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之謎刺激太空探索

發表:2010-10-15 21:4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近日,一種蝙蝠成為「全球網路紅人」,這種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被發現的新物種名為管鼻果蝠,由於它的長相酷似《星球大戰》中的尤達大師而迅速竄紅。有人說這恰恰體現了人們對神秘事物永不倦怠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發展到極致就是人類對外星人的無限遐想。路透社前不久進行的一份全球民調顯示,全世界有1/5的人相信有外星人。正因為如此,好萊塢巨製《阿凡達》雖然本質上講的是「釘子戶大戰拆遷隊」的故事,但用數億美元打造的外星人、外星生命和外星環境仍然征服了全世界。也正是由於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關於外星人的故事不絕於耳。從美國退伍軍人到聯合國科學家最近都被牽連其中。有人說,只有外星人才能滿足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所有想像,而一名中國天文學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人類對外星人之謎的探索,實際上是對人類在宇宙中位置的思考,這也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動因之一。

全球1/5的人相信有外星人

10月4日,美國福克斯新聞報導稱,天文學家在距離地球20萬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顆類地行星,這顆行星被命名為Gliese 581g,有類似地球的大氣層,也可能有液態水存在。這篇報導引述美國加州聖克魯斯大學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沃特格爾的話稱,該行星擁有智能生命的概率 「幾乎是100%」。這是最近世界天文學界發現的第二顆可能有外星人居住的類地行星。去年底,美國科學家宣稱他們發現了一顆表面3/4由水面構成的「超級地球」。對於新的發現,美國射電天文學家肖斯塔克卻表示,並未收到來自該行星的任何生命信號。他說,由於距離遙遠,即使有這樣的信號傳來,人們聽到的也只能是來自20萬年前的問候。這位負責一項搜尋外星智能生命信號研究的天文學家雖然也相信外星人存在,但他認為,搜尋外星生命信號是一項漫長而艱鉅的工作,也許永遠都不能成功。

實際上,有關外星人的報導常常出現在各國最「正經」的媒體上。英國《每日電訊報》9月27日報導稱,多名美軍退伍軍人在華盛頓召開新聞發布會,披露外星人曾經滲透到英、美核導彈基地。在新聞發布會上,美國前空軍上尉薩拉斯說,他曾親眼目睹了出現在蒙大拿州馬爾姆斯特羅姆空軍基地上空的不明飛行物,隨後軍事基地中的導彈發射系統幾乎全都出現了故障。這些人稱,他們站出來打破幾十年的沉默,是想讓人知道外星人長期以來都在拜訪地球的事實。

德國《圖片報》5月13日稱,美國宇航局1977年發射升空的「旅行者2號」探測飛船如今已飛抵太陽系邊緣。從上個月開始,「旅行者2號」突然從距地球86億英里遠的太空傳回了一些專家無法解碼的數據信號,令太空專家們大感困惑。德國天文學家哈特威格·豪斯多夫等人認為,「旅行者2號」發回了一些無法破譯的信號,很可能是外星人通過「旅行者2號」嘗試和地球人進行聯絡。

9 月末,眾多國際媒體都刊登了一條「驚人消息」:聯合國將任命馬來西亞女科學家馬茲蘭·奧斯曼為首任太空大使。這位女大使將肩負代表地球與「天外來客」接觸的重擔。但第二天這一消息被聯合國闢謠。不過,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刊登了一位讀者來信稱,「儘管消息最終被證明並不屬實,但這一消息引發世界共鳴卻表明,人類普遍渴望真的擁有這樣一個大使作為代表,一旦與外星人接觸,可以為地球人代言。」該讀者建議,不妨弄假成真,反正總有一天用得上。

路透社今年4月的一項全球調查結果顯示,全世界平均有20%的人認為外星人確實存在,而且就以人類的樣子存在於我們中間。這項調查覆蓋全球22個國家的 2.3萬名成年人,其中超過40%印度人與中國人相信外星人以人類的模樣生活在我們中間;相信外星人藏身於地球的男性多於女性,比例分別為22%與 17%,持此觀點的人分布於各收入階層。

外星人的傳說甚至引發宗教人士的興趣。《探索新聞》雜誌9月的一期稱,梵蒂岡高級神職人員康所馬諾主張,人類應積極主動地與外星人建立聯繫,以至建立某種形式的同盟或外交關係,他甚至憧憬有朝一日能代表上帝和教廷,給外星人施洗,勸說他們加入天主教,因為「外星人想必也有靈魂,他們也應該需要信仰和上帝的拯救」。

人類苦等外星人來電

人類對外星人的興趣古已有之。在許多古代文明中,都有來自外星生命的傳說或傳說痕跡,但這些傳說大抵都如中國神話中「嫦娥奔月」一般,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近代以來,一些學者,如瑞士學者豐塞卡的《眾神之車》,將人類古代文明中許多痕跡都歸功於外星人,曾引起過廣泛的爭議。19世紀,一些科幻作者開始大量撰寫外星人題材的科幻小說,在這些小說中,外星人往往被塑造成科技水平遠勝過地球人的「超人」。由於這種外星人的形象深入人心,還鬧出了社會事件:1938 年10月31日,美國CBS廣播公司播出廣播劇《火星人入侵地球》,結果被聽眾誤以為新聞直播,造成美國大範圍的社會恐慌。

二戰後,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發展,人類對外星人的看法也更「平等」。外星人入侵的話題仍不時出現,但另一類「善良外星人」應運而生,他們熱衷於與地球人接觸,尋求溝通和理解,如《火星叔叔馬丁》和《E.T》這樣的片子開始引起廣泛關注。進入21世紀,人類成為入侵者,外星人反而成為受害者的科幻作品也開始出現,引起轟動的大片《阿凡達》就是典型。

許多大國專門為瞭解開外星人的謎團進行各種探索。許多國家從開始進行宇航探索之初就認為,人類應該主動尋找外星人。自1962年以來的40多年間,美蘇及俄羅斯先後向火星發射了34個各類探測器,探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跡象。1972年,美國發射「先驅者10號」無人飛船,飛船上攜帶一塊刻有人類向外星人問候話語、並標明地球位置的鍍金鋁板,這是人類第一次嘗試主動與外星人聯繫。1977年和1978年,美國先後發射「旅行者1號」飛船,攜帶一張鍍金唱片,用各種語言向外星人致以「來自行星地球的問候」,還錄製了90分鐘地球各種聲音集錦 (包括中國古琴曲《高山流水》)。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以及美國總統卡特對外星人的致辭也錄製在上面。如今兩艘「先驅者」業已報廢,兩艘「旅行者」雖超過使用年限,卻仍在太空繼續履行探索外星人的任務。

美國、法國、蘇聯等都曾設置過研究和探索外星生命的專門機構。由於相信外星人會發射無線電波,許多科學家寄希望於大功率射電望遠鏡基陣可以創造奇蹟,各國大型射電望遠鏡多數都被賦予「接收並分析外太空疑似生命信號」的功能。上世紀60年代,蘇聯就利用射電望遠鏡發出了人類給外星人的第一封電報,共有3個詞:和平、蘇聯、列寧。2007年,美國航宇局啟動擁有42個天線陣列的「艾倫」龐大射電望遠鏡群組,用於捕捉外星人的電波信號。

很多科學家認為,發現外星人只是時間問題,在科學家已知的100多個類太陽系中,有一半含有與地球類似的星球,它們很可能也會孕育生命。這樣的星球中,離地球最近的約幾百光年距離,而這只是浩瀚宇宙的一小部分。

探索外星人也是探索自己

對外星生命或外星人,人類一直是期望和恐懼同時存在。聯合國《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包括月球與其他天體活動所應遵守原則的條約》中,第9條規定,應「防止地外物質的引入,令地球環境發生不利變化」。上世紀70年代,天文學家艾倫·哈內克在著作中,把人類和外太空事物接觸分為三類,第三類接觸即「目睹一個有生命的外星個體」。從此,「第三類接觸」就成為人類和外星人交往的代名詞。今年 4月,英國科學家霍金宣稱,從理論上說,外星人的確存在,但他警告「最好不要跟外星人說話」,因為人類和外星人的接觸也許未必那麼美好。

不過,人類對外星人的興趣總能超越恐懼,推動人類邁向太空的腳步。今年4月,美國宣布以火星探索為重點的新空間計畫幾個小時後,歐洲空間組織ESA在巴黎也宣布了它的未來計畫———要在今後20年內登陸火星。對於美歐等國發起的登陸火星的計畫,德國雷根斯堡大學天文生物學家施德特表示,以前人類曾猜測月球是外星人居住地,後來月球探索儘管證明這並不可能,但並沒有讓人類的夢想破滅,現在許多人把希望寄託在與地球環境更近似的火星上面。「我們倒不是認為火星表面會有某種形式的生命爬來爬去。但是我們認為,在火星上發現生物的可能性非常大。」

英國《經濟學家》雜誌10月7日的文章稱,50多年來人類付出極大代價,進行了一系列複雜艱鉅的項目,力圖尋找外星智能生命的痕跡並與之建立聯繫。雖然迄今毫無實質性收穫,但人們對勞民傷財去做這樣的事,並沒有很大的爭議,因為大多數人不願意在宇宙中孤獨地生存,渴望找到太空中的夥伴,哪怕再遙遠都好。文章稱,人類並不是僅僅熱衷於太空交友,從現在地球文明發展來看,地球總有一天將不勝負荷,人們都在期望,適合外星人居住的星球可能同樣適合人類居住。

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幾千年來,人類神話傳說中經常出現神仙的身影。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開始利用射電望遠鏡去尋找地球以外的文明信號。實際上,從整個地球來看,人類覺得自己比較孤單,認為這麼大的宇宙怎麼會沒有外星人,希望能找到它們,能夠擺脫自身的孤獨感。另外,人類還希望通過和外星人接觸,學習它們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促進地球文明的飛躍,改變自己的封閉局面。但也有很多人覺得,外星人離我們太遠,不可能來到地球。

從人類歷史來看,很多夢想開始都顯得虛無縹緲,但有一天實現後才覺得意義深遠。以前人類想像外星人就在月球上,所以對登上月球充滿想像,儘管到上世紀初包括科學家在內的很多人都覺得登上月球是不可能的事,但1969年人類就實現了登月。人類對外星文明的探索有很大意義,很多太空探索的發現都可以應用在地球上。比如醫院的急診監護室,就利用了宇航員處在封閉空間的原理。人類對外星人先進通訊、運輸手段和無盡能源供應等的想像都折射出人類的困境,也刺激著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對外星人之謎的探索,使人類的宇宙觀發生很大變化,過去人類只看到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國家這樣很小的範圍,如今人類的視野早已擴展到地球以外的無限宇宙,對人類的自信心也是一個激勵。

来源:環球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