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傳承數千年的文化蘊含(組圖)

發表:2010-05-09 23: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論語》記載了孔子高超的射術

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圖》復原圖

古老的岩畫也是一種特殊的"武功秘籍"

舉手投足,風生水起

呵呼吐納,氣貫週身

中華武術,源自人類攻擊自衛本能,但又遠不止是拳腳打鬥的蠻力比拚。

千百年來,一脈傳承而來的拳械套路、功法理論浩若煙海,多得難以數清。

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

每一個動作,都需要調動週身每一根神經去努力感受。

每一個武術門派,都有著一段傳奇曲折的歷史。

縱觀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家,還沒有哪一種傳統搏擊技巧,具有如此豐富的技術理論體系;也沒有哪一種搏擊技術,具有中國武術這樣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當一個初習武藝者面對博大精深的武術時,常會有高山仰止、不得其門而入之感。於是,傳說中的習武秘籍就成為進身武林的不二法門。

習武秘籍,也就是人們俗稱的武術功法及兵器演練圖譜,它是記錄中華武功發展歷史的珍貴資料。可是,它究竟出現在何時?在漫長的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它又是如何傳承至今的呢?

位於上海的中國武術博物館,是中國唯一一座武術專業博物館,館藏數百件古代兵器文物和文獻典籍。根據研究人員蒐集的編目,較早記錄武術技法的書籍是東漢班固所著《漢書》。《漢書·藝文志》「兵書」類的「兵技巧」部中介紹了武術,共有13家、199篇。其中「手搏六篇」、「劍道三十八篇」、「蒲苴子弋法四篇」是對漢代武藝的專門介紹。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專著原文都已亡佚,僅有篇目名稱。但從標題名稱來看,可以明確判斷是較早的武術技巧專著。

但武術早在漢代之前就已經起源了。武術的本質是攻擊,這是人類的天性,為了獲得食物、保護自己,攻防能力是必須的。這也是武術的源頭。但是本能還不是武術,只有當本能變為自覺,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強化自己的攻擊技能時,武術才開始萌芽。

拋開文字的歷史,武術起源的證據在更早期的岩石上。

雲南滄源岩畫,真實記錄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代先民的戰爭和狩獵場面。畫面構圖疏密相間,錯落有緻,人物造型古樸,用鐵礦石粉末和動物的血液混合塗染,色彩呈暗紅色。根據學者的解讀,這些岩畫描繪的是原始部落時期狩獵、戰爭和祭祀場面。

廣西、新疆、青海等地也陸續發現一些類似的岩畫,年代上起新石器時代,下至商周時期,跨越年代可謂久遠。雖然圖畫兼有慶典、祭祀等功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打鬥人物形象,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承擔著教授部落內部成員狩獵和攻擊技巧的功能,堪稱最原始的武功秘籍。

武術最初的發展,與軍事國防是分不開的。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武術則被賦予更多道德教化內容。

商周時期冶金技術成熟,兵器戰具大量出現,包括戟在內的五種長兵器,是當時軍隊配備的常規武器。興兵打仗也開始採用車戰方式,這對士兵的武藝提出新的要求。首先由弓箭手發起進攻,待雙方逼近,則揮舞矛戈殳戟,近距離搏殺。因此,駕車、射箭技術,使用長兵器的力量和技巧,都是士兵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在武術史研究者看來,古代兵器包含豐富的技巧信息,也是反映那個時代武術發展狀況的軍事武術秘籍。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武術漸漸脫離純粹的軍事範疇,被賦予更多道德教化內容。

春秋末期的曲阜縣城,一所學校的門口,一群學生正在練習射箭。當他們的老師走出大門,拿起弓箭時,立即引來許多百姓的圍觀。這位身材高大的老師,就是孔子。孔子的學堂開設科目很是特別,不僅重視詩文寫作,也注重武藝和藝術教育。學校裡教授六個科目,分別是禮、樂、射、御、書、數。統稱為「六藝」,其中有兩項屬於軍事武藝內容。射,是射箭技術。御,是駕馭戰車的技術。

在孔子看來,射箭不僅是武藝,還是培養禮儀品德的重要內容。《論語》裡孔子曾經說,君子不會輕率與人爭鬥,如果一定要爭高下的話,那就射箭比武吧!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先對立行禮,表示禮讓,然後開始比賽。不論輸贏結果如何,比賽結束後,兩人對飲一杯酒,以示禮貌。孔子認為,君子之爭,輸得起比贏更重要,應始終保持人文禮儀和君子風度。孔子寓禮於武的教育思想,是漢字武的最佳闡釋。

中國武術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呈現出注重內涵的哲理化趨向。《吳越春秋》記載了最早闡述擊劍理論的武術名篇,這就是人們熟悉的越女論劍。

越女是春秋時期一位隱居江湖的劍俠。范蠡奉了越王勾踐之命,聘請她擔任軍中武師。兩人行走途中,一位名叫袁公的白髮劍客擋住去路,揚言要打敗越女。於是范蠡親眼目睹了一場頗富武俠意味的比武。

兩人以竹枝代劍,越女先是退守,後來猛然一招擊中,袁公自知不敵飛身上樹遁走。來到越國都城,越王勾踐向她請教劍法,越女娓娓道出自己的擊劍之道。她說:「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猛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

越女論劍堪稱世界範圍內最早的武學理論名篇,但是對於一個初學者,這篇文章的缺陷也是明顯的。因為史學家對於武藝本身的細節描述過於簡略。這或許是由於漢代之前的文字,大多是寫在竹簡上的,窄窄的竹片限制了插圖形式的表現。

那麼漢代時,到底有沒有圖文並茂、我們所熟悉版式的武功秘籍呢?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一批距今兩千多年、西漢時期的帛畫,震驚了學術界。當考古工作者將這幅殘破的帛畫拼貼一起的時候,立即被畫面中數十個形態各異的人物所吸引。他們衣著各不相同,有的高舉雙臂、引頸向天,有的俯身弓步,酷似武術中的馬步站樁。

這幅帛畫長約100厘米,高40厘米,分上下4層,每層11人,共繪有44個人物。其中男、女、老、幼均有,或著衣,或裸背,均為工筆彩繪。仔細查看,除個別人物使用器械運動以外,多為徒手操練。

依稀可辨的文字圖注彌足珍貴,由此揭開這幅帛畫的廬山真面目。圖注文字一般位於每個人物旁邊,這與後世武術古籍的版式相似。文字內容都與鳥獸動物相關,涉及鷂、鶴、猿、猴、龍、熊等八種。

專家們最終的研究結論是:這幅帛畫是一種先秦健身術的圖解教材,名為導引術。

莊子曾對此有過記載:吐故納新,熊經鳥伸,導引之術。導引健身術,是一種模仿動物體態,注重調整呼吸的健身體操。古人的健身觀念認為,有些動物具有長生不死的本領,人們模仿這些鳥獸的動作姿態,就可以達到舒展經絡長生不老的目的。

考古專家因此將它命名為導引圖,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圖解健身文獻,也被武術史研究者譽為最古老的導引健身秘籍。而中國武術的一大特色,是健身與技擊兩方面並重。武術不僅僅是打沙袋和鐵砂掌,還有更多舒活筋脈的養生內容。健身和技擊就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無法截然分開。

因此有人說養生術和武術是同源而發展異途。象形拳,是古代武術家最為獨特的發明。傳承至今的種種奇特拳法,如猴拳、鶴拳、虎拳、螳螂拳,都是源於像形觀念,與馬王堆導引術有著很深的淵源關係。

這正是中國武術與其他國家傳統技擊術的最大區別,也是武術傳承數千年而不衰的魅力源泉。

時光之輪向前運轉,越過了戰火頻繁的三國魏晉南北朝和短暫的隋朝,直至大唐盛世。

通過這一時期石刻造像、兵器甲冑等出土文物我們可以看到,軍事武藝已得到長足發展。但令人遺憾的是,也許是由於沒有受到重視的緣故,導致武學文獻專著散失無存,無跡可尋。

不過唐代時,許多武術招法出現在了詩辭歌賦當中。請看詩仙李白描寫書劍豪俠的千古名句:

仗劍行天涯,撫劍夜吟嘯。

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

萬里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出龍泉。

李白的詩句,散發著迷人的武俠浪漫氣息。

而武俠文學的先行者——唐代傳奇,也留下許多經典的魔幻武功典型,為後世神秘化武功秘籍開了先河。唐傳奇名篇《聶隱娘》,描述了一種神話般的所謂飛劍技藝。

聶隱娘掌握一種飛劍法術,她的寶劍是一種被施過法術的神劍,就像孫悟空的金箍棒一樣,可以縮成一隻彈丸大小,藏在髮髻中;要使用的時候,只需意念催動,彈丸就展開成一柄寶劍,騰空飛翔千里之外,瞬間斬殺敵人,這就是所謂的千里飛劍、取人首級的神奇武功。

宋元以後,中國武術發展完備,全面走向成熟。真正意義上的武術秘籍出現在明代,代表性著作有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武篇》,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俞大猷的《劍經》。

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流派及沿革,以圖文並茂方式講解動作特徵、要訣以及功法理論。但是書中語言樸實無華,與人們想像的神功秘法相去甚遠。

中國武術從遠古時代發端,至明清時期達到理論化系統化的成熟階段。

歷代熱愛武術的人們將自己的智慧心血融入其中,傳世的拳法圖譜、出土兵器和相關文物文獻,被譽為真實再現古代武術面貌的、看得見的武術秘籍。

但是有了武功秘籍,並不等於功夫上身。

外練筋骨皮,說的是這些硬功夫——鐵砂掌,金鐘罩,鐵頭功,種種令人眩目的抗擊打功夫,都在挑戰習武者身體的承受極限。而內練一口氣,說的是中國武術無處不在的氣。

有形的氣,在呼吸。聽得到、看得見。

無形的氣,則需要一點想像力。

人們常說的意守丹田,更形象的說法是用「丹田呼吸」。

但是中國武術的氣,又遠遠不止是呼吸。氣、穴位、經絡,是古代中國人對於人體的獨特認識,武術的功法理論體系由此構建。雖然人們看不見、摸不到,但是氣卻被公認為是武術魅力的源泉。一個比較接近事實的解釋,氣,是武術獨有的對於自己身體的感知訓練方法;套路,是將技擊攻防的招式連續演練的串聯編排。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可以說最好地概括了武術的內外雙修理念。

然而這些功夫學有小成,還只算得上是初入武林的新手。寫文章的人講功夫在詩外求,習武人講武德為行走江湖的頭等大事。

武術在今天已經被淡化了其原本單純的技擊攻防功能,而成為強健身體、提高修養的文化生活方式,但習武者對於功夫二字的追求卻一直沒有停止。

進入新世紀以來,人們對與武術的認識,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習武招式、套路的技術層面,也不滿足武俠小說渲染的神秘玄幻,而是希望理性的探求武術這一傳承數千年傳統體育的文化蘊含。

来源:大眾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