,但在現在這個年代,在女藝人裡,絕對是獨一份兒了。

隨著陳紅的小楷越來越漂亮,於是就有了跟陳凱歌同紙獻藝的資格。家裡的親戚們都巴不得弄幾張陳凱歌寫的中堂,所以,陳凱歌用大楷或大行寫完以後,落款的任務就交給了陳紅,陳紅捏著蠅頭小楷筆,娟秀地落上日期和真趣書齋,陳凱歌再端正地蓋上自己的書法專用印章。

後來拍攝《無極》的時候,片頭的"無極"兩個大字,就是陳凱歌的佳作,而隨後的演職員表,則是陳紅一揮而就的作品。

一家四口,行楷顏柳

隨著兒子在美國長大,陳凱歌和陳紅終於也在美國安下了自己的家。在美國買了房子後,新家裡自然也是必不可少要有個書齋的,只是,美國的書齋被設在了寬敞的地下室裡----陳凱歌是個不喜歡雷同的男人,所以,既然國內的書齋在頂樓,那麼美國的書齋就乾脆安在地下,這才有截然不同的味道。

在美國的書齋裡陪陳凱歌的,除了陳紅還有兩個兒子。因為當兩個兒子開始握著鉛筆學習寫英語單詞的時候,陳凱歌給他們預備的小號毛筆也正式上崗----在陳凱歌看來,毛筆書法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一定要一代一代傳下去。

陳凱歌給兒子們準備好了臨摹的描紅繪本,上面鋪上很薄的白紙,讓他們從臨摹入手。雖然只是最基本的發蒙描紅,但陳凱歌的目光卻早已放到了更遠----給兩個兒子的繪本,是不一樣的,雨昂臨摹的是顏體,飛宇專攻的是柳體,家裡四口人,行楷顏柳,各有所長,互補互益,這比起四個人的字如一個模子拷出來的要有趣得多。

兩個兒子慢慢練出了點模樣後,每晚於是就有了新的集體活動......

一家四口吃完晚飯,一起步入地下室書齋,一人佔據一張書案,陳凱歌隨口吟出一首詩,於是便各自開始忙活。寫完了,一字排開掛起來,大家坐在一起點評比較,挑出當晚公認寫得最好的一幅保留下來,落選的其他三幅就塞進碎紙機。小孩子都是不服輸的,為了儘可能多地留下自己的作品,一有空,不用陳凱歌監督,自己就主動去書齋練書法了。

這些變化是在陳凱歌意料之中的,他從不覺得教孩子練書法是一件很繁瑣甚至需要使用強勢手段的事情,因為只需要利用孩子的心態巧妙地安排,就讓孩子自己比賽般地投入書法練習之中。一踏上通往地下室的樓梯,一股優雅的墨香若有若無地縈繞著,這種感覺,實在是非常滿足和快樂。

兒子放假的時候,一家四口會在國內旅遊,目的地並不是什麼名勝景區,而是一些最負盛名的筆墨紙硯產地。好宣紙要經歷108道工序,且歷經百年不黃不蠹、好墨錠呵氣可成墨、好硯臺嚴冬不結冰的有關筆墨紙硯的故事已經徹底激起了兩個孩子對這些古老好玩意的興趣,他們最盼望的,就是想去這些好東西的原產地,看看、瞧瞧、找找有沒有最適合自己用的筆墨紙硯。

雨昂寫過這麼一篇日記,名字叫《看宣紙》:在宣城涇縣的一家宣紙作坊參觀,作坊內工匠正在水泥砌成的池子裡用竹帘抄紙,滿池的青檀和稻草配成的紙料加了楊桃籐汁等藥料,雪白一片,工匠手持竹帘熟練地將竹帘蕩入池中,再輕輕抄起,屋外用水作動力的木碓反覆舂搗青檀皮料之聲,有如遠古的鼓聲在耳邊身前伴奏,工坊內高二丈長十數丈晒紙炕牆內燃起火來,工坊內漫起一片紙漿的清香......

而在肇慶市東部爛柯山的老坑、麻子坑和宋坑,兩個兒子幾乎是一寸一寸地搜索自己眼前的地面,不時在地上翻找挖掘,希望能翻出一塊自己中意的硯石。雖然最後沒什麼收穫,只能遺憾地隨手撿了兩塊普通的硯石,但經過當地匠人的一番彫琢後,一塊做成了蝴蝶狀,另一塊做成了蘭花狀,兩個兒子也愛得不得了,從此以後這兩塊硯臺就成了他們的專寵,誰也不讓動,視若拱璧。

就這樣,書法從一種愛好變成了陳凱歌一家的一種生活習慣,跟吃飯一樣,少了就覺得心裏缺點什麼。《梅蘭芳》拍攝了16個月,可就在這16個月的繁忙與忙碌中,每天晚上,在陳凱歌的房間裡,夫妻倆依然會鋪上一張好宣紙,合作寫上一幅字,依然是老規矩,陳凱歌寫大行大楷,陳紅補蠅頭小楷。

在劇組,陳凱歌隔幾天就會收到一封美國寄來的航空信件,雖然網路已經非常普及,但夫妻倆和兩個兒子依然保持著原始的書信往來的聯繫,而這些書信,也全都是毛筆寫就。夫妻倆共執一支硃筆,在兒子寫得好的部位加上紅圈,再給他們寄回去,當作是對書法作業的點評。

將書法這種古老的傳統文化變成家裡人人參與的興趣活動,練出一筆好字、陶冶自身身心的同時,提升了修養,也增進了感情,且更顯出一股書香門第的雅緻味道,很好----酒香茶香不如墨香......


来源:《意林》雜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