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風箏原來有「四大門派」(組圖)

發表:2017-01-18 02: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北京風箏原來有「四大門派」!
風箏,是常見的休閒活動。(圖片來源:Pixabay)

人人幾乎都知道風箏,也看過風箏。可是,你知道嗎?北京的傳統風箏又分成四大門派?中國傳統風箏有四大門派,分別是濰坊風箏、北京風箏、天津風箏、四川風箏。

北京風箏原有「四大門派」,即「哈氏」、「馬氏」、「曹氏」和「金氏」,如今只有「哈氏」和「曹氏」傳了下來。為能讓風箏藝術流傳下去,這兩派風箏的掌門人都表示,願意將祖傳手藝傳給真正喜歡風箏藝術的人,不再拘泥於只傳子女。因為,非物質遺產的傳承才是最重要的嘛!

哈氏風箏

哈氏風箏起源於清末,四代相傳,至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歷史。「風箏哈」其創始人為哈國良,回族人,原本是清末北京的一名泥瓦匠,因冬天活少,常有閒暇,又住在當時北京有名的文化街琉璃廠,受到周圍文化氣氛的薰陶,耳濡目染,便鑽研起風箏製作來。先是買來風箏細細揣摩,繼而自己學著紮。由於心靈手巧,他製作的風箏小巧玲瓏,別有風韻,博得世人贊許,來購買者甚多,於是索性改行開了一家「哈記風箏鋪」。他創制的「南城瘦沙燕」獨具特色,且使哈家風箏一舉成名。

曹氏風箏

「曹氏風箏」創始人是清代著名文學家曹雪芹,他在《南鷂北鳶考工志》中詳細介紹了四十三種不同風箏造型,包括起放原理、紮糊技法、繪畫要領等方面的訣竅,即「紮、糊、繪、放」四大工藝。經不斷整理發掘,目前北京李家墳村曹氏風箏工藝坊,已成功復原了古籍記載中的十四種風箏造型技法,並在著手研究第十五種。

北京風箏的七種藝術造型

沙燕

又名京燕,是北京創制出來的。它又分胖、瘦沙燕和雛燕三種。

硬翅

又叫「米」字,因骨架結構似「米」字而得名。一般做成孫悟空、鍾馗或者花籃。

軟翅

大多是立體仿形的。如蜓蜒、鳳凰、鷹、蝴蝶、螃蟹、孔雀等。

對燕

又叫擔子,一根竹擔起兩隻風箏。一般做的是燕子、蝴蝶、鴿子,放飛起來,雙雙追逐,初期如生。

拍子

分軟、硬拍子,很像塊平板。做成八角、菱形或者瓢蟲形象。這類風箏必須拖個長長的尾巴或穗子,其它幾類風箏則不須帶尾。

串兒

蜈蚣或龍形風箏。

筒兒

宮燈、水桶形狀的風箏。

北京風箏原來有「四大門派」!
風箏有很多種類型,例如串兒、筒兒。(圖片來源:Pixabay)

雖然風箏是中國人發明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風箏是受忌諱的,人們只在春天放風箏,以求把晦氣完全放走,所以一般過了清明節就沒人放了。過去誰家院子掉進風箏,要立刻撕掉,用意是把不吉利的兆頭給破了。上世紀六十年代起,這種忌諱就不存在了。現在,天空中飛翔的風箏也成了春天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責任編輯:清淨有道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