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國家的人比中國人更著急不耐煩(組圖)

作者:假裝在紐約 發表:2017-04-27 07:1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5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急,是中國人最大的特徵。
催,推,趕,都是為了減少等待。(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7年4月27日訊】前兩天有本雜誌找我做了一個採訪,內容是;;;;「無國界生活;;;;」。

無國界生活聽起來很洋氣瀟灑,但經歷過的人才知道,這個詞的背後其實更有一絲心酸和無奈的意味。

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朋友,在美國上學工作呆了幾年,雖然覺得美國好,但還是心心唸唸想回國;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國內的工作,在北京上海呆了幾年之後,又覺得受不了,最後又千辛萬苦搬回美國。

在美國的時候,想家想得發瘋,總算回國了,以為可以擺脫多年的鄉愁,可是沒想到鄉愁換了個名字,又重新回到了身邊。

這樣來回折騰,看起來是在兩個國家之間穿越國界任意遊走,但我更願意把這種狀態稱為;;;;「漂在太平洋上空;;;;」,無論落腳在海洋兩邊的哪一塊陸地,都有失落和許多的不適應。

英語裡,把一個人移居到另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國家和文化中所遭遇到的種種不適應,稱為文化震盪,culture shock。

但是當這個人在適應了那個不熟悉的新地方,再重新回到自己從小長大的母語社會後,同樣又會遭遇到許許多多的不適應,這就是反向文化震盪,reverse culture shock。

這種反向的不適應,太普遍,太常見了,問任何一個有過海外生活經歷的人,都能列舉出一大堆。

有一個公眾號;;;;「別處World;;;;」,前兩天就做了一期關於;;;;「逆向文化震盪;;;;」的專題,列舉了45件;;;;「回國後無法適應的小事;;;;」。

有人說,每次開車禮讓行人時,都被後車按喇叭催促,每次行人都遲疑不走,弄得自己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有人說,自己排隊總是比別人慢一拍,總喜歡留出一段距離,但往往立馬會殺出一票人擠在前面,;;;;「別人的速度永遠在爭分奪秒,而我像一隻蝸牛傻眼旁觀;;;;」。

還有人說,;;;;「回廣州和媽媽坐地鐵,出於禮貌讓了一群人先上,結果門差不多要關了我還在門外站著,我媽伸出手把我拉了上去然後罵了我一頓;;;;」。

還有人說,;;;;「在慢節奏的西班牙生活了六年多,現在回國,跟以前的老朋友出來吃飯,周圍的人全部在聊房子和錢,朋友吃飯都在看手機,很少有人靜下心來溝通和交流;;;;」。

那篇文章的標題就叫,;;;;「回國才發現,是我太慢、太禮貌、太嬌氣了;;;;」。

換句話說,在很多人的印象裡,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太急、太無禮、太粗暴了。

像上面提到那些;;;;「急;;;;」的例子,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非要一點點羅列出來,難免有點小題大做,甚至會讓人覺得矯情。

可是如果你曾經適應了那種不急不慢的節奏,再回到中國社會,這些每時每刻都會經歷的小事就會匯聚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讓你喘不過氣的壓力,逼著你也不得不急起來。

其實不需要出國也能知道,急,是中國人最大的特徵。

全世界的餐館裡,最愛催促服務員上菜的,大概是中國人。

全世界的飛機降落時,最迫不及待要站起來的乘客,大概也是中國人。

全世界的航班延誤時,發生最多乘客抗議事件的,大概也是中國人。

大多數人對此不抱怨,一是因為我們早就已經習以為常,二是因為我們早就耳濡目染,自己也養成了急的習慣。

急什麼急?擠什麼擠?看著別人急不可耐,亂作一團的樣子,不少人都會有這種置身事外的理智和清醒。可一旦自己身臨其境,又會不自覺地生出焦躁,很自然地加入爭搶大軍。

要判斷一個中國人,實在太簡單了。

一個急性子的中國人,口上最愛做的動作必然是催,手上最愛做的動作可能是推,腳上最愛做的動作應該是趕。

催,推,趕,都是為了減少等待,中國人最愛和時間較量。

;;;;「趕時間;;;;」這個詞,大概也是中文獨有,至少英文裡似乎就沒有這麼生動這麼形象的說法能夠媲美。

連時間都要趕,果真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只爭分秒。

連在一起,體現的就是急的心態,和不耐煩的情緒。

說中國人是最著急最不耐煩的地球人,大概不為過。

幾年前新週刊曾經做過一個封面專題,叫做《急之國》,描述了這種人人著急、人人不耐煩、人人焦躁不安、人人都不願意等待的國民心態:

;;;;「最愛快進,狂點刷新。評論,要搶沙發。寄信,最好是特快專遞。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車,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磁懸浮。坐飛機,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雙收。創業,最好是一夜暴富。結婚,最好有現房現車。排隊,最好能插隊。若不能,就會琢磨:為什麼別人排的隊總比我的快呢?

我們就像在超市收銀臺前的購物者,推著購物車在幾條長龍之間躑躅,無論排隊還是不排隊都是兩難。插位加塞擠來擠去,一分鐘也不願意等,焦躁不安。

而且,我們總覺得別人排的隊比我們的快。;;;;」

能夠在急這件事上打敗中國人的,只有中國人。

如果要在中國這個急之國裡評選一個急之都,大概非香港莫屬。

你只需要在香港的茶餐廳吃一頓飯,就能感受到那種冠絕全球的香港急:所有人都用百米衝刺的速度吃飯,即使是閒聊也不耽誤大口大口地往嘴裡塞東西,沒有人一邊吃飯一邊看報紙,更不會有人在吃完飯後還坐在桌子邊上發一會兒呆。

只要你放下筷子看手機,不超過30秒,茶餐廳的老闆娘就會過來清理桌子,她以為你已經吃完了,因為不會有香港人會在吃到一半的時候停下來做別的事情。

所以,中國人為什麼這麼急?

有人覺得是規則意識不強,不懂得遵守和尊重基本的規則;也有人覺得是教育程度不夠,相應地導致了文明禮貌意識的缺乏。

這些似乎都有道理,但無法解釋一個現象:那些急急忙忙闖紅燈、在服務櫃臺前腳踩一米黃線、飛機還沒停穩就迫不及待要拿行李、乃至因為服務員上菜慢而出聲呵斥的人裡,絕對不缺乏有較高文化程度和社會地位,理應最講文明和規則的中產階級。

之所以急這件事在中國超越了階級,成為所有中國人的國民性,其中深層的原因,我覺得是焦慮。

焦慮從哪裡來呢?一方面來自歷史的馴化。這一百多年,中國社會經受了太多的戰爭、屈辱和磨難,從1840年開始一直到1976年,讓中國人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落後就要挨打,這樣的焦慮早就深埋進了中國人的血液和DNA。

另一方面來自現實的教育。中國人太多,資源太有限,社會的競爭因此變得極度激烈,所有人都在做一種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一切都要你伸手去搶。一樣東西搶到沒搶到,結果可能會造成人生截然不同的分化。

現在大家都在說中產階級焦慮。其實中產階級焦慮的不是什麼階層固化、上升通道被堵死。恰恰相反,中國的中產階級焦慮的是階層沒有固化,一不留神就有跌落到下一個階層的風險,所以他們就只能像洄游的大馬哈魚一樣,每天奮力地游向上游。

歷史的反覆馴化加現實的無情教育,急就成了我們集體無意識下的本能,乃至在遇到很多不需要急和搶的場合,我們都不由自主地開始急了起來。最明顯的例子是坐飛機,明明所有人都有座位,但很多人就是急著要搶在最前面登機。

但是,不管深層的原因是什麼,一急,就難免顯得不夠有風度。

在英文問答網站Quora上,我就看到有人在問:為什麼中國人這麼粗魯?

我在紐約的時候,也經常會有同事和朋友來找我投訴,說自己在坐地鐵的時候被後面一個中國人往前推。

碰到這種情況,我也只能微笑敷衍過去。該怎麼和他們解釋呢?總不能給他們上一堂中國近現代史和國情教育,從鴉片戰爭講到文革,再講到今天的現狀?

紐約的地鐵雖然也經常是人山人海擠得密不透風,高峰期的時報廣場地鐵站,一點不比北京上海人少。但是再擠,人和人之間也會盡量留出一個拳頭的距離,推著前面的人往裡走的情況更是少見。

這一個拳頭的空間,在我看來,就是一個不急躁的社會所應該有的優雅。

再舉一個坐電梯的例子。在中國坐電梯,經常會有人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按關門鍵,有時候甚至會因為按得太快而夾住了正在往裡沖的其他人。

在歐美這樣的事情不能說沒有,但是極少,那個關門鍵在絕大多數時候是擺設,很少會有人真的去按。有些時候,電梯裡甚至根本就沒有設置關門鍵。

更常見的情況是,在電梯要關門前,經常會有人伸手按住開門鍵,等上一兩秒鐘,讓電梯外面的人不必奔跑,從容走路也能趕上電梯。

這一兩秒鐘的等待,在我看來,也是一個不急躁的社會所應該有的優雅。

在北京的地鐵裡,我有幾次都被人不小心踩到腳,對方的反應通常都是漠然地回頭看一下我,然後繼續大踏步地向前走去。

我願意相信他們不是粗魯或者沒有禮貌的人,我知道他們只是在潛意識裡覺得任何一秒鐘都不能失去,所以連停下來說聲對不起的時間都不捨得。

在紐約的地鐵,我也有類似的經歷,只不過那次是我不小心踩到了別人的腳。我轉過頭去正想要和對方說對不起,讓我意外的是那個金髮碧眼的姑娘裂開嘴角,給了我一個大大的無比燦爛的微笑。

這一個充滿耐心和體諒的微笑,在我看來,也是一個不急躁的社會所應該的優雅。

類似這樣的優雅,在北京不是沒有,但是不多見,很稀缺。

在所有人都急急忙忙的環境裡,從容和淡定,體諒和善意都沒有了生長的土壤。

是急,讓我們失去了生活原本應該有的優雅。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中國能夠成為世界移動網際網路最發達、競爭最激烈的頂級戰場?

有人說這是因為後發優勢——電腦在中國不夠普及,因此中國才能沒有包袱地跨過電腦時代,一步到位地進入智能手機的時代。

我不太同意這樣的看法,畢竟十年前中國一二線城市家庭的電腦普及率並不比歐美國家要低多少。

真正的原因,我覺得還是因為中國人性子急。

手機上那麼多好用的能夠讓生活變得方便無比的APP,歸根結底,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幫我們節省時間,減少等待。

無論是外賣,打車還是電商,都是如此。而歐美人沒有那麼強烈的減少等待的心理需求,那些APP自然也就沒有那麼流行。

所以急,有急的好處。如果不是因為急,深圳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裡從一個小漁村變成千萬人的超級都市,北京上海不可能在短短十幾年裡建好十幾條地鐵、建起世界上最複雜的城市軌道交通網,動車和高鐵也不可能如此迅速地鋪到這麼多的地方。

中國的商業比拚的是速度。一家初創企業能夠在一夜之間就把幾萬輛單車鋪滿北京上海的每一個角落,這是只有在中國才可能發生的神跡。

但是速度的競爭其實只是低水平的競爭,因為消費者的需求簡單,大部分公司只能靠速度來搶佔空白市場。

而歐美的情況則是,消費者除了速度以外還有更加複雜精細的需求,商業企業光靠速度不可能立足,取勝的唯一途徑是精耕細作,在品質上精益求精。

很多人抱怨中國製造質量不高,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急性子的我們本身對產品質量的要求就不高,快是第一需求,質量反而是其次。

不光是商業企業,其實我們每個人對成功的渴求都一樣,那就是要快,要速度。所以我們失去了腳踏實地的耐心,不願意按部就班地努力,大家想的都是怎麼走捷徑。所以我們最信奉成功學和速成班,學英語最想問的是有什麼快速背單詞的訣竅。

為什麼所謂的匠心現在這麼受推崇?就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太缺少工匠精神,大家都沒有細細打磨的耐心,不管需要打磨的是產品還是我們自己。

是急,讓我們失去了我們原本應該享有的品質。

所以,別急,要耐心,要慢,要等待。

不光是優雅和品質,世間所有的美好,都一樣。

中國人到了日本,不管喜歡不喜歡這個國家,都無一例外會被日本人的安靜和淡定所震撼。日本人似乎天生有一種慢和等待的能力。

但中國文化的骨子裡,其實也不缺那樣的境界啊。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導演曾經講過他對工匠精神的理解,他說,就是三個字,;;;;「不能煩;;;;」。

片子裡的鐘錶修復師,修一塊散架成上千個齒輪零件的西洋鐘錶,花了兩百多天,最後鐘錶上的小鳥重新展翅鳴叫,這就是一個不斷重複、緩慢又繁瑣的過程。

隨便翻開古詩詞集,每朝每代,都能遇到許多等待之美。

王維出使邊塞,在行軍途中寫下千古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不懂得欣賞的人在塞外大漠只看到連綿的黃沙,只有不急、懂得等待的人,才會發現它的雄渾壯麗。

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講的都是等待的境界。

所有的美輪美奐,都像釀酒一樣,需要浸潤時光的靜謐。

願你,學會不急,學會慢,重新掌握等待的能力。

急之國
(網路圖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網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