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浩然氣 千里快哉風

發表:2011-09-12 02:0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說起宋代大學士蘇軾,就不能不提起他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才華。他的詩詞,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的清新雅緻;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透過蘇軾的詩詞,我們可以觸碰到中國文人飄忽的衣袂,聆聽到中國文化舒緩的脈動。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是我最喜愛的兩句詞,語出蘇軾的《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原詞是:

「落日繡帘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這首詞上闋由新建之亭及亭前景象憶及早年在揚州平山堂見到的山光水色。由此及彼展開思路,對先師的懷念,對快哉亭前風景與平山堂前風光相似之觀感,還隱隱透露今日詞人遭厄運與當年醉翁受挫。下闋寫亭前所見長江景觀。所以全篇之要旨在下闋。其以「風」為線索,突出浪中「白頭翁」形象,「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兩句更是突出地刻畫了一個不怕風吹浪打出沒於浪濤之間的老船工的形象。蘇軾此詞,富於聯想象徵,寫景之中抒發心志,且筆力縱橫、氣勢磅礡,洋溢著一種悲慨清逸放曠豪邁的浩然之氣。

我喜歡詞最後這兩句,其實也是整首詞的亮點:「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大意是說:如果一個人胸中具備了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愜意的快哉之風!

「浩然氣」之說源於《孟子•公孫醜》:「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快哉風則源於《風賦》:「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

「浩然氣」可以說是蘇詞的精神底蘊,是蘇詞創作的情感生發。讀蘇軾的詞,往往給人一種「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的感覺,使人體會到他的確是因氣而生詞,藉詞以抒氣。

蘇軾天資超邁,學養深厚,卻政治失意,遭際坎坷,這是蘇詞中浩然之氣形成的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神宗元豐三年(1080)御史臺興「烏臺詩案」,蘇軾(45歲)被以「謗訕朝廷」罪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祐初,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政,起用於反對熙寧變法的舊官,蘇軾受到太后特別的器重,累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禮部尚書。但蘇軾又不贊成司馬光等盡廢新法,因政見不合,就主動請求出知杭州、潁州等地。高太后去世,哲宗親政,改元紹聖,罷「元祐黨人」,蘇軾於紹聖初年(1094)四月以「譏斥先朝」罪貶知英州,尚未到達貶所,八月又貶惠州,紹聖四年四月再貶儋州。在儋三年,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卒於常州。徽宗朝立「元祐黨人碑」(罪人碑),蘇軾碑上有名。高宗朝才得正名,贈太師,謚文忠。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蘇軾的仕途艱難而曲折,屢遭貶謫。這使蘇軾對政治與人生進行了全面的反省,在思想上緩入佛、老哲學作為對儒家信仰的補充。曠達虛靜,隨遇而安,而又桀驁倔強,不改正直的品性、濟世的初衷,坦蕩堂正,從而形成了蘇軾最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

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無數仁人志士以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氣,書寫了光輝燦爛的人生畫卷: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說,體現了儒家學子的高尚情操;文天祥的《正氣歌》云:「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岳飛的精忠報國;關羽的大義凜然;李白的不事高官權貴;李清照的「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都體現了與日月星辰同輝、與山川形勝同質的浩然正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