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非常關鍵 關於秋分你要知道的事(圖)

作者:清淺 整理 發表:2021-09-23 06: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約莫在公曆9月22日至24日之間來臨。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約莫在公曆9月22日至24日之間來臨。秋分是很關鍵的節氣,其含義有兩種。下面就來談談關於秋分的重要概念及重要的事。

二分二至 秋分是關鍵節氣

簡單論秋分的兩種含義,其中包括:晝夜時間均分,各為12小時。其次是指:氣候將由炎熱轉為涼爽。古人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四季起始,它們又分別是春、夏、秋、冬四季的中點,而春分日、秋分日、夏至日、冬至日又合稱為「二分二至」。「二分二至」標誌著天地陰陽消長變化的均分點與轉折點。因此,若論地球陰陽消長的變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四個節氣就是關鍵。至於秋分,則正好位居秋季90天之「中」,在一年期間是陽消陰長的開始,是較重要的時間點,因此秋分又具平分秋季之意。

從秋分過後的半年,陽氣逐漸低降,陰氣慢慢增長,萬物邁向衰敗。對人而言,心理上也得適應走下坡的狀況,「秋分」著實是一年之內很關鍵的轉折點。《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亦言:「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何謂「夜從今夜長」?

像一年之中日宵夜長的轉折變化,正發生在秋分這一天。一過秋分日,代表「夜從今夜長」。因為在秋分這一日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時,正好是日夜均分,因此在過了這一日後,太陽直射帶逐日南移,北半球的白日會逐漸縮短,黑夜會變長,直至冬至來臨。這種天地陰陽的消長,反應到熱氣降、寒氣生之變化,因此我們在保養身體上,也得要有相應的準備。

秋分的物候現象

秋分的「三候」,分別是:「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培戶;三候水始涸。」

「一候雷始收聲」意謂:若秋分一過,雷就消聲了;「二候蟄蟲培戶」意謂:每年在冬眠的蟄蟲,會開始嘗試堵住洞穴的出入口,洞口將會被塗堵地越縮越小,大寒至,洞口將會被完全閉塞;「三候水始涸」意謂:充斥於天地間的陽氣是一日日衰退,肅殺之氣亦會一日更甚一天,河湖之水亦將開始乾涸。

秋分降臨,告知人們氣候之變化,亦提醒著人們必須關注農事活動。《四民月令》載道:「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後十日中美田。」換言之,秋分正是收獲的大好時節。

秋分曾是傳統節日「祭月節」?

古時有載,在周朝時期,古代帝王就遵循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等習俗。明清皇帝會在夏至赴北京安定門外的地壇祭祀土地神,至於秋分一至,則改赴北京月壇來進行祭月。《禮記》即有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不過,民間另有一認知:古代即出現了「秋暮夕月」,此習俗就是在祭拜「月神」。在此儀式中,必須要設置大香案,擺上月餅、紅棗等物,全家人必須要依次祭拜月亮,盼能藉此獲得福氣、護佑。

此外,還有觀點表示,秋分曾經是傳統節日--祭月節,且與中秋節的由來有關。針對此說,有民俗專家表示,其實自古就有祭月之禮,《禮記・祭義》即有載:「祭日於壇、祭月於坎」,此處所謂的「壇」和「坎」就是祭祀日月的場所。

民俗專家表示,祭祀日月的儀式歷來都是國家禮制、國家大事,舉行儀式的程序是既繁瑣又複雜,整個過程氣氛沉重,呈現莊重、嚴肅之勢,因此是很難將民間傳統節日跟國家祭祀行為連結在一起。所以,中秋節是源自於祭月儀式之說,必須再經商榷。

秋分之民間習俗

據悉,在嶺南地區,百姓會遵從「秋分吃秋菜」這一習俗。所謂的「秋菜」,是一種野莧菜。民眾採回來的秋菜,多半拿來跟魚片「滾湯」,叫做「秋湯」。人們認為,此菜餚益於身體健康。

由於民間認為,秋天屬肺金,人們為了順應自然天時,在秋季時節裡,總盡量少食用蔥、漿等辛味食品,改多吃酸味甘潤的蔬果。

此外,為了犒勞這一年的辛勞,農夫在秋分這一日會按照習俗放假。有些地方則是會在這時候煮一些沒有包餡料的湯圓來吃,並將湯圓擱在田邊地坎「粘雀子嘴」,防止它們破壞莊稼。

除了上述飲食習俗,孩童還流行在「涼爽」的秋季中去放風箏,民間還流行「豎雞蛋」,此道理與春分相同,即是所謂的「秋分到,蛋兒俏」。民間總有人願意在春分或秋分這一日,嘗試「立蛋」。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