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真專欄】怎樣認識並運用中華智慧之順勢?(一)(圖)

---治國中的順勢智慧

作者:李道真 發表:2018-10-12 06: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8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明代《惠山茶会图》。(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明代《惠山茶會圖》。(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中華文化的一個核心理念是天人合一,以此衍生出全息論,認為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微自然,將人體與自然、宇宙完美對應,和諧合一,不可分割,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中國人自古效法天地自然,順應天象,講究風水,敬天信神,以此衍生的中華智慧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講究「順勢」,其體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國已路人皆知,他順應五行、水性,觀察地形,依據地勢,採用因勢利導,疏通導引的方法,開山劃渠,終將洪水歸引入海,歷十三年,治水大成。

而禹的父親鯀治水則不是這樣,他違背五行、水性,採用圍堵的辦法治水,水來土掩,墮高埋卑,高筑堤壩,結果水勢越堵越大,最後沖毀堤壩,引發洪災。鯀治水九年,沒有任何成效,反而給百姓帶來無窮災害。

這就是兩種不同的智慧所產生的結果,一個是順勢,一個是逆勢。

伊索寓言中有一則小故事,很生動地說明瞭這一點:有一天北風與太陽較勁,看誰先讓地上的人脫下衣服。北風自恃力量強大,便鼓足勁,刮起狂風,要強行將衣服從人身上扒下來。但風越大,人反而把衣服裹得越緊,包得越嚴,最後將人吹翻了,衣服都無法吹開,被人死死裹在身上。

而太陽微笑著,輕輕散發出熱氣,溫暖著大地。地上慢慢暖和了起來,氣溫漸漸升高,人感覺到熱了,便一件件把自己衣服脫了下來。

這同樣是順勢與逆勢的智慧。

中國歷朝歷代君王治國,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為而治。

何為無為而治?古人治國有皇道、王道、霸道等等區分,有以道治國、以儒家治國、以法治國等,但古帝王治國基本都是綜合運用、兼而施之,沒有單一的以某種手段治國。而真正的無為而治,則是純粹的以道治國,成就皇道。

無為而治是一個極高的治世成就,幾乎是人類治世所能達到的巔峰。在這次五千多年的中華歷史中,據記載唯黃帝、堯、舜三位帝王在晚年的時候達到了無為而治。

《淮南子》記載:黃帝大治天下後,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天下沒有盜賊,市場沒有欺詐,天下無爭,鄉野村夫都相讓以財產,連豬狗都將食物吐在路上互相讓食……

《高士傳》記載說:帝堯時,天下太平、和諧,百姓生活悠閑自在、無憂無慮,黃髮垂髫,怡然自樂,天下到處一派人間仙境的景象。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在田野路邊擊壤而歌,唱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這就是無為而治下的民風民德,它不是一下子就能達到的,是通過長期的道德教化和引導,使天下百姓皆歸於大道,合於自然,一切依道而行,從心所欲而不逾規,不再需要帝王和政府的任何干涉,彷彿他們不存在一樣,這就是無為而治。

道家認為,天地萬物皆生於自然,生於道,人之先天皆在道中,只是後天慢慢墮落了,背離了自然,遠離了道。

無為而治,要求帝王建立皇極,德被蒼生,道化天下,潤物無聲。帝王與政府從不強加給百姓什麼,從不會要求百姓這樣做,那樣做,不會強制百姓必須這樣,必須那樣,而只是疏通引導。因為萬物皆生於自然,生於道,人的先天本性就是在道中的,只是後天迷失了本性,才背離了道,違背了自然;正如江河生來就是歸於大海的,只是後天泥沙等的堵塞,才使江河淤塞、改道而成災患,無法歸於大海。此時就應像大禹治水一樣,因勢利導,疏通歸引,使天下百姓皆自然歸於先天本性,即回歸大道。

這對帝王自身的要求極高,要求帝王具備極高的道德,極博大的胸襟,足以承載天下萬物,建立起至高的皇極楷模,使普天之下皆仰望而跟從,正如太陽散發出萬丈光芒,百姓自然順從於先天的本性,回歸大道。

現代實行機械電氣化,有的工廠實現全自動生產,不需要人工干預,甚至不需要工人,只要啟動了機器,全是一條龍自動運作。

打個很不恰當的比方,這全自動的機械與電氣原理,就是道,一旦啟動,它就會自動運行,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預,而是依據這套設計好的機械和電路原理自動運行。一旦將天下百姓歸引於道中,那麼無為而治就啟動了,從而帝王與政府不需要再有任何的干涉,天下皆順道而行,越來越美好、和諧。因為道是至完美、至高的,一切人的智慧都不可能超越道,所以無為而治,道行天下,天下就會達到最完美狀態。

這就是順勢的智慧在治國中的運用。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李雲飛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