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中幾個有趣問題

發表:2010-10-09 20:5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手的第二個指頭為什麼叫「食指」? 

大家都知道手的第二個指頭叫「食指」,這和拇指、小指、中指的命名似乎有些區別,與食指的大小、位置無關,卻從字面上看來與食物有關,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食指最早還真的和吃有關,但可不是吃手指的意思。古人習慣用這個指頭試探湯水、食物的冷熱、味道,然後放到嘴裡吮一下,古人 這樣做並不奇怪,因為上古時代的人們可是用手直接抓起東西來吃的,因此,古人專門將這個手指稱作食指。之所以選擇食指來做這個工作,也許是因為相對於其他手指來說,食指較為靈活,嘗起食物來非常方便的緣故吧。

說起食指,還有段有趣的故事。春秋時期,鄭國貴戚子公(公子宋的字)的食指每次若有跳動,第二天必嘗異味。他出使晉國,食指大動, 便吃到了石花魚;出使楚國,食指大動,就吃到了天鵝肉;後來吃到合歡橘之前,也是食指大動,屢試不爽。依此看來,食指與食物之間還真是有著深厚的淵源。

荷包很鼓就是很有錢,古人的荷包就是指錢袋嗎?

常說某人荷包鼓了,是指錢袋滿了(發財)的意思,荷包的這種意思與其功能有關。

荷包,是指佩於腰間的一些囊、帶或裝飾小品,原來是宮廷貴族佩戴的飾物。因其色澤艷麗,加上刺繡精緻美麗,博得了人們的喜愛。一件 精美的荷包,從形式、紋樣、繡工到配線、布色,都經過了精心構思、精心施藝,傾注了製作者的情感和心血。後來荷包還成為身份、榮耀的標誌,清代皇帝曾以繡 荷包為獎品頒賜群臣、侍從,以示恩寵。

隨著民間刺繡藝術的發展,荷包逐步向民間普及,主要功能是在喜慶之時作為禮品饋贈親朋好友,或是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再者就是敬獻神佛以表虔誠之心。

荷包不僅是藝術品,還具有實用功能。主要是盛儲隨身使用的小物件和香料。根據內盛物的不同,演變出了很多種荷包,如錢荷包、香荷包 (又稱香囊或香筒子)、針線荷包、煙荷包、扇袋、眼鏡袋、扳指兒袋、鑰匙袋、手帕袋及其他刺繡佩飾等。錢荷包的功能跟現在的錢包很類似,因此用荷包很鼓來 比喻有錢是很貼切的。

像棋是中國人自創的,國際像棋與中國像棋有關係嗎?

《楚辭·招魂》有句云:「菎蔽(用於六簙棋的竹製籌碼)像棋,有六簙些。」這大概是「像棋」一語最早的記載。但這裡的像棋是指用象牙做的六簙棋棋子,與現在所說的像棋並不是一回事。

像棋的發明,可能是在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著有《像經》一書。他很得意自己的這部著作,因此招來百官,親自給他們講解,並命人作 注。可惜這部書早已失傳。從時人和後人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約略窺知它是一部講棋道的書,《隋書·經籍志》中將它列於兵書類,和《棋勢》、《雜博戲》等書並 列,也可以證明這點。明朝正德、嘉靖年間的學者楊慎在《丹鉛總錄》中說:「周武帝《像經》有日月星辰之像。」也就是說,「像戲」是取像於日月星辰的。那 麼,它是如何演化成後世的像棋的呢?

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這是印度人加工的結果。他認為,北朝像戲有象徵日月的棋子,也有類似中國像棋「將」、「帥」的棋子;五代、北 宋出現的「炮」,他認為最初是表示飄忽不定的彗星的棋子。這種棋戲傳入印度後,在約7世紀時(中國初唐時期)演變成戰爭遊戲;「像」、「馬」、「車」、 「兵」四種棋子,是當時印度軍隊的組成部分。經過印度人改造的像棋一面傳回中國,一面經波斯、阿拉伯傳入歐洲,衍生出中國和西方兩大象棋體系。

唐代像棋,已經接近現代像棋的形態;到了北宋,規制多變;南宋以後,逐漸定型,此時的像棋已離最初的日月星辰之像越來越遠。但是, 印度、阿拉伯和歐洲人似乎沒有忘記它的天文學含義,都把像棋用於占星術。13世紀的一首拉丁詩,曾把星相符號賦予國際像棋的每一個子。雖然兩個像棋體繫在 後世的發展中有了很多差異,但其同出一源的標誌還是很明顯的:兵進不退、馬走日、像斜行、將帥或王一步一格等等都是它們的共同點。可以說,國際像棋是東西 方文化交流的產物,它凝聚了人類共同的智慧。

筷子是中國人的傳統,古人一直都是用筷子吃飯的嗎?

一雙筷子妙用無比,很能表現中國文化以簡御繁、以少御多的個性。但上古時人並不用它吃飯。《禮記·曲禮上》講到請客吃飯時,說: 「共飯不澤手。」「澤手」,就是雙手摩擦發熱而出汗的意思。這怎麼講呢?唐代經學大師孔穎達的註解是:「古之禮,飯不用箸(筷子),但(只)用手,既與人 共飯,手宜絜(潔)淨,不得臨時始捼莎(兩手相搓)手乃食,恐為人穢也。」原來上古時的中國人和現代的阿拉伯人一樣,是吃「手抓飯」的,並不是使用筷子作 為餐具的。吃手抓飯,使古人養成了飯前洗手的習慣。《管子·弟子職》說:「先生將食,弟子饌饋,攝衽(衣袖)盥(洗手)漱,跪坐而饋。」意思是:先生要吃 飯了,弟子要準備好食物,然後洗手漱口,跪坐著吃。《左傳·昭公二十年》也記載說:「華亥(宋國大夫)與其妻,必盥而食。」

阿諛奉承也叫做「拍馬屁」,這是為什麼?

生活中,我們常常把某人對他人諂媚奉承的行為稱為「拍馬屁」。關於「拍馬屁」的來歷,還真有幾種有趣的說法,都與蒙古人的習俗有 關。一是說蒙古人有個習慣,當兩人牽馬相遇時,應該在對方馬的屁股上輕拍一下,以表示尊敬。二是當蒙古族好騎手遇到難以馴服的烈性馬時,就會拍拍馬的屁 股,這樣會使馬感到舒服,騎手即可乘機躍身上馬。三是蒙古人愛馬。如果馬肥壯結實,兩股必然隆起,所以見到駿馬,蒙古人總喜歡拍著馬屁股稱讚一番。由此可 見,這個詞語本來並無貶義。然而,這些禮節和習俗成了趨炎附勢者諂媚奉承的方式。當他們看到權貴策馬而來時,不管其馬優劣如何,都會爭著拍馬屁股恭維一 番。因此後世就視「拍馬屁」為巴結討好、阿諛奉承的同義詞,貶義色彩甚濃。

来源:新民晚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