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追溯中國通脹的根源(圖)

發表:2011-06-13 13:1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3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通貨膨脹已成為當下中國的首要話題之一,也幾乎人人都能給出一番解釋,例如貨幣超發、「輸入性通脹」、「結構性通脹」等等。但6月10日,在青島舉辦的FT中文網國際金融高峰論壇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教授,卻對中國通脹成因做了一番別有新意的解讀。

周其仁認為,可通過兩個角度認識通脹,一個是物價角度,一個是貨幣角度。物價角度觀察通脹,只能看到現象,最終找不到根源和解決辦法,相應地,如果以管控物價作為應對通脹的措施,最後不但不會實現效果,還會顧此失彼。他引用已故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的話說,通脹是一種貨幣現象,應該從貨幣的角度來認識,也應通過貨幣的途經解決。

也許是因為別國經驗過於遙遠,周其仁直接用中國經驗做例證——20世紀60年代初陳雲治理通脹的歷史。當時受「大躍進」影響,中國貨幣投放過多,陳雲的解決辦法是以「伊拉克蜜棗」、高檔糖等商品供應市場,回收過量貨幣,解決通脹。「這說明,不論是什麼制度,貨幣和物價的聯繫是很穩定的,這為我們今天如何處理通脹提供了思路,」周其仁說。

那麼,央行為什麼、在什麼情況下會多發貨幣呢?周其仁認為,在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通過前,央行超發貨幣的主要原因,就是央行常常被迫向財政透支。1995年,朱鎔基進行整頓,再也不允許通過基礎貨幣供應來解決財政不足問題,中國貨幣才走向穩定。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老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來。對外開放後,中國利用勞動力和資源成本低的優勢,大量出口,中國要利用這個優勢,保持出口導向政策,就希望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但如何在匯率穩定的同時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穩定?「這兩年的挑戰和衝突就是這麼來的,」周其仁說。

要保持匯率穩定,央行就不得不動用基礎貨幣來干預外匯。「在某種程度上,匯率制度變成了中國的發鈔制度,」周其仁說。正是由於這個理由,他將演講的標題定為《貨幣是一種制度安排》。因為制度性原因,央行不得不以基礎貨幣來維持匯率穩定,於是通脹就無法避免。而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要讓人民幣大幅升值,而是要改制度。周其仁認為,本質上是要通過財政解決,「把真金白銀放進去」,而不要用基礎貨幣。

周其仁說,「人民幣幣值穩定和人民幣匯率穩定之間,如何做好權衡,希望能在‘十二五’期間解決此問題,解決方式可以漸進,但一定要解決,因為幣值對所有人都有影響。」他還略帶諷刺地說,解決方法之一是財政發行「穩定匯率債」,「尤其要讓那些反對人民幣升值的人多買」。

在周之前的演講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也提到,匯率已經成為中國經濟許多矛盾的一個集中點。而周其仁邏輯嚴密的推理,則引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政府的兩個目標(促進出口和抑制通脹)的實現手段發生衝突,應該如何抉擇,應當將哪些利益、或者哪些群體的利益置於優先考慮地位?這是周其仁的演講帶給聽眾的最大思考,或許也值得決策者深思。

来源:金融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