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言!杜甫在詩中竟然預測到李白之死!(圖)

發表:2015-05-14 01: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李白,又有著詩仙、酒仙、謫仙人等美譽。(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李白(701-762),字太白,是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

他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既是天才的詩人,又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李白留給後世人九百多首詩篇,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表現他一生的心路歷程,是盛唐社會現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寫照。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影響。然而,這樣才華橫溢的詩人卻在死因上,留給後人巨大的爭議。

肉體遭腐脅疾之說 詩仙精神永長存

第一種觀點,也是學者們普遍持有的觀點,李白是病死的。

這一觀點認為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六十一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為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於當塗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

李陽冰是李白族叔,他的文集《草堂集序》寫道:「陽冰試弦歌於當塗,心非所好。公暇不棄我,乘扁舟而相顧,臨當挂冠,公又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予為序。」唐代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序》云:「姑熟東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

李白死後二十九年,劉全白在唐德宗貞元六年(西元791年)作《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也說道:「君名白,天寶初詔令歸山,偶游至此,以疾終,因葬於此。全白幼則以詩為君所知,及此投吊,荒墓將毀,追想音容,悲不能止。」

李白死後一百多年,著名的學者皮日休於《七愛詩•李翰林》中曾說過「竟遭腐脅疾,醉魄歸八極」。古代文獻所謂「疾亟」、「賦臨終歌而卒」、「以疾終」,都明白地告訴人們,李白是病卒的。

現世學者郭沫若從文獻記載的「腐脅疾」得到啟發,從醫學角度進行研究推測,認為李白六十一歲曾游金陵,往來於宣城、歷陽二郡間。李光弼東鎮臨淮,李白決計從軍,可惜行至金陵發病,半途而歸。此為「腐脅疾」之初期,當是膿胸症。一年後,李白在當塗養病,膿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脅疾」致命,最終死於當塗。但是,這也僅僅是推測而已。

酒醉後溺死之說 浪漫酒仙獨特的歸屬

還有一種觀點是李白不是病死,而是醉酒後溺死。

李陽冰《草堂集序》說「疾亟」,劉全白《李君碣記》說「疾終」,範傳正《李公新墓碑序》說「卒於此」,都不說得的什麼病;為他撰集序與撰墓碑者也從未言及,為何到了一百多年後,皮日休的《七愛詩》突然冒出個「腐脅疾」,顯然這值得我們懷疑。

李白一生嗜酒如命,號稱「醉仙」。他的眾多作品也以酒為題。如《將進酒》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敘贈江陽宰陸調》有「大笑同一醉,取樂平生年」、《贈劉都史》有「高談滿四座,一日傾千觴」、《訓岑勛見尋就元丹邱對酒相待以詩見招》有「開顏酌美酒,樂極忽成醉」、《月下獨酌四》之三有「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李白的死,會不會與他喝酒有關?

五代時期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記載:「(李白)著宮錦袍游採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捉月而死。」這種說法認為李白是醉酒溺死的,北宋初期梅堯臣《採石月下贈功甫》一詩說得最為明白:「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說李白醉中在船上以手於江水中戲弄月影時,翻身落水溺死。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也有「一朝人海尋李白,空看人間畫墨仙。」之語,可見,他也認為李白是醉入水中溺死。元朝時候的學者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說:「(李)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悅謝家青山,今墓在焉。」元代祝成輯《蓮堂詩話》也道:「宋胡璞,閩中劍南人,曾經採石渡題詩吊李白:‘抗議金鑾反見仇,一壞蟬蛻此江頭,當時醉尋波間月,今作寒光萬里流。’蘇軾見之,疑唐人所作,嘆賞不置。」

病死或溺死之說 各有論據

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卷十五《太平州祠墓》在研究了李白病死與溺死的兩種說法後提出疑問:「而捉月之説,豈古不吊溺,故史氏為白諱耶?抑小説多妄而詩老好奇,姑以發新意耶?」那麼,李白可不可能像這些人所記載的,是溺死的呢?若是溺死,為何時人不加以記載?

近代學者郭啟宏力主李白是溺死的,他在《李白之死的考證》一文中表示,溺死在封建時代被認為是「橫死」非「善終」,依古禮屬於不祥,親友不能弔唁。此事亦礙子孫前程,為了掩飾真相,往往當成病故。於是,為顧及忌諱又不甘造假的親友在提筆行文之際未免躊躇,不得已之下,只好閃爍其詞。

劉全白於李白死後二十多年撰寫《碣記》,當時,李白的兒子伯禽仍在當塗。劉全白恐有礙伯禽及子孫前程,為了避諱而寫成「疾終」。其他人也因為這個原因而閃爍其詞。

學者安旗的觀點與之相同,他在《李白縱橫探》「李白之死」一節中寫道:「稗官野史就完全不足憑信嗎?從李白當時近乎瘋狂的精神狀態來看,這種情況(指溺死)是可能的」。在他的著作中,他還描繪了李白臨終的情景:「夜,已深了;人,已醉了;歌,已終了;淚,已盡了;李白的生命也到了最後一刻了。此時,夜月中天,水波不興,月亮映在江中,好像一輪白玉盤,一陣微風過處,又散作萬點銀光。多麼美麗!多麼光明!多麼誘人!……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伸出了他的雙手,向著一片銀色的光輝扑去……船夫恍惚看見,剛才還邀他喝過三杯的李先生,跨在一條鯨魚背上隨波逐流去了,去遠了,永遠地去了。」

正像安旗描寫的那樣,在傳說中,李白不僅是溺死的,而且在死後,他「騎鯨升天」了,騎鯨之說,最早見於晚唐詩人貫休的《觀李翰林真》:「宜哉杜工部,不錯道騎鯨。」到了北宋,文人歌詠便將騎鯨與捉月連起來。如梅堯臣在《採石月下贈功甫》中還寫道:「不應暴落饑蛟涎,便當騎鯨上青天。」郭祥正《採石渡》中寫道:「騎鯨捉月去不返,空餘綠草翰林墓。」金代李俊民《李太白圖》:「謫在人間凡幾年,詩中豪傑酒中仙。不因採石江頭月,那得騎鯨去上天。」當然,這只是文人墨客的美好想像,我們不必信以為真。

對於李白有可能溺死,杜甫在冥冥之中彷彿有預感。他在「三夜頻夢」李白之際,作《夢李白二首》,反覆提出自己的擔心:「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杜甫深知李白嗜酒,也知李白晚年正「病起暮江濱」。但醉與病都不使他擔心,唯擔心有舟楫失墜的可能。這種擔心不能說事出無因。起碼可以說是杜甫在往年與李白交往的實踐得出的體驗。李白之死難道真的被杜甫的擔心所言中嗎?

正史中的《舊唐書》和《新唐書》在提到李白之死時,都一筆代過,並沒有說明李白的死因。《舊唐書》只說李白是醉死於宣城的。那麼是醉而病死的,還是醉而溺死的呢?人們不得而知,他的死因只能成為千古疑案了。

或許是人們不願憑弔溺死之人而說李白是病死的,或許是古人不願面對李白病死的結局,寧肯認可他入水捉月、仙遊羽化也未可知。兩種死因都難以排除。

如今看來,解開李白死因之謎並無多大意義,倒是唐代項斯《經李白墓》裡面的一句話「醉死此江邊」很值得後人玩味!

(截取自《歷史密碼:千古之謎終結解讀》)

責任編輯:予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