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基是晚清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圖為何紹基〈臨張遷碑〉。
何紹基(1799∼1873年),湖南道州(今道縣)人,通經史、工詩文、喜繪畫、擅書法、精率算。晚清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字子貞,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一作猿臂翁。因自創書法執筆方式「回腕法」,懸肘如開勁弩,故取西漢「飛將軍」李廣猿臂彎弓之義。
家學淵源 書法傑出
何紹基出生書香世家,家學淵源。父親何凌漢學識廣博,進士及第出身,官至戶部尚書。何凌漢教子有方,四個兒子——何紹基、何紹業、何紹祺、何紹京,都是傑出的人才,尤其書法方面,皆名重一時,時人譽為「何氏四傑」。
何紹基早年是阮元、程恩澤的得意門生,很受器重。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考中鄉試第一(解元),隔年又考中殿試,獲第二甲賜進士出身,被選為庶吉士。任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和武英殿篆修、學政等職。咸豐二年(1852年),何紹基任四川學政時,因言事降調。遂遠離官場,至各地遊歷,專注於書法創作。曾主講濟南濼源書院、長沙城南書院等書院。
何紹基學書勤奮,遍臨諸體,自成一家。圖為何紹基小楷。
遍臨諸體 自成一家
何紹基的書法早期學顏真卿,上追秦漢篆隸,又博習南北朝書法,致力於八分書和隸書,深研漢魏名刻。他遍臨諸體,自成一家。楷書取顏體的寬博,摻以北碑和歐陽詢、歐陽通險峻茂密之書風;篆書帶有隸意和行草的筆勢;行草書亦融篆書、隸筆於其中,獨具面貌。自言:「余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
何紹基的書法「無一筆不從橫平豎直中來」。小楷兼取晉代書法的傳統,以〈黃庭內景玉經冊〉為精心之代表作,一絲不苟,精妙遒美。清代楊翰題跋讚譽:「溯源篆隸,入神化境,此冊書〈黃庭〉,圓勁清渾,仍從琅琊上掩山陰,數千年書法於斯一振。如此小字,人間不能有第二本。」
《清稗類鈔》評:「道州何子貞太史紹基工書,早年仿北魏,得〈玄女碑〉,寶之,故以名其室。通籍後,始學魯公(顏真卿),懸腕作藏鋒書,日課五百字,大如碗。橫及篆隸,晚更好摹率更(歐陽詢)。」何紹基學書勤奮的態度,從「日課五百字」可見一斑。傳世作品有〈行書軸〉、〈魯竣碑卷〉、〈杜甫詠馬詩〉、〈七言詩四條屏〉等。
何紹基是繼鄧石如、伊秉綬之後,晚清書壇一代碑學大師。圖為何紹基〈行書四屏〉。(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代書法的發展分為兩個不同時期。清初帖學興盛,中期金石學大興,咸豐、同治年間以後,碑學隨之興起。何紹基正處於此書法變革的時代,書法界瀰漫著抑帖尊碑、重北輕南的風氣。但他一方面法唐學顏,一方面又推崇碑學,加上也鑽研治印、繪畫方面,且在篆書上取法更高古,臨摹過不下二十種金文。遂能融合各體,另闢蹊徑,用筆蒼勁婉遒,筆墨古厚樸拙,具金石氣,成為繼鄧石如、伊秉綬之後,晚清書壇一代碑學大師。
千金難買 勤儉持家
據說,何紹基官授四川學政時,某日正在書院授課。忽然接到家鄉來信,夫人說女兒婚期已定,需要他寄些銀兩購置嫁妝。何紹基思考再三,只寄了一個密封的禮品小木盒,上書「千金難買」四字。並附上一封簡訊,說是裡面所裝的物品,能讓小夫妻一世享用,不致窮困。
結婚當天,送走賓客後,新郎回到房間。他非常好奇的打開岳父大人贈送的小木盒,裡面竟然只有一張書寫「勤儉」二字的條幅。大失所望的新郎,打算把這幅字拿到書畫鋪去賣,換些銀兩回來花用。
新娘見狀,笑著對新婚丈夫說:「我父親的墨跡可是能賣不少錢的,但是一年半載總會用光。如果我們按照老人家的教誨去做,就能一輩子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了。」新郎連連稱是,於是,將丈人的贈字掛於中堂。小倆口從此節儉治家,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了。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