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對台灣進行統戰不曾停止。(圖片來源:總統府)
【看中國2025年5月27日訊】(看中國記者盧乙欣綜合報導)近年中國時常舉辦兩岸學子競賽,以高額獎金、可赴中國「研學」方式, 吸引台灣學生報名。不過,曾赴中國參賽的學生指出,只要參賽就能得獎,根本就是「內定」台灣選手全都有獎,過程還會安排參觀與吃喝行程,宣揚中國的美好,明顯是以交流之名,行洗腦之實的統戰套路。陸委會今天表示,會針對統戰疑慮文教交流持續風險提醒及管理。
針對自由時報「赴中參賽即得獎?台灣學生揭中國比賽統戰套路」報導內容,陸委會今天(27日)回應說,這類比賽或甄選,絕大多數確實都是幌子,只是為招攬台灣學生前往中國參加統戰活動。
陸委會指出,近期教育部已經通函各級學校,要求加強落實「赴陸交流活動登錄平台」填報;陸委會則將會同教育部持續針對具有統戰疑慮的交流,進行風險提醒及管理,同時呼籲各級學校進一步加強學生對中國統戰作為的識讀能力。
陸委會表示,政府持續提醒學校師生赴中前應該注意相關風險,對中方主動邀約應提高警覺,不應該涉有政治目的或者政治性內容,避免協助或者配合中方宣傳,落入統戰陷阱。
自由時報記者調查發現,中國(中共)利用抖音、Threads、微信及Line等社群軟體招攬台灣學生與青年,像Threads上有帳號專門PO出招攬訊息,一天2至5則,甚至直接PO出招待行程,表明參加者只需要負擔機票費用或百元至千元台幣的報名費即可,有些招攬還標榜完全免費。
據了解,對岸安排這些台灣青年入住的飯店都不差,例如Threads上有帳號PO出「江蘇活動」,行程包含五星級的宿遷恆力國際飯店、長州武進九洲喜來登酒店,以及度假酒店-天目湖賓館,並將參觀常州規劃館、天寧寶塔、春秋淹城遺址、中華恐龍園、天目湖山水園、理想汽車常州基地等,參加者只需要負擔機票費用。
另一項「貴州活動」也是落地招待,七天的行程包含居住在觀山湖區的上善酒店、惠水縣的漣江大飯店、丹寨縣的迎賓館、貴陽機場的智選酒店 ,並將參觀貴州的五彩黔藝民族服飾館、貴州省博物館、貴州對台交流基地「中國陽明文化園」、貴州省大資料展示中心、三都縣參觀水族博物館、青岩古鎮、布依族村落「好花紅村」、天文體驗館,以及中國鳥籠之鄉卡拉苗寨。
中國行程多為七天六夜的旅遊行程,參加條件大多都屬寬鬆,例如年紀是40歲以下、有台胞證即可參加。
還有帳號PO出不收費的「螺絲粉」培訓營及旅遊行程,行程日期為7月4日至10日,7天僅一天學習製作螺絲粉,其他均為旅遊行程。只要是40歲以下、有台胞證即可參加。結訓測驗合格後,將獲得專項職業能力證書,不需要繳交任何費用。
在競賽部分,主要包括徵文、攝影、拍片、畫作、設計等,更會透過台灣學校的老師或學長姐們,邀請學生前往中國參賽。
曾赴中參加過相關比賽的一名私立大學學生表示,有一次學校老師詢問他要不要前往中國參加比賽,同時可以在中國參觀、吃吃喝喝等。但他參加比賽後發現,一開始號稱兩岸選手經過千人海選,最後篩選而成的十六強匯聚決戰,其實是內定這一批台灣選手得獎,而許多參賽學生返台後,也大多會分享過程中的好玩之處。
這名學生指出,其實不少比賽都有某省台灣辦公室的影子,中共對台灣學生進行落地招待,讓大家吃好喝好,也容易被洗腦,會覺得中國很進步,但實際在中國生活後將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該學生續指,例如中國的數位支付很方便,但其實存在個資問題,中國號稱街上有監視器、犯罪無所遁形,但中國的詐騙仍很多,還有不少失蹤人口,卻遲遲破不了案。
中國也時常邀大專院校老師以夏令營為名帶學生訪問中國,全程落地招待或者以便宜價格吸引學生。當部分台灣學生前往中國參訪後,中國甚至還會開放條件優渥的中國企業實習缺,吸引台生申請。
目前也傳出中國針對棒球領域進行統戰,除以高薪誘惑台灣的優秀球員及教練前往中國打球外,還會分發統戰任務,例如在台灣幫忙說中國的好話、幫忙拉攏台灣人才赴對岸等,甚至邀請台灣大專院校棒球隊赴中國參加友誼賽。不過,在七天六夜行程中,僅有一天進行友誼賽,其他時間都是吃喝玩樂的行程。中共有意招待台灣人士四處參訪,趁機宣揚中國的美好。
除上述狀況外,中國當局甚至會PO出在中國念書的台灣學生訴說反台獨等影片,並宣揚兩岸一家親、兩岸和平統一等理念,背後真正用意是透過親中言論洗白中國的不良形象,進一步削弱台灣青年的主體意識。
陸委會13日公布中共拉攏台灣青年7大手法,包括:各式競賽、學術交流、獎勵措施、優惠門票、網紅特訓、企業實習,並指出是「名為惠台實為惠中」、「口惠而實不至」的青年統戰。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