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的勞動之歌(圖)

發表:2014-05-13 07: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五月是農家勞動繁忙的季節,從古詩詞中尋找勞動者們揮汗如雨、辛勤勞作的影子,會受到啟迪和教育而別有一番情致。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很多關於勞動的詩。其中有一首著名的《伐檀》詩:「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 這是一首描繪魏國伐木工人勞作並表達不滿的民歌,「坎坎」 是像聲詞,指伐木聲。這樣的像聲詞在《詩經》很多,另一首《伐木》裡就有 「伐木丁丁」、「伐木許許」 的詞句。這也從側面說明許多古詩跟勞動號子密不可分。

《十畝之間》是一首採桑的歌,寫幾個小夥子相約去看採桑姑娘的情景,體現了青年人勞動的樂趣;《椒聊》是描寫一群採花椒的婦女一邊勞動一邊歌唱,充滿對未來生活的嚮往;《周南·芣苢》則是女子採摘車前子草的樂歌。

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詩可謂家喻戶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生動刻畫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汗珠灑在灼熱土地上的情景。寥寥數字,便將農民勞動的艱辛形象地勾畫出來,其中更有對世人不尊重勞動、浪費糧食的憤慨。從李紳的另一首《憫農 》詩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中可以看出,古時候的勞動人民雖然常年辛苦勞作,卻依然吃不飽、穿不暖。

與憫農詩相類的詩還有一些,像宋代梅堯臣的: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范仲淹的: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

張俞的: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這些詩肯定了農夫、陶者(燒窯工)、漁夫和蠶婦的勞動,譴責了社會的不公。

白居易的《賣炭翁》也比較有名:「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每當吟詠這首詩,我的眼前就浮現出一位瘦弱黢黑的老人在山中伐薪燒炭、沿街賣炭的情景。從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中可以看出,古時候的勞動人民雖然常年辛苦勞作,卻依然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因為勞動者的地位是卑賤的,面對這種情況,他們卻無能為力,只能像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的那位養蠶婦一樣,發出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的悲慼和嘆息。

雖然勞作艱辛,但清新幽靜的田園生活卻讓人嚮往。其中有許多描寫勞動的詩歌,陶淵明的田園詩充滿詩情畫意,譬如他的《歸田園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儼然一副靜謐的月夜歸耕圖。陶淵明的田園詩不僅寫自己從事躬耕,而且對勞動的意義提出了新的見解,他的《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一詩中說:「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卻不營,而以求自安」,也就是說,人人都要自食其力,艱苦奮鬥,如果什麼事都不做,又怎麼能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呢?

唐代王維的《春中田園作》云:「星中春鳩鳴,村邊杏花白。持斧伐遠揚,荷鋤覘泉脈。」 鳩歌燕舞,杏花紛揚,農人忙著整桑治水,寥寥數筆,一副春意盎然的的田園風情畫展現在眼前。生命因勞動而充滿希望,希望中也充滿著歡樂。

宋代範成大在《四時田園雜興》中如此描述農民通宵打稻的情景:「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寫出了農民收穫的歡樂和勞動的愉快。而他在自己的另一首同題詩裡云:「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又把那種男耕田、女織麻、孩童也學種瓜等幾幅饒有意趣的農家生產小景描繪得淋漓盡致。

李白一生寫詩無數,流傳下來的就有近千首。他有一首題為《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的詩:「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這是一首正面描寫和歌頌冶煉工人的詩歌,極為可貴。

五月又是麥收的農忙時節。白居易在他那首著名的《觀刈麥》中這樣寫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詩中描寫了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野去,給正在割麥勞作的男子送飯送水,這些農民在麥田埋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累得筋疲力盡也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幹點活。詩中真切地描繪出割麥者辛勤勞碌的生活情景,浸透著對勞動者深切關懷和同情。

宋人翁卷有詩:「綠遍山野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在煙雨濛濛的初夏,人們採桑餵蠶,水田插秧,恰如一幅幅色彩鮮明的田園畫,而勞動的繁忙和緊張便也在這裡彰顯出來。這首詩先景後人,寫出鄉村四月的緊張與繁忙。

勞動也不乏美麗和快樂。宋代詩人王禹偁的《畬田詞》「大家齊力斸孱顏,耳聽田歌手莫閑。各願種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滿青山。」 在歡快的歌聲中辛勤勞作,等到秋天收穫的時候,就能看到勞動的偉大。這首詩清新爽朗、暢達和諧,詩人不是以旁觀者而是以貼切畬田勞動者的口吻創作的,勞動者也樂意唱它。「畬田鼓笛樂熙熙,空有歌聲未有詞。從此商於為故事,滿山皆唱舍人詩。」(《王禹偁·畬田詞·畬田鼓笛樂熙熙》)成為勞動者自己督課勉勵之詞。這樣的寫法與以旁觀者身份所作的不同,內容更真切。而王禹偁的 「北山種了種南山,相助力耕豈有偏?願得人間皆似我,也應四海少荒田」 更是對勞動的讚美以及勞動者對社會和生活的期盼。這首詩有濃郁的民歌風味。它是在吸收民歌營養的基礎上創作的。農夫們耕作時常常邊干邊唱,可以鼓士氣、除疲勞。

春夏耕耘,秋冬收藏;昏晨力作,夜以繼日。勞動創造了美,美在勞動中產生。古詩裡的勞動是豐富多彩的,在古代,雖然沒有一個固定的節日慶祝勞動節,但這絲毫不會影響人們對勞動以及生活的熱愛之情。而今,我們從那千年的古韻裡,依然能夠讀出勤勞質樸的人們對美好明天的嚮往。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