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松荷酒茶:重溫古人優雅情懷(組圖)

發表:2012-10-09 13: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琴棋書畫、梅蘭竹菊、松荷酒茶、劍玉扇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是古人把玩藝術、閑適生活的標誌,更是古人從容瀟灑精神品格的再現。本書擷取傳統二十種文化生活經典象徵進行考辨源流、品賞內涵,引導現代人進入古典優雅生活氛圍。

撫琴:高山流水與文人情懷

琴,亦稱古琴,以琴身多鑲以美玉為飾,或雲王母娘娘曾邀諸神撫琴於瑤池,故又稱瑤琴,是我中華最為古老的樂器之一。古人以琴棋書畫為四雅,而琴居其首;文人又終身與琴劍為伍,有「琴心劍膽」之稱。

關於琴的記載,最早見於《詩經》之首篇《關雎》,其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之句,然其出現則遠在《詩經》成書之前。據《史記·五帝本紀》「堯妻舜二女,與琴」,《禮記·樂記》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之記載。由此可知,早在堯舜時期,便有琴的存在,甚至有人將琴的發明人附會成神農或伏羲。

先秦時期,古琴主要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之演奏,「貫眾樂之長,統大雅之尊」,所以僅流行貴族階層。隨著雅文化的傳播擴展,秦以後流行於民間。

周代,等級森嚴,禮樂乃國家重典,十分莊重而嚴肅。《禮記·曲禮下》就有「士無故不徹琴瑟」之記載。時至春秋戰國之交,「禮崩樂壞」,奴隸制逐漸衰亡,許多宮廷樂師自謀出路,開始廣收門徒,傳授技藝,使琴藝傳入民間。孔子的琴藝,便學自魯國宮廷樂師師襄。《詩》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且終生「弦歌不輟」。後世文人士大夫傾慕仿傚,諸多賢士名人均長於琴藝,如三國時周瑜和諸葛亮,便都是精音律、擅鼓琴者。

古琴曾為交友之紐帶。據《列子》載,楚人鐘子期乃伯牙之友。伯牙鼓琴,鐘子期善聽之。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後世遂有「高山流水」之典,用以形容心靈相通之至美意境。

琴音亦可傳達愛慕之情。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相如以文章名漢世,而少善鼓琴,嘗客遊臨邛……相如且彈且唱:「鳳兮鳳兮歸故鄉,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艷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卓氏女文君竊從戶窺,心說(悅)而好之。夜亡奔相如,相如納之,遂成千古佳話。

詩人騷客亦將情感運諸筆端,以文字頌揚古琴之魅力。詩仙李白之「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將古琴之雄渾描寫得淋漓盡致;「纖手怨玉琴,清晨起長嘆」,又寫盡絕世美人的孤芳自嘆,寂寞懷春,琴思琴意,流露無盡感傷;「風吹緣琴去,曲度紫鴛鴦」,將浪漫禾農麗之情,寄予琴曲,感之甚深;名篇《長相思》之「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又道出柔情婉轉,枯腸寸斷,寄相思之情卻又因無人傾聽的悵然。

宋代民族英雄岳飛曾填《小重山》詞一首,中有「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之句,借瑤琴以表達自己欲伐金而不能,雖冠蓋如雲,卻知音難覓的惆悵。

篆刻:方寸之間大精緻

篆印之濫觴,當不晚於周代。當前所發現實物之最早者可確定為東周遺物,學界亦普遍接受「我國篆印源於春秋而盛於戰國」之論斷。篆刻藝術成熟,非一蹴而就,此前當有相當漫長的發展過程。商周時期普遍應用之甲骨文,即是以刀為筆,刻於龜甲獸骨之上而成,廣義而言亦可歸入篆刻藝術之內。河南安陽殷墟之中,亦曾出土過頗似當今印章之銅璽,且其字跡清晰,斑斑可考,亦可視為印章藝術之先河。

古人崇尚誠信,因而對作為誠信物證之印璽十分重視。其類型大致有四:

一曰官印,乃表權力身份之信物,如「勿(物)正官(璽)」便是。

二曰私章,可作為個人交易憑證,如「左盲」、「喬倚」等。

三曰成語印,多鐫儆語吉言,如「富昌」、「正行亡(無)私」等,多用以相互砥礪,或自明其志。

四曰肖形印,以刻人物、動物形象為主,圖形畫影以托物抒懷也。

先秦時期,古風猶存,等級觀念尚未嚴備,無論官印、私章,皆可稱「璽」,且樣式五花八門,美不勝收。而至秦漢時,專制制度正式確立,社會等級日益森嚴,「璽」成為帝王印章之專用名稱,其他各人之印信只能以「印」、「章」、「記」等名之,且尺寸、樣式亦有嚴格規定。

漢代時,篆刻印章興盛達到頂峰。考其原因,乃由於秦代實行「書同文」,廢六國古文字,獨行秦國創製的小篆字體,而晚出之隸、草、楷、行等諸字體,或未嘗出現,或未大行於世,故而篆文居官方正式字體地位,因而大盛。這與當今因楷書乃官方正式字體,一般印章皆以正楷字體刻之道理相同。另,兩漢時社會穩定,冶煉業和手工製作業發達,使得漢印藝術取得長足進展,水準空前,成為歷代篆刻家尊奉臨摹之良範。

至北宋時,書畫大家米芾等少數文人墨客開始參與印章製作,略顯文雅之氣;元代文人制印之風漸盛,趙孟兆頁、吾丘衍、吳睿又輩皆嘗試親自操刀,印章之匠氣漸脫;至元代後期,王冕首創以花乳石(又稱花藥石)為印材,而此前印料多為象牙、犀牛角,為需特製刻刀及用專門技巧方可彫琢。因花乳石質軟易刻,且價廉物美,以致自明代起文人治印之風大盛。

明代形成的篆刻流派,大致有文何派、泗水派、婁東派等。時至現代,最具影響者當屬吳、齊兩派。

吳派(海派)創始人吳昌碩。初學浙派,繼學鄧石如、吳讓之,融浙皖兩派之長,歸本秦漢,且喜籀文。以鈍刀入印,秀麗蒼勁,流暢雄渾。後有黃賓虹、陳師曾、潘天壽承之。

齊派(京派)創始人齊白石。早年受趙之琛、吳昌碩影響,後宗秦漢古風,篆法王莽《嘉量銘》、《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衰年變法,卓然屹立,自成一家。

執扇:入詩入畫入戲之飄逸

欲談扇文化,必先談扇子。扇子之用,起於遠古。可以想像,炎炎盛夏,烈日噴火,我們的祖先無奈之餘,為避煎熬炙烤,只得隨手取樹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以障日引風,故扇子最早有「障日」之名,這便是扇子的初源。

隨後,扇子不斷發展完善,種類日趨繁多。最早的文字記載,則有「成於商殷」之說。據晉崔豹《古今注》載:「雉尾扇起於殷世高宗。」雉尾扇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的羽扇,稱之為「障扇」,扇柄細而長,並非用來拂涼,而是一種儀仗飾物,由持者高擎為帝王蔽日障塵。後皇帝和高官出行的儀仗中,皆配有大障扇,以顯示其排場與威風。由此可見,羽毛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

於扇面題詩作畫之記載,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期。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有曹孟德與主簿楊修「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而《晉書·王羲之傳》中亦記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時有「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於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今浙江紹興蕺山街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

扇子折射出人的心理狀態。西漢成帝妃班婕妤曾寫過一首《怨歌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此處她借團扇表露受趙飛燕嫉妒排擠,恐受君王冷落的複雜心理。由此,古人便常以「秋扇」來形容婦人因年老色衰而見棄。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云「妾身似秋扇,君恩絕履綦」,實際上是在借題發揮,旨在抒發自己不被君王重用的失落心態。

古代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扇也一直是詩人騷客的一個重要題材。杜牧曾以「輕羅小扇扑流螢」來描寫少女們的活潑姿態和歡樂情緒;王建在其所作《調笑令》中以「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來描寫美人以扇遮面的悲涼心境;蘇東坡曾用「雄姿英發,羽扇綸巾」來描寫周瑜的風采。而《水滸傳》中所引「夏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的民謠,則用扇子反襯出貴族子弟不勞而獲、養尊處優的可憎面目,真可謂入木三分。

在文學作品中,扇子還可以承載悲歡離合,蒼涼苦恨。清初文人孔尚任曾寫成傳奇《桃花扇》,描寫明末貴族公子侯方域送秦淮名妓李香君「宮扇一柄」,「永為定情之物」,通過李香君與侯方域的戀愛故事,反映了在歷史變動的重要關頭,中華兒女高貴的情操和氣節。

香君地位卑賤,但品德高貴。她深愛方域之才華橫溢,風流倜儻;為了忠於愛情,她歷盡艱辛,捨身忘死。清兵南下,方域卻經不住功名的誘惑,降清而應鄉試,中副榜。香君堅持民族大義,憤而與之決裂,繼而出家,血染扇面,含恨而死。後由楊龍友點染,畫成桃花扇一柄。「白骨青灰長艾蕭,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興亡夢,兒女濃情何處消。」一把香扇,寄託著無數人的亡國之痛,流離之苦,可見扇文化內涵之豐富,意境之高遠。

来源:新聞午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