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三典故:堂、杏林、藥葫蘆(圖)

發表:2013-12-01 13: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12月01日訊】「堂」——凡是歷史悠久的中藥店都稱作「堂」,比如北京的同仁堂,長沙的九芝堂,寧波的壽仁堂,濟南的宏劑堂,瀋陽的天益堂,貴陽的同濟堂等等。這個典故為何而來呢?它是出自名醫張仲景。張仲景是河南南陽人,其人醫術高明,深受百姓好評。漢獻帝建安中期,他被調任長沙太守,當時這裡瘟疫流行,死人很多,他很痛心,工作之餘,就在他的「辦公室」接診病人,自稱「坐堂醫生」,以表示自己藐視功名、為民治病的決心。後人為了學習這位名醫的高深品德,就沿用這個名稱,一些行醫者也把自己的中藥店叫「某某堂」,意為像張仲景那樣不計名利、救死扶傷。

「杏林」——我們常常看到有人贈送給某某中醫師的錦旗或者匾上這麼寫著:「譽滿杏林」或「杏林春滿」,這是為何呢?《三國誌·卷四十九》記載了這個典故的來歷:相傳三國名醫董奉,隱居江西廬山期間,對眾多慕名而來求醫的百姓,從不收取任何費用,但要求被治癒者種植杏樹作為紀念,患重病而被治癒者種五株,輕病治癒者種一株。數年後,被他治癒者不計其數,種得杏樹數十萬株,蔚然成林。董奉在此修身養性,讀書看病,很是愜意。杏熟以後,來購買者一律不收錢,只用米交換。一擔杏子換一擔米,他得了米,就用這些米救濟山上山下窮困百姓。董奉死後,廬山的百姓們非常懷念他,就把他的精湛醫術和高深醫德稱之為「譽滿杏林」。此後,那些類似董奉的醫生也受到了此尊稱,相沿至今,久傳不衰。

藥葫蘆」——許多人不明白一些正宗的中藥店門前都掛著一個藥葫蘆是何意思?其實這也有一段來歷。《後漢書·方術列傳·費長坊》裡記載著這樣一個典故:相傳漢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帶鬧瘟疫,死了許多人,無法醫治。有一天,一個神奇的老人來到長安,他在一條巷子裡開了一個小小中藥店,門前挂了一個藥葫蘆,裡面盛了藥丸,專治這種瘟疫。凡是來求醫者,老人就從藥葫蘆裡摸出一粒藥丸,讓患者用溫開水沖服,就這樣,喝了他的藥的人,一個一個都好了起來。此事一傳十,十傳百,便在許多地方傳開了,後來一些行醫者就以藥葫蘆作為中藥店的標誌,這一習俗一直傳了下來。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