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海鉤沉】北京軼事和故事(四)(組圖)

憶海鉤沉系列文章之十二

作者:園丁 發表:2017-03-16 01: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憶海鉤沉】北京軼事和故事(四)
元世祖忽必烈在他未登帝位以前,立足燕京,採用漢法。(網路圖片)

接續〈【憶海鉤沉】北京軼事和故事(三)〉一文

五、北京的文化軼事(一)

自古以來中華大地是炎黃子孫繁衍生息之地。前面已經說過,中國古人信仰「三教」。這「三教」是漢族早期文明,傳統文化的核心。自秦漢以後,無論哪個外來民族征服統治中國,都會被漢族文化同化。這是為甚麼?原因是漢族人口眾多,三教已經深深扎根於民眾心目之中,這是其一,其次中華大地上的文明程度,文化根基遠比這些外來入侵民族先進,更燦爛輝煌。你看,遼代是契丹人統治中國,金代是女真族統治中國,元朝是蒙古人統治中國,可是當他們入關佔領北京後,要統治中國,必須使用漢臣,必須使用漢文字,必須學習和繼承漢文化,以漢法治民。

例如史籍記載,「契丹聖宗(耶律隆緒)統和元年正月遼以耶律休哥為南京(今北京)留守,仍賜南面行營總管印綬,總領邊事。休哥安撫燕民,均戍兵,立休更法,勸農桑,修邊備,邊境大治」。又「契丹統和九年,契丹朝廷提倡佛教,優禮僧徒……佛教傳播,仍受鼓勵」。

在頤和園昆明湖東岸文昌閣北,有一座庭院,裡面就是耶律楚材及其夫人的陵園(墓)。筆者童年時曾隨舅舅到這裡憑弔耶律楚材。當時出於好奇,提出一個問題:「耶律楚材是在清朝以前過世的,為甚麼他的墓修在頤和園內,頤和園不是清朝修的嗎?」舅舅給我解釋並講了耶律楚材的一段故事。原來耶律楚材去世後是葬在燕京西北遠郊外,就是現在的位置。後來慈禧太后修建頤和園,頤和園的圍牆把耶律楚材的墓包括進來啦,清朝旗人也敬重耶律楚材,他的墓也經過清朝修繕過。耶律楚材是出生於燕京(北京)的契丹人,他精通漢文化,博覽群書,造詣極深,天文、地理、律厲、醫卜、釋道無所不通。曾在金元兩朝為官,在元朝任中書令(相當於宰相)。他極力推行漢文化,向皇帝建議興科舉,錄用人才,並在京城建孔廟,推行漢民族文明禮儀,他為人正直秉公斷案,剛正不阿。遊牧民族,生性粗獷(guang),當蒙古軍圍攻金都汴京時,蒙古軍大將速不臺主張屠城,當時任中書令的耶律楚材據理相爭,他向蒙古大汗窩闊臺進諫說,國家興兵打仗不就是為了爭奪土地和百姓嗎,如果你把全城的人都殺了,那你只得到一座空城有甚麼用?當時窩闊臺猶豫不決,耶律楚材又說,能工巧匠,有用人才和文物,財產都在城內,如果要屠城,人都沒有了,以後誰向朝廷繳納賦稅?這樣窩闊臺才決定不採納速不臺的主張。耶律楚材智慧地制止了屠城行為,保護了汴京147萬人的性命免遭滅絕。

談到耶律楚材,想起他的一位老師,就是萬松老人。在北京西四牌樓附近有一個磚塔胡同,這胡同是因一座磚塔而得名。近代作家魯迅,張恨水都曾在這個胡同住過。這胡同東口附近的磚塔就是萬松老人的葬骨塔。萬松老人原名蔡行秀,漢人,老家在河北省。他是位博學多才,精通儒學的僧人。當年萬松老人曾居燕京於此。耶律楚材慕名而來,拜他為師,跟隨他學習三年。當時忽必烈也敬慕他的學識,到此聽他講經說道。萬松老人告誡他要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勿施暴政禍國殃民,忽必烈洗耳恭聽。並贈他禮物。萬松老人去世後,元朝民眾為了保存他的屍骨,修建這座磚塔。明朝時磚塔漸毀,清朝又重修。

元世祖忽必烈在他未登帝位以前,立足燕京,採用漢法,以圖南進,統一中國,是與他虛心向萬松老人請教漢學分不開的。他還以漢人劉秉忠,張文謙等為謀士。作為忽必烈幕僚的劉秉忠,是河北邢臺人,也是一個精通天文、地理、律歷,誾熟儒家經典,尤邃於易的僧人。經海雲禪師的推薦,為忽必烈出謀劃策。忽必烈建元紀歲,物色人才,定都於燕京,建國號,改中都為大都,規劃興建大都城,制定典章等,都是他與忽必烈帷幄密謀,劉秉忠的建議一經提出,忽必烈必定採納。元史稱劉秉忠為「一代成憲」。元世祖忽必烈重用郭守敬興修水利,開鑿通惠河之舉,我在前面談北京水系變化的文章中已經敘述過。這也是蒙古人統治中國,吸收漢文化,重用有才之士的一例。

【憶海鉤沉】北京軼事和故事(四)
康熙皇帝崇尚儒學,以儒學為治國之本,他對程朱理學尤為重視。(網路圖片)

大清康熙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在位時間較長的皇帝,他在位六十一年零十個月。他的漢學老師有陳廷敬、熊賜履、傅以漸等。他崇尚儒學,以儒學為治國之本,他對程朱理學尤為重視。他非常喜愛漢傳文化,他博覽群書,不但誾熟儒家典籍,而且對經學、史學、文學、藝術、天文、地理、算術等都通曉。他曾親臨山東曲阜拜竭孔廟。他令編輯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等傳世圖書,還編印曆書、曆法。為了強化皇權,他大量使用品學兼優的漢族士大夫,例如高士其、陳廷敬、李光地、張廷玉等。他對宗教寬容,允許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道教並存,他甚至去洋人教堂聽基督教佈道。他曾六次南巡,視察民情,廢止旗人圈地。有一次他親自乘舟到渾河視察,見災民以水藻為食,遂命著速浚河筑堤。渾河治理後,他賜名永定河。黃河危害,他在位期間也命整治。

《古今圖書集成》,全書一萬卷,按該圖書的分類,有萬象、方輿、明論、博物、理學、經濟等。這部巨型圖書集,是陳夢雷主持編纂,用銅活字印刷的。有人考證,完成這一巨大集成和出版地點在熙春園,就是在今日北京,清華大學內的一個荒島上。《紅樓夢》是在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用活字印刷出版的。

程朱理學是儒家學說的一個流派,在宋朝時由北宋程頤、程顥(hao)等人開創這理論,南宋哲學家朱熹對其發展完善並到朝廷講學,應用來的治理國家。他們認為宇宙起源於理(太極),理是善的,將善賦予人,便成為人的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程朱理學教育人們要知書達理,陶冶情操,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歷史進步。朱熹還提出理高於勢,這就要求皇帝不能為所欲為,要正心誠意,善待百姓。他的哲學思想核心就是「明天理,滅人欲」。他在講學中說:「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這說教其實對皇權是一種限制。

乾隆皇帝是位長壽的皇帝,享年88歲,無疾而終。在位時間如果連攝政計算在內是六十三年。他自幼聰明,深得其祖父康熙的疼愛,多方教導。康熙曾經親自為其選擇漢學教師。張廷玉,庶吉士福敏,翰林院掌院學士朱軾、徐元夢,翰林編修蘇世遠等都教過他。乾隆酷愛詩、書、畫,並精通武術。他令紀昀擔任總篡修官編纂《四庫全書》。在當時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歷時九年才完成,因此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稱四庫。乾隆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他對書法藝術相當喜歡,清朝紫禁城宮殿的絕大部分匾額,楹聯都是出自他的御筆。他也多次下江南巡視,安撫百姓,視察水利增加科舉,廢除災民稅收。他也重視佛教,曾令普查和修繕寺院,包括皇家寺院和京城內外其他的寺院。乾隆在位期間重用的漢臣最多,如張廷玉、紀昀、劉統勛、傅恆、劉墉、史貽直、孫嘉淦等。

談到紀昀,想起一個地方(北京話叫「地非兒」),就是在珠市口西大街有一個廟叫給孤寺(讀作"機谷四兒」),這座寺廟始建於唐朝,原名萬善寺,明朝時叫給孤寺,明清以後衰頹,民國時在此遺址曾建第一舞臺,楊小樓曾經在第一舞臺演過戲。這戲樓在1937年遭火災燒燬。離這兒不遠是虎坊橋,紀昀的故居「閱微草堂」就在虎坊橋東面。他有本著作叫《閱微堂筆記》就是在這個故居寫的。但是在紀曉嵐去世以後,這個宅院曾經多次易主,民國時被梅蘭芳買下,後來又租給肖長華使用,成為富連成科班的宿舍。中共掌權後,曾被多個單位佔用,在1958年以後,改為晉陽飯莊了。

以上是外來民族帝王統治者重視漢學文化,重用漢族人才的例子。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平民家庭,他童年當過牧童,在寺院當過行童、游僧,他是在投靠郭子興的紅巾軍後,才在軍中學認字,讀書的。因此他深感沒有文化難以掌權的重要,他特別重視對皇家子弟的文化教育,用心也良苦。他為寓教於樂,親自編寫歌詞,令人譜曲後教其子孫來歌唱。他的宗教政策是三教並重,將宗教事務列為朝廷中的大事,對佛教制度,僧寺清規多次整飭(chi),期望以此整頓僧團,祛瘀除垢,「桭揚佛法以善世」。洪武年間他主持舉辦過六次科舉考試,七次發榜,為朝廷選拔了大量有學識的人才,例如練子寧、黃子澄、解縉等名相就是他親自選拔的。

說到科舉,這是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源於隋,發展成型於唐,到宋朝已經很完善了。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到民國初1905年被廢除。科舉分為常科與制科。常科每年都要舉行,而制科是皇帝臨時設的考試。考生分為生徒和鄉貢兩種,生徒是在國子監和各地學館考,鄉貢是通過府試州試的人。科舉按選拔人才的類型分,有文舉和武舉兩類。文舉考試範圍就是看學子對「四書五經」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隋朝科舉方式是考寫文章,寫詩歌。自唐朝開始,考試方式就是用「八股文」寫文章。四書五經就是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書和《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經書。四書五經是儒教的源頭。是古代求功名的人必讀之書。經科舉,被錄取的考生名銜有若乾等級,即:進士、狀元、榜眼、探花、貢士、會元、舉人、解(xie)元、孝廉、貢生、秀才。以狀元的學位最高。武舉是選拔武將的考試制度,始於武則天時,唐代武舉要考舉重、騎射、馬槍等,對體形也有要求,如「軀幹雄偉可以為將帥者」。到宋朝時,武舉不僅要考武功,而且還要考理論,如策略、兵法等。

八股文是自唐到明清考試制度規定的一種特殊文章體裁。八股文的題目必須引用四書五經。破題是用兩句散文,進入「股」也就是講道理時,起承轉合文字使用必須遵守嚴格的規矩,即必須用排偶句型。八股文一篇文章的字數也有限制,如唐朝時限550字。清乾隆以後限700字。

老北京安定門內有個成賢街,在這條街的孔廟旁邊是國子監(讀「見」)。我在前面文章中曾經說過,國子監就是皇家設立的高等學府。國子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遼。在遼會同元年(938年)將幽州升為南京時就在這裡建立了南京太學。到金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南京改為中都,在這兒建中都國子監。元大德十年(1306年)建大都國子監,元末明初戰亂元代建築已毀。明朝在此改建為北平學府。在永樂帝遷都北京以後,改北平學府為北平國子監,同時保留了南京國子監。國子監現存的建築為明清所建。中共進京以後,在1949年,國子監被首都圖書館等佔用,2005年遷出,國子監改為中國教育博物館,對外開放。國子監現存建築有集賢門、琉璃牌坊、辟雍殿、六堂、彞倫堂、敬一亭等。六堂就是貢生監生們的教室,共33間。清朝乾隆皇帝曾在辟雍殿講學。

談到北京的文化,學校教育是基礎。中國最早的教育學論文,是春秋戰國時的《學記》。其中談到教育的重要性,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文中有一段關於教育體制的文字,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xiang),術(sui)有序,國有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中國古代教學設施每一閭,黨,術(sui)的行政單位學校名字分別叫塾、庠、序。國家(或諸侯國)設的學校叫太學。古時每25戶人家為一閭,500家為一黨,術(sui)即遂,12500家為一遂。中國自漢代以後就已經形成地方私學,官學與中央官學並存的教育體制。

北京現在有三百多所中學。現在的中小學都是在清末民初以後創建的。在這以前的學校是私塾,私塾先生教的是儒學,學童一到上學年齡就教《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千字文》、《名賢集》等,學生還必須學會正楷書法(寫毛筆字),這些啟蒙教育,其實對以後的成才是必要的基礎,雖然看起來是學一些基本常識,但是裡面貫徹了教人如何做一個正派的人。到高等教育階段還必須學「六藝」。六藝是指學生必須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就是禮、樂、射、御、書、術。禮是指禮節;樂是指音樂;射是指射箭技術;御是指駕駛馬車的技術;書是指文學、書法;術是指算術、數論。到漢朝以後,六藝也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現代教育是從歐美傳入的。老北京人管現代學校叫洋學堂,北京歷史最久的中學多半是從私立或官辦學堂演變來的,例如我女兒曾就讀於北京一中,一中始建於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開始叫八旗官學,後又稱經正書院,宗室覺羅八旗學堂,1949年中共進京後才改叫北京第一中學。1724年建立鑲白旗子弟學校,後來演變為北京二中。同年建的八旗子弟右翼宗學堂,演變成北京三中。北京十四中創立初期在1906年,當時叫畿(ji)輔學堂。25中是在1864年美國基督教公理會創辦的,育英學校基礎上建立的。東城區有一所匯文中學,1952年時叫26中,他的前身是1871年美國基督教會美以美會附設蒙學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創辦的順天中學堂,就是今日的北京名牌中學──北京四中。到民國以後建立的中學名稱就直接叫中學了。

早期的中學,是男女分校的,直到五十年代末期還存在男女分校,「文革」後就不再分校。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大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宣統三年(1911年)改游美肄業館為清華學堂。北大、清華都是在辛亥革命以後才改為現在的名稱。

責任編輯:李雲飛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