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權挺身 兩位改變美國歷史的婦人(組圖)

發表:2013-02-08 15:2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個是白人,生活在19世紀;一個是黑人,生活在20世紀。兩個世紀的兩個女人,一個為廢除奴隸制度,一個為取消種族隔離,皆為爭取人權、民權和種族平等挺身而出,以她們的正義感和大無畏精神去改變美國的歷史。

寫一本書發動一場戰爭的小婦人

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其南部仍是個蓄奴制社會。沒有自由的黑人被送到奴隸市場上拍賣。奴隸們在種植園當牛做馬。白人奴隸主們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不堪忍受奴隸生活的黑人紛紛逃亡。黑人聖歌裡唱道:「我不情願當奴隸,寧肯進墳墓長眠,我要享受自由,留在上帝身邊!」可奴隸解放的日子尚未到來,自由的生活離他們還很遙遠。


哈里葉特·比徹·斯托

北方白人女作家哈里葉特·比徹·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自然不會有南方黑奴的悲慘遭遇。她1811年生於康涅狄格州,曾先後在哈特福德女子學校上學、執教。母親早逝,她曾隨當牧師的父親遷居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在那裡與神學教授、廢奴主義者卡爾文·斯托結婚。斯托經常激烈抨擊奴隸制,對她的思想產生很大影響,使她寫出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名著。

1850年國會頒布《逃奴追緝法》,禁止奴隸逃往廢奴州,並授予奴隸主追回逃奴的權利,南北方之間因而出現了「地下鐵道」,也即南方奴隸逃至北方自由州和加拿大的秘密路線。辛辛那提與蓄奴州肯塔基僅一河之隔,是營救逃奴的重要據點,設有「地鐵站」向逃奴提供食宿。斯托夫婦倆積極參與營救活動,曾在自己家裡接待過逃亡奴隸,親耳聽他們講述受奴隸主殘酷迫害的故事,為他們的悲慘命運感喟灑淚。斯托夫人另外也從幾名加拿大和美國作家關於黑人奴隸的書中瞭解到南方蓄奴州的恐怖真相。

斯托夫婦當時雇了一個黑人姑娘當女僕,他們以為她是已經自由的奴隸,後來才知道她的肯塔基奴隸主正在追緝她,斯托夫人便立刻叫她弟弟連夜把她送到一個朋友家裡藏起來。她自己一直深為這個黑人姑娘的命運擔憂。

斯托夫人無法壓抑心頭對蓄奴制的憤恨、和對黑奴的同情,在《逃奴追緝法》公布後便給反對奴隸制的《國民時代》週報寫信說,她打算寫一本關於奴隸制問題的書。信中寫道:「我現在感到,已是時候了,連女人和小孩都應該為自由說一句話了,人道精神應該說話了。……我希望每個能寫的女子都不要沉默。」

不久,她的長篇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就開始在《國民時代》上連載。1852年該書出版問世。這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更是一部聲討奴隸制度的檄書。斯托夫人滿懷義憤,在書中以真實而犀利的筆觸揭露和控訴黑暗的蓄奴制,告訴讀者黑奴們被怎樣販賣、奴役,奴隸主們怎樣殘酷、殺人,逃奴們怎樣被追緝、處死,種植園主如何花天、酒地。在黑人奴隸中,有湯姆那樣被宗教所麻痺、最後死於奴隸主皮鞭下的逆來順受者,也有喬治那樣決心逃脫奴隸主魔爪、為自由而奮不顧身的鬥士。

該書一年內就在美國銷售了30萬冊,在英國銷售了20萬冊(後幾年內共售出150萬冊),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還被改編為劇本長期上演。書中有個名叫伊娃的白人小女孩,她乘船落水後被湯姆救起,後來罹患重病,死前勸說她父親要給湯姆自由。這一年內在波士頓,至少有300個女嬰被取名為「伊娃」。3年後,此書被譽為「我們時代最流行的長篇小說」。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斯托夫人寫道:「這是上帝的意願,這個國家——北方也好,南方也好——應該為讚賞和慫恿南方野蠻壓迫制度的罪孽飽受苦難。」

第二年,她曾由女兒陪同前去華盛頓拜見林肯總統,那一天是1862年11月5日。據說,林肯總統與她一見面就說了這樣一句話:「啊,你就是那位寫了一本書發動這次大戰的小婦人。」此話究竟是林肯的原話,或是她家人的傳言,如今已無法考證,但不論文學評論家或歷史學家都高度評價《湯姆叔叔的小屋》的歷史作用。美國文學教授、南北戰爭文化專家維爾·考夫曼說,這本書「有助於為南北戰爭打下基礎」。《美國文學百科全書》寫道:「從對美國歷史以及某種程度上對世界歷史的影響而言,《湯姆叔叔的小屋》可能是從無人寫過的最重要的美國長篇小說。這是第一部旨在反對一項分裂一個國家的特定法案(指《逃奴追緝法》)的長篇小說。據說,亞布拉罕·林肯稱她為‘發動這場大戰的小婦人’,他是對的。」

斯托夫人的女兒當時曾告訴別人說:「我們在白宮的時候非常開心。我現在只想說,那是非常有趣的,我們隨時隨刻就哈哈大笑起來。」斯托夫人自己在給她丈夫的信中也寫道:「我和總統真是談得非常有趣。」可想而知,一個是主張廢除蓄奴制的作家,一個是要解放黑人的總統,彼此心心相印,有多少共同語言要述說,有多少共同理念要表達,大家充滿北部聯邦戰勝南部邦聯的信心,相信黑人被解放的日子終將來臨,白宮裡也就笑聲陣陣,其樂融融。

林肯終於在1863年元旦發表《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廢除南部邦聯各州的奴隸制,所有種植園主的黑人奴隸應獲自由。1865年,在南北戰爭勝利前夕,林肯被白人種族主義分子刺死。他,作為偉大的總統,斯托夫人,作為傑出的作家,他們的名字都因其公正、博愛和勇敢永留青史。

改變美國國家面貌的帕克斯


羅莎·帕克斯

1913年,在哈里葉特·比徹·斯托誕生102年、去世17年後,有一個名叫羅莎·帕克斯(Rosa Parks)的黑人女子在亞拉巴馬州出生。她父親是個木匠,母親是個教師,她身上有非洲裔美國人的血液,也有祖輩印第安人的血液,她的曾祖母則是蘇格蘭-愛爾蘭人。儘管她最後活到92歲,卻從小就貧病交加,斷斷續續上過幾年中學,後來一直以當裁縫為生。

儘管蓄奴制早已廢除,黑人都早已是自由人,但直至20世紀50年代,美國仍然是一個存在嚴重種族歧視的國家,尤其在南方,還實行所謂「吉姆·克勞主義」(Jim Crowism)。「吉姆·克勞」原是歌舞節目的黑人角色,後來成為社會低下的黑人的代稱,而這個「主義」就是種族隔離制度,規定公共交通工具實行黑人與白人隔離政策,後來又將隔離範圍擴大到學校、劇場、電影院、餐館和旅館等所有公共場所。

居住在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帕克斯,從小就每天看到一輛輛載著白人孩子的校車在街上經過,而黑人孩子一直是步行上學,她因此很早意識到,這個世界分為兩部分:黑人世界和白人世界。成年後,她每天就是乘坐種族隔離的公交車上下班。早在1900年,該市就頒布一項種族隔離法律,規定公共汽車上白人和黑人的座位分開,前面4排座位只供白人坐,佔全市乘客75%的黑人只能坐在後面標有「有色人」記號的座位。

1955年12月的一天,帕克斯下班乘公共汽車回家,坐在標著「有色人」的第一排座位。幾站過去後,有幾個白人上車,可前面的白人專座已經客滿,那幾個剛上車的只好站著。汽車司機見此情況,便站起來走到帕克斯跟前,把「有色人」牌子往後挪了一排,並揮手示意帕克斯和此排其他3個黑人讓位,坐到後面去。他們4個人起初都沒有動,那司機便說:「把這些座位都給我。」那3個人動了,坐到後面一排去了,帕克斯也動了,但是挪到原來這一排靠窗的座位上去了,顯然,她拒絕讓座。司機問:「你為什麼不站起來?」她答道:「我不認為我應該站起來。」司機說:「如果你不站起來,我就打電話叫警察來抓你。」她答道:「你可以這樣做。」警察果然來了,給她戴上手銬,對她說:「法律就是法律,你被捕了。」

當時不少人以為帕克斯不肯讓座是因為她年紀老了、身體疲勞,但她明確回答說,她不老,才42歲,身體也不疲勞,而是疲於精神上的讓步、屈服。她在接受全國公共廣播電臺採訪時說:

我不願受虐待。我不願有人剝奪我付錢買了票的座位。這正是時候,對我來說,正好來了個機會,讓我來表達遭受這種待遇時的感受。我並不有意要給抓起來。我有許多事要做,何必要終老監獄。但一旦我決意這樣做,我就毫不猶豫去做,因為我覺得,我們忍受太久了。我們越屈服,就會越順從於這種遭遇,受到的壓迫也就更加深重。

帕克斯的拒絕讓位確實不是偶然的自發行為。她當時已經是美國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民權組織——「全國有色人種促進會」的成員,並擔任蒙哥馬利分會秘書一職,此前不久還去「高原人民間學校」聽課,那是田納西州一個爭取工人權利和種族平等的組織。所以,她確實在自覺地維護自己的權利。她平時性格柔弱靦腆,說話輕聲細語,但她有做人的尊嚴,有敢於蔑視不公正、不平等法律的勇氣,有不向威權、強勢低頭的骨氣。

正是由於帕克斯拒絕給白人讓座而被捕這一事件,美國五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終於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鬥爭浪潮逐漸從蒙哥馬利湧到亞拉巴馬全州,湧到全美國各地。

首先是在蒙哥馬利,一個新的民權運動團體——「蒙哥馬利改良協會」成立了,並決定開展「罷乘」活動,號召市民抵制乘坐該市公共汽車。一個年僅26歲、尚不知名的牧師被推選為該協會領導人,他就是後來為種族平等這一正義事業獻身而聞名世界的美國民權運動領袖小馬丁·路德·金博士。金博士當時稱讚帕克斯是「蒙哥馬利最佳公民之一,不是最佳黑人公民之一,而是蒙哥馬利最佳公民之一」。後來在《向自由進軍》一書中,他寫道:「帕克斯女士被捕與其說是抗議運動的起因,不如說是抗議運動的促成因素。那起因深扎於同類不公正現象的歷史。」他又寫道:「事實上當時沒有人可以理解帕克斯女士的行為,除非我們認識到,忍耐的聖餐杯已經溢出來了,人的本性在哭喊:‘我不能再忍受了。’」

儘管帕克斯那天根本沒有坐在白人專座上,她卻依然被審訊,被判違犯《隔離法》,被罰10美元加4美元法庭費,在監獄裡拘留了一晝夜。她被審訊那天,蒙哥馬利改良協會散發出35000張傳單,號召全市黑人為抗議逮捕、審訊帕克斯,大家都一天不搭乘公共汽車。那是個雨天,黑人們上下班或合乘私人汽車,或坐出租車,但大多數人都是步行,有的走了20多英里,學生們則停學呆在家裡。原來計畫只是一天的抵制活動,結果持續了381天,成了一場聲勢浩大、載入史冊的「蒙哥馬利抵制公交車運動」,充分顯示了人民團結起來反對種族歧視的偉力。

1956年,聯邦亞拉巴馬地區法院審理該市一名家庭婦女控告該市市長一案,終於作出裁決:在該市公共汽車上強行實施黑人和白人乘客隔離的法律違犯美國憲法及其他法律,因為這種做法剝奪了黑人應該享有的憲法修正案第14條賦予他們的平等權利。

帕克斯因其果敢的正義行為獲得了許多榮譽:被譽為「民權第一夫人」、「自由運動之母」;榮獲克林頓總統頒授的總統自由獎章;榮獲鐫有「當代民權運動之母」的國會金獎章;《時代》雜誌將其列入20世紀最有影響的20人名單;在蒙哥馬利特羅伊大學開設「羅莎·帕克斯圖書館和博物館」;國內外20多所大學授予她博士榮譽學位;等等。

2005年,羅莎·帕克斯以92歲高齡病逝於她晚年的居住地底特律。國會兩院通過決議,在國會山莊圓形大廳停放其靈柩供民眾瞻仰。她是第一個非政府官員、也是第一個女性享此殊榮的美國人。她的塑像被置於國會雕像廳,布希總統說:「將她的雕像放在國會大廈的中心,我們以此紀念她為一個更完美的國家所做的工作,我們自己決心為每一個美國人的平等權利繼續奮鬥。」

國會眾議員約翰·康耶爾斯在悼詞中說:「只有很少幾個人可以說他們的行動改變了國家的面貌,羅莎·帕克斯是其中之一。」

是的,帕克斯是這樣的女子,斯托夫人也是這樣的女子。南北戰爭的爆發,近100年後民權運動的展開,與她們有著密切的關聯。在反對種族壓迫、種族歧視、爭取社會正義和平等的偉大鬥爭中,她們是傑出的巾幗英雄。她們改變國家面貌,改變美國歷史,與馬丁·路德·金有著共同的期盼,希望人民將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讓我們希望種族偏見的烏雲盡快飛逝,仇怨的濃霧從我們為恐懼所籠罩的社區消散,在某個不太遠的明天,博愛和兄弟情誼的燦爛星辰將以美麗的光華照亮我們偉大的國家。(《發自伯明翰監獄的信》)

来源:鳳凰週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