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 峴山上的墮淚碑(數文)

作者:陸忍整理 發表:2019-11-21 07:2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一、糾纏不休的爭田案得到平息(兩起)

(一起)王志擔任宣城刺史,清廉謹慎,有德政。郡中百姓張倪、吳慶二人,為爭田地,而打官司,多年得不到解決。王志到任後,郡中父老相勸他們,說:「王刺史對我們實行德政,我們鄉間怎麼能有這種爭訟不休的事呢!」張、吳兩家,因此一起向刺史請罪,使糾纏不休的爭田案,得到平息。所爭訟的田地,最後變成閑田。

(《梁書•王志傳》)

(另一起)魯恭擔任中牟縣令,其處理問題,多用感化和說服,不用刑罰。縣民許伯等人,爭訟田地一事,歷任縣令,都難以解決,魯恭親自找到他們,評出是非曲直,使他們都退而自責,停止了在爭訟田中耕作,互相推讓。

(《後漢書•魯恭傳》)

二、香聞十里的娑羅花

明代夏津,字時濟,任昌化知縣。其為政清廉,接近民眾,民眾對其十分愛戴。縣中有一株娑羅樹,花開時香聞十里。夏津吟詠其下說:「此真可稱為花縣。」

(《廣輿記》)

三、賈子賈女與賈父

賈彪,字偉節,潁川定陵人。補任新息縣令,其間人民因貧困,有溺嬰習俗。賈彪到任後,嚴格規定:溺嬰與殺人同罪。並對貧困戶,多有關照。數年間,縣民養活兒童千餘人。人們都說這是賈父(賈彪縣令),使他們活下來的,男孩皆取名叫賈子,女孩叫賈女。賈彪也喜歡這些孩子,但他還是勸說,讓其父母:為孩子另取了姓名。

(《後漢書•賈彪傳》)

四、歌頌刺史的民謠(兩首)

(一首)李直之,任凱州刺史,其為政除害去弊,興辦學校,發展教育。

當地童謠說:「李侯且莫去,此地永無憂。」

(《類書纂要》)

(另一首)乾元二年,讚善大人左震,出任黃州刺史,為社會興利除弊,尊老愛幼。黃州人歌唱道:「我欲逃鄉里,我欲去墳墓。左公(左震)今既來,誰忍棄之去。」

(《全唐詩話》)

五、朝廷准許 建「清德樓」

長孫儉,河南洛陽人,被任命為荊州刺史。荊州古稱荊蠻之地,風俗落後,少年不尊敬長者。長孫儉到任後,對當地人民說服教育,殷切勸導,於是風俗大變。他又努力發展農桑,同時進行軍事訓練。因此,邊境安然無事,人民安居樂業。官民上書朝廷,請求為其(長孫儉)建築清德樓,立碑紀念其功績。得到了朝廷的准許。

(《北史•長孫儉傳》)

六、槐樹陰下懷吳湊

起初,街道兩旁的樹木殘缺稀少,主管官吏打算種榆樹補缺。吳湊說:「榆樹不宜乘涼。」於是,全部改栽槐樹。等到槐樹長成,吳湊已經去世,行人往往指著路邊的槐樹,懷念他。

(《唐書•吳湊傳》

七、峴山上的墮淚碑

羊祜有高德,實惠於百姓。襄陽人民,在峴山羊祜當年遊覽休憩的地方,立碑建廟,每年按時祭祀他。人們看到這塊碑石,沒有不流淚的,因此杜預命名其為「墮淚碑」。孟浩然有詩云:「羊麼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附錄【歷史人物大辭典•羊祜】

羊祜(221∼278)西晉臣。字叔子,泰山南城(山東費縣)人。魏末任相

國從事中郎。晉武帝代魏後,與他籌劃滅吳。泰始五年(269)以尚書左僕射都督荊州諸軍事,出鎮襄陽。在鎮十年,屯田儲糧,作滅吳準備。屢請出兵滅吳,未能實現。後寢疾而終。《晉書》載其「貞愨無私,疾惡邪佞」,「立身清儉」,其仁德所感,致使後人望其碑者,仍「莫不流涕」。

来源:看中國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